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宣纸申遗亲历记(上)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0-31

黄飞松

2008年9月,宣纸被列入申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我有幸接到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短短的数十天内,特别是每一个接触到此项申报工作的人员,都以高度的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对待宣纸这一璀璨的民族文化瑰宝,使我感受颇多。现将当时的日记公布如下。

9月5日下午,中国宣纸集团公司

今天是周五,我正准备下班的时候,办公室电话响了,同事一看是合肥的,就没接。近几年,我们一旦遇到来自合肥、北京的电话都不敢接,主要是一些打着各领导机构旗号实际是推销自己产品的广告电话,很烦,也不敢得罪,更不知道电话的那头到底是什么来头。只有选择不接。

电话铃声还在不屈不饶地响着,我一看是我熟悉的号码,原来是文化厅打来的。电话那头传来省厅社文处科员左金刚的声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宣纸被列为我国今年申报世界非遗的候选项目”。我当即非常兴奋,问道:“需要我做什么”。小左说:“这次申报工作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他们于8号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申报工作会议,请各省文化厅负责人和具体承办人员过去,经过研究,我们厅里由田厅长带队,社文处去一人,可能是处长,你们那边确定一个负责文本的和一个负责摄像的人同到北京参会,相关的文件已经传给你们了。你们要在半小时之内将人员名单给我,我好定机票”。

我放下电话,取到传真件后,立即赶到领导那边,将相关情况汇报后,领导立即答复叫我去,并叫我联系县电视台。县台接到我的电话后,非常支持这项工作,当即确定了人选,并将身份证号码发短信给了我。

9月8日晚,北京外国专家大厦

今天的会开了一整天。会议间歇,我见到了同去参会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华觉明教授,他是国家级非遗手工技艺评审组的组长,也是2005年被文化部派到泾县调研的专家之一,我就是在那时认识华教授的,也一直保持着电话联系。当时,我撰写宣纸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遗的文本,在他和张秉伦、樊嘉禄两位教授的指导并亲自操刀下,使宣纸制作技艺文本顺利成为国家手工技艺的范本重要原因,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他见到我就提醒一定要将申报文本与申报片做好,当问到我有什么想法的时候,我对他说,我要将申报文本做成小孩子也能看懂的东西,将申报书交给一个从未接触过宣纸的人去做。他笑着说:“你这个思路很好,因为文化沟通问题,将文本做的过于复杂,翻译就成问题,所以在确定翻译时一定要找个高水平的”。短短的交流,使我坚定了信心。

吃过晚饭后,我在房间开始根据申报材料要求(含申报文本、10分钟申报片、60分钟资料片、20张图片、两张地图等),列工作日程表。省文化厅副厅长田传江、社文处处长丁光清来到我住的房间,田厅长说:“小黄,这项工作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你现在的担子可不轻呀,你心里要有数,下一步准备怎么启动这项工作?”我说:“我已经列了一个工作日程表,请你们指示。”说完我将列好的工作表给他们看。

田厅长看完后说:“我们明天就回家,而所有的工作最快要从后天才能开始,国家要求我们最迟25号,为了确保,我们最好将时间提前到20号,即便有什么问题需要补救,我们的时间还是来得及,我们厅里由丁处长负责帮你协调。另外,你们领导的电话是多少,我来打电话对他说一下。”

我直接将电话拨到公司董事长肖阳处,将手机给了田厅长。田厅长将会议内容以及国家对申报工作的要求对肖董说了,并表示省厅会全力支持这次申报的。

9月10日下午,省人大会议中心

在我住的房间,向丁光清处长汇报:“今天一早,我赶到公司,当面向领导汇报了北京开会情况,董事长说下午他要参加县政府召开的县长办公会,他将我汇报的内容及带回的资料向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县领导高度重视,下午县里开会讨论申报领导组人员名单。”

丁处长说:“很好,为了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完成,先确定重点,申报文本和申报片是至关重要的。我觉得应该作一下分工,你负责申报文本,请安医大的樊嘉禄教授帮忙;县电视台负责资料片的拍摄,也由你联系;申报片由省电视台负责,省非遗中心胡迟配合,我来联系。尽可能地安排好,要不计成本,加快工作进度来完成这件事。”

丁处长提到的樊嘉禄教授与我很熟,他是国家、省两级非遗手工技艺评审组的副组长,也曾在2005年7月与我在一夜之间完成宣纸申报国家非遗项目文本。其他人就无缘认识了。

晚上,樊嘉禄教授、省非遗中心主任胡迟、省电视台导演姚进以及丁处长,还有我带去的司机张师傅在一起共进晚餐,商讨拍摄并制作申报片事宜。晚餐后,樊嘉禄教授到我房间,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发的《申报手册》讨论申报文本的撰写。他兴致很高,也很高兴,因为他参加我省副厅级干部公推公选,他也参加了。我到的这天正好初选出来,他进入初选名单。

