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中的乌兰牧骑 活跃在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爱历史 2020-10-30

2017年11月21日,国家领导人勉励乌兰牧骑在新时代“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那么什么是乌兰牧骑呢?这个名称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

1957年6月17日,在内蒙古锡林格勒苏尼特右旗上诞生了最早的一支乌兰牧骑。乌兰牧骑源自蒙古语,它的意思为“红色的幼芽”,继而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随后在内蒙古各旗,各县,各盟,各市乃至自治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是一支小型而又特殊的文艺团体,他们少则数人,多则几十人。前往演出时,往往一个人要担任多种职务,除了能够进行文艺演出外,还会放映电影,普及科学知识,送医送药,为牧民理发,甚至还要担任马背小学的教员。

乌兰牧骑的队员都继承了蒙古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能拉会唱,还能自己作词作曲。尽管许多人认为乌兰牧骑的队员一专多能,表演的内容并不能称之为“高大上”,也难有可以称为“经典”的作品。但乌兰牧骑的演出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络,却深受牧民欢迎。

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曾受邀前往日本演出,全团除1名翻译外仅有5名演员。他们在2个小时的演出中为日本观众呈现了独唱、重唱、舞蹈、器乐等各种节目,连演8场,场场爆满,让日本人叹为观止。

想象一下,当乌兰牧骑在鲜红的队旗带领下,长长的马队驮着演出的道具,深入牧区,在辽阔的草原上唱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在属于那个时代动人旋律带领下,队员们跳起热情的舞蹈,那是属于整个中国红色年代草原文化繁荣发展的红色记忆。

乌兰牧骑作为草原上进行文化宣传的一支轻骑兵,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们在草原上不论观众多少,不论条件好坏,只要有群众需求,骑马搭车说走就走,坚持把文艺演出送到群众当中。60年来,乌兰牧骑从草原生活中吸取营养,累计创作和演出了上万个节目。

今年是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这是一支为继承和发扬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贡献,树立民族自信的文艺尖兵。

“爱历史”一家专门用老照片讲述历史的网站,专注照片十余年。请记住官方唯一域名:www.ilishi.ne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