孔融的名气,并不是让梨得来的。而是孔融的名气太大,人们后来在谈论他的时候,捎带说了一件他童年让梨的小事,仅此而已。 孔融的一生,值得记载在史册的东西有很多。首先,他是孔圣人二十世孙,来头就不小。其次,父亲是太山都尉孔宙,他本人属官二代、富二代。最主要的是,孔融的智商很高,小小年纪举止就如同成年人。 这里说两件他小时候的趣事,足知他不是寻常之辈。 东汉大名士李膺海内知名,任河南尹时,严肃门禁,除当代名士或者通家世好外,一律谢绝接见。年方十岁的孔融跟随父亲到京师,在父亲要拜见李膺而不得的情形下,他一个人瞒着父亲,径直到李膺府门前,满不在乎地对门吏说:“我是你家主人的世交子弟,特来求见,敢烦通报!” 门吏见他少年老成,说话有模有样,不像是说谎,便通禀给李膺。 李膺真以为是世交子弟来了,让门吏引入。一见面,就有些愣神儿:“小朋友,你会不会搞错了,我好像不认识你,请问你祖父、父亲是谁呢,真的和我是世交旧友?”孔融不慌不忙地说:“我先祖孔子与先生的先祖老子‘李老君’同德类义、互为师友,可不是世交?”孔融的回答虽然近于狡辩,却也合情合理——孔子的确有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而孔融既是孔子之后,李膺又是老子之后,能说不是世交吗? 李膺和在座的宾客都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地插了一句,说:“小时聪明,大未必佳!” 孔融应声答道:“您老人家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这……陈韪尴尬得脸色青一阵红一阵,李膺和周围的宾客放声大笑。 张俭是东汉“党锢之祸”中遭到迫害的名士,到处逃难。孔融的兄长孔褒是张俭的好友,张俭逃来逃去,逃到孔家。不巧,孔褒不在。 年仅十六岁的孔融出面接待张俭。张俭认为孔融年纪太小,担不起干系,准备改投他处。孔融大笑着说:“我哥虽然不在家,我同样可以主人的身份待客的啊。”热情地留下张俭,住了好几天。郡吏得到消息前来抓捕,张俭已经脱逃,于是将孔褒、孔融抓回审讯。 孔融率先认罪说:“张俭是来过我家,但已经走了,我哥哥并不在家,接待张俭的是我,要问罪,就由我一人承担好了,跟我哥无关。”孔褒赶紧说:“张俭来找的是我,我弟并不知他的来历,罪在孔褒一人。”郡吏听他兄弟两人抢着揽罪上身,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传讯孔母。 孔母竟然是这样回答的:“我的丈夫已死,我是一家之长,家里出的所有罪责,都应该由家长承担,我甘心认罪!”一门争死,彻底将郡吏难住了,于是将供词申奏朝廷,最后将孔褒诛杀抵罪。 孔褒虽死,孔融由此名声大振。看,孔融的人生,仅是让了一个梨那么简单吗?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将他与王粲、陈琳、徐干、阮蠫、应、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 孔融在汉献帝朝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 最后补一笔,孔融触怒了曹操,惨遭杀害。 他的女儿七岁、儿子九岁,当时寄养在别人家中,正在下棋,知道父亲被捕,不为之动。旁边的人问他们:“父执而不起,何也?”这两个孩子淡定从容地答道:“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果然,不久曹操就派人来斩草除根了。小女儿对哥哥说:“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兄妹俩携手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观者莫不伤之。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熬通宵也要读完的三国史》,京东套装满100减50,当当套装5折抢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