9月11日,合肥、泾县

安徽电视台相关部门领导到省人大会议中心,讨论申报片的具体事宜。下午,送省台姚导、刘摄像、汪制作以及省非遗中心的胡迟等人到泾县,由于车辆小,我只有另外乘车赶路了。

等我到泾县时,合肥一行人已经现场察看了宣纸文化园后,由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朱敦国安排就餐。我在家吃过饭后,到宾馆与他们汇合,开始讨论申报片脚本与解说词的写作,打电话询问县台留存资料片的情况。

在讨论时,姚导提出了申报片应该先从“一个美丽的故事”开始的思路。在讨论结束后,我提出要赶到合肥与樊教授一道写文本的事,姚导说:“你走我也要走,我从来就不知道宣纸是个什么东西,这次这么叫了我。真是搞不懂”。我心里尽管很急,却也暗地里发笑,因为这些都是我的主意。没办法,撰写文本的事情,只有等回到合肥后加班吧。

9月12日,泾县

一早,赶赴泾县小岭,拍摄老青檀树。申报片的拍摄就在这棵树前正式拉开了序幕。这株存活四百多年的青檀树为宣纸申遗提供了原料循环收集信息,有此为佐证,我在申报片的解说词中特意加上“每三年一次进行伐条抚育”一句话。为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的信息,我们在当地找了一位妇女,让她在青檀林边的小溪里洗东西。这位从未谋过面的也从未当过演员的普通妇女很是配合,蹲在小溪边反反复复地洗着手,使我们的镜头活跃起来。

在小岭拍完后,立即驱车赶到泾县东乡的榔桥,拍摄宣纸的第二大原料稻草的收集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此说明宣纸生产社区的参与方式的信息。

下午,拍摄组继续拍摄。我随公司董事长肖阳到县政府参加申报小组工作会议,会议进一步确定了广电局负责资料片的制作、文化局负责照片的拍摄、宣传部负责跟踪报道、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负责文本的撰写及联系安徽电视台等各部门的工作范围。所有工作全线启动。

当天晚上,我依然是过了午夜才回家。连日来的奔波,好像身体透支得比较厉害。躺在床上,在构思申报文本的写作和姚导提出申报片脚本的内容,也不知什么时候睡过去的。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地板上。是老婆叫醒我的,她眼睛潮潮的,可能是看着我连日来的来往奔波,心疼我了。也不知怎么搞的,从我记事以来,我是第一次睡掉在地上没有知觉。

9月13日,泾县

因为今天是周六,大家都休息了。为保证申报片的顺利完成,临时安排了原料工上班,调来了消防车制造洒水镜头,提供宣纸原料在日晒雨淋中完成蜕变的过程。一整天,在宣纸文化园及周边地区完成拍摄的。

晚饭时,姚导说:“我们今天一定要将解说词定下来,等回到合肥后就没有时间了,而且人员也很难聚齐”。于是,我们匆匆地结束了晚饭,到了宾馆,重新开了一间房,我、姚导、胡迟三人开始了讨论过程,每谈到一句话的时候,胡迟就记录下来,三人讨论。时间不知不觉地在我们讨论中溜走,在所有的解说词完成时,我一看时间已经到凌晨4:40了。

9月14日,中秋节,泾县、合肥

这天早晨,我六点多就起床了。然后赶回家,洗澡,换衣服。立即赶到宾馆,带上摄制组一行人驱车赶到公司。

上午,还是在宣纸文化园拍摄。午餐时,由于今天是传统的中秋佳节,我特意安排了一盘月饼。所有参与摄制的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员共进中秋午宴。午饭后,直接驱车合肥。到合肥后,将所有参加摄制的人员一一送回家。遗憾的是一车人居然没一个人邀请我们到他们家,更不应承我请他们吃饭的邀请。是的,中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谁不想与家人团圆,谁又愿意带一个外人到自己家呢。等回到人大会议中心住所时,已经快到6点了。

9月15日—9月18日,合肥

我们的工作分四块进行,我这边与樊嘉禄教授交流对《申报手册》的理解,编制申报书,穿插为姚导寻找相关资料以及电话询问资料片、图片的进展等情况。第二组是省台姚导一组加班加点地对申报片进行后期制作。第三组是泾县电视台制作的资料片。第四组是县文体局派人到操作现场拍图片。我将宣纸传统工艺的工序整理好发给县电视台,由县宣纸协会的秘书长吴世新现场跟随。尽管如此,每一块都在不断打电话给我,询问业务上的事情。

在工作时,姚进导演提到需要选择一些中国古代名画来表现宣纸纸寿千年奥秘的信息,在泾县就拍摄了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和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但还是比较单薄,我们认为还是需要找一些能反映中国古代绘画代表的作品,当时我就打电话给合肥的画家朋友,朋友说家里的画册都有。当这些事情放到议事日程后,画册里面的画作像素分辨率底,拍摄效果不好。我又想到合肥的另一个朋友,他是专门搞古籍印刷的,可能有不少相关的图片资料,通过电话联系,这些问题都能解决,我到了他那边,他的电脑里存储的古画比我想象的还要多、还要清晰,其中最大的一张《孔子圣迹图》居然有700多兆,超过一个专题片的容量,我欣喜若狂,立即将图片拷进U盘,送到安徽电视台。

最觉得麻烦的还是翻译,申报片需要翻译,申报文本也需要翻译,申报片还需要英语配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到相关专业院校里找人。好在安徽电视台有这些能力,他们通过联系找到安徽大学的李民老师,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申报片译稿发到我们的邮箱里,然后再由樊嘉禄教授校对相关的技术用语。

9月19日,合肥

昨天我就接到姚进的电话,叫我们一道到台里看制作完的申报片,我分别联系了丁光清处长、樊嘉禄教授、胡迟。由于丁处长手头还在操作一项重大的活动,不能参加了。

十一点,我们准时赶到安徽电视台,一同看片子,当宣纸申报片在音乐声中徐徐展开时,我渐渐被画面中展示的内容所震撼。姚导果然大手笔。当晚,我将刻录好的光碟带着,登上赴北京的列车。

9月20日,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启动该项目时,就已经将非遗专家委员会的部分委员组织起来了,分别给各个申报项目会诊。通过电话联系,我们的初评安排在下午进行。我得到这样的消息,赶紧打电话给华觉民教授。

他接到我的电话后,将上午的活动推掉了在家等我。我找到他家,开始看申报片,他看完后认为不错,并对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样一个高水平的片子而深感高兴,但为了圆满有些地方还要进行修改,并提出修改的办法。接下来,他打开了电脑,将我带去的U盘插了进去,打开文件夹后,开始逐字逐句地看了起来,发现问题便提出修改意见。一上午的时间就在他的书房里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当所有的工作完成后,我们出去吃饭。为了让我吃的卫生一些,他拖着病残的身体骑着自行车(他的腰椎在浩劫年代致残后,一直没有治好,连续走路在50米左右就要休息,所以他只能以自行车代步),我走路赶到他们宿舍外面吃饭。

评审在3点准时进行,当申报片放完后,一位教授开始说话:“这是一部宣传片,我认为这是到目前为止看的最差的一部……”我当时懵了,在我们所有人都认为是一部较好的申报片时,突然听到这样一个声音,我当时的感觉是可想而知的。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只记得当时将我带去的录音笔打开了。

轮到第三位教授了,他一开口就语惊四座:“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是一部最好的申报片,这部片子通过唯美的手法将技艺以及技艺产生的年代、濒危状况等内容都交代清楚了,但我认为里面还是可以进一步加强……”这些话顿时给了我的信心。

所有的评审结束后,我向火车站方向赶去,争取在最快的时间,将一些新的意见带回合肥。

当晚,在火车前进的铿锵声中,我躺在软卧铺上,多天来的劳累终于换来专家的认可,终于可以松上一口气了。软卧铺前有电视,放的是录像,我戴上耳机,一会儿就进入梦乡。可没多久,就被一阵阵笃笃声吵醒。我睁开惺忪的睡眼,看看车内没什么异常,就关了电视,重新睡过去。没多久,又是一阵笃笃声,我又醒了。

这一夜,我没睡好。

次日一早,我又被笃笃声吵醒了,干脆坐起身,靠在卧铺上。我睡的是火车下铺,对面是一个老先生。他见我坐起,就说:“你的呼声好大。”我说:“那没办法,我就这毛病。”老先生说:“你一打呼,我就敲茶几,一敲就好些了。”我对他说:“原来那笃笃的声音是你敲的?你敲茶几睡着了没有?”他笑着否定。我当时就回击他:“这么大年纪的人怎么能干这事,这叫损人不利己,对不对?”说完我就笑了,他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这是我在多少次乘坐火车中,唯一遇到的一次,算是一个插曲。

(作者系中国宣纸集团宣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