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 随着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化,整个教育改革也在积极地进行。而核心素养重视什么?重视其中所提倡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基于这个问题,我想和大家分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探索创造性的实质。第二,创造性人才的构成心理学要素。第三,创造性的培养应该突出思维品质的问题。 探索创造性的实质 谈及创造,社会上有不同的概念,我认为去争议哪个概念大或者哪个概念小是没必要的。在心理学里,创新、创造力、创造性都被看作是同义的。 关于创造性或创造力的研究,在整个国际上已经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但1912年,我们才看到了第一篇关于创新,或者说创造性、创造力的研究报告。 尽管1912年,国际上仅有一篇与创造性相关的研究报告,但1912年至1944年,整个国际上出现了33篇研究论文;1960年,出现了120篇……中间不再赘述。当我写《创造性心理学》这本书的时候,我又找到最新资料,那时是2017年,在国际上已发表的、关于创新或创造性的研究报告达到了一万九千八百七十篇。 可见,创造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如今国际竞争的重要趋势。我们党就非常重视创新和创造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5次“创新”,12次“创造”。 1 创造性的定义 那么什么叫做创新?什么叫做创造力?什么叫做创造性?在国际上有三种定义。 第一种定义认为创新、创造性、创造力是一个过程;第二种定义认为创新或创造力是一种产品,例如我们常说的中国四大名著;第三种定义认为创新或创造性是一种个人的行为,在这一方面,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有人问我,哪种观点最准确?我认为这三种观点全对,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已。但美国心理学对“创造性”的定义更强调“新颖、独特”。 1960年,我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钻研心理学。因为经济拮据,且对实践感兴趣,我每年寒暑假就到北京安定医院,也就是精神病医院,去当见习大夫。我在精神病医院里看到了什么?精神病人的思维最新颖、最独特,但是他们的思维没有社会意义,没有个人价值。 因此,我在美国对“创造性”的定义之上增加了“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同时,我并没有落脚在“产品”上,而是落脚在“思维品质”上: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2 创造性的实质 创新是人的一种智慧,但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我们提到“两弹一星”元勋的坚持——当时的条件很差,但为什么能研制出氢弹、原子弹,能发射卫星?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前辈有爱国、爱党、为祖国奋斗的精神,这是非智力因素,也就是创造性人格。仅有智力和智慧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充分条件,即智力以外的条件。 那么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 创造性是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 一个人的概括性越强,即越能合并同类项,创造性就越突出;知识系统性越强,创造性越突出;能够把所有的思维材料像压缩饼干一样,减缩性越大,创造性越突出;迁移越灵活,创造性越突出;注意力越集中,越有灵感,创造性越突出。这就是创新或创造性的实质。 北京师范大学在心理学方面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门研究大脑。通过长期的研究,我们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创造性是有生物学基础的。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对创造性而言,“生物学基础”指的是人这一客体在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上那些与创造性有关的特征。 因此,理论上而言,高创造性人群和低创造性人群在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与生化指标、基因编码和表达等方面表现出来差异性或是创造性思维时,人体生理生化的特异性反应都属于创造性生物基础的研究范畴。我想,脑科学与教育的问题在当下已经成为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此外,创造性人才是有层次的。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就是说,创新和创造性人才分三个等级:人人都有创造性;专门人才或创造性的人才;还有拔尖创新人才,即各行各业的尖子。 创造性人才的构成心理因素 毛泽东同志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创造性人才也是有内因和外因的,外因是指创造性(创新)环境,而内因是指心理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就是智商和情商。 所谓智力因素或智商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上,而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创造性人格上。 1 创造性人才的思维或智力表现 恩格斯把思维看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都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思维,即智力活动而形成和积累起来的。 创造性思维由哪些因素组成? 美国心理学观点主要谈发散思维,认为发散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包括3点:
美国创造性之父——吉尔福特曾经历过美国科技水平较苏联落后的时期,于是他在1950年提出要加强创造性的研究,要加强一题多解的讨论。 例如,以一道题目讨论一题多解: 红砖有什么作用? 有小学生回答“用以造桥铺路”。 老师认为,这样的回答已经把红砖当成了一种建筑材料。 后来有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发散思维,提出红砖可以当锅、锤子、改锥、武器等。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十分恩爱,可惜妻子是哑巴。丈夫对妻子疼爱有加,于是四处求医,终于把哑巴治好了,但妻子爱唠叨的缺点也就暴露出来了。丈夫又找到医生,让医生帮他治病。医生疑惑:你有什么病?丈夫说:你虽然治好了我妻子,但同时也把我的耳朵“治”聋了。 美国学者要求学生需要给这个故事起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进行概括,结果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体现了思维的独特性。 虽然这样探究创造力的方式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吉尔福特的方法中也存在缺点:把创造性思维单纯地理解为一题多解的思维;过分重视一题多解而忽视一题一解。 我在中学教过13年的数学,深刻地体会到一题多解是个好的思维方式,但它必须以一题一解为基础,一题多解是一题一解的发展。当一个人面对题目有多种解法后,还需要去求这道题目的最佳解法,这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统一。 所以我对吉尔福特的观点进行了4点补充:
活动是一个人创造力的体现。实践是创造、创新的基础。所有的活动、实践要有创造力的话,那它必须要有新颖、独特、有意义的特点。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还需要想象。就像《西游记》中,猴子和人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孙悟空的形象。
灵感的特点有两个: (1)它必须要受原型的启发。在小学教科书中,有一课讲述了鲁班发明锯的经过。鲁班上山伐木,但是腿被茅草划伤了。他以茅草为原型,受到启发后发明了锯。 (2)人的灵感可以发生在意识朦胧状态(做梦的时候),也可以发生在意识清醒的状态。
我在中学教数学的时候,喜欢出很长的因式分解题。有一天我出了一道因式分解,这道题我还没讲,但是有一个同学做出来了。我让他和同学们解释一下如何做出这道题,他却不知道怎么解释,只是很硬气地说:我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我觉得这个孩子缺四个字——“知所以然”。他“知其然”,把题做出来了,但不知其所以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这就是掌握了直觉思维但是分析思维还欠缺的表现。 我认为,初二以前,我们能容许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再逐渐培养孩子。但初二以后,一定要让他知其所以然,这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一大重点。 2 创造性人才的人格(非智力)表现 非智力因素就是人格因素。这在我们汉语中,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学里的个性,主要指气质和性格;二是社会学里的品格。 前者是指个体的差异,可以是人格的个性特征;后者是指道德品质的高低,可以称之为人格的品行特征。但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很难区分人格的个性特征和品格特征。而我们在这里还是以人格的个性特征作为心理学的概念。 吉尔福特把创造性人格定义为8种: (1) 高度的自觉与独立性; (2) 旺盛的求知欲; (3) 强烈的好奇心; (4) 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 工作中讲求理性与严格 (6) 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广泛的爱好; (7) 幽默感,出色的文艺才能; (8) 意志品质出众。 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则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7个表现: (1)对含糊的容忍; (2)愿意克服障碍; (3)愿意让自己的观念不断发展; (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6)期望被人认可; (7)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而我认为创造性人格表现为: (1)健康的情感(强度、性质和理智感); (2)坚强的意志(四个品质); (3)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需要形态、兴趣、动机和理想等); (4)刚毅的性格; (5)良好的习惯。 至于环境、外因的具体表现,对于咱们国家而言,一是文化环境,如文化传统、时代特点等,今天的时代特点给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有利条件。 第二是教育环境,包括家庭、学校、教师、导师等,不同的家庭学校老师,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孩子创造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第三是社会环境,如政府环境、行政支持或社会支持、社会条件等。 第四是所在单位的环境,包括单位性质、职务—所处地位、人际关系—合作或协作状况等。没有和谐的环境,没有“和为贵”的氛围,是很难创新、创造的。 最后是资源环境,如投入、硬件条件,也包括自然环境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客观条件,是很难进行创造的。 创造性的培养应该突出表现在思维品质上 什么是思维品质? 首先要回答什么叫“智力”。智力是一种成功地解决问题,成功地完成任务并且有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品质,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智力和能力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特征,但是两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一致性。 思维品质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的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思维品质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 毛泽东同志曾经有两句话,第一句是: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你我之间的能力不同形成了差异。毛泽东同志又说,天才者无非就是聪明一点。你聪明我笨,你我之间就形成了智力的差异。这都强调了智力和能力是一种个性。 我们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因素,例如学习与非学习领域。 学习好的人,未必将来有出息。学习不好的人,将来可能很有钱。我知道一个学生的故事。这个学生在六年前给每个同学都买了一个手机。可是这个学生当年上学时学习并不好(思维品质),老师觉得他会拖后腿,所以在高二就把他劝退了。但现在,校长反而感谢他给同学们发手机。 这是对中国教育的一种讽刺,但也告诫我们,面对学习成绩暂时较差的学生,我们应该以爱为前提,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起茁壮地成长。 除了刚才讲的学习和非学习领域,还有表演与非表演领域,例如音、体、美方面的表现往往与天赋有关,但是即使有天赋,没有后天的教育同样不行;学问和非学问领域,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同样能行行出状元,这就是个体智力和能力差异表现的思维品质不同。 而思维品质包含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 1 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又叫逻辑性,是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概括、推论,即善于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中,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概括。例如,有的人指桑骂槐,但有的学生就是听不出来;语文课上有三到五分钟的口头表达,有的学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就是说不到点子上…… 这说明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因此有人找不到中心思想,有人发现不了段落大意。有时,我们反复强调写作中要有生活,但是有生活就一定能写出好作文吗?不见得,因为概括能力不强还是难以写出好文章。 数学类似,判断数学学得好与不好,我自己的最大体会就是能不能合并同类项,而合并同类项就是概括的过程。 至于推理,从初二开始,语文课就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进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对比推理……这一切都将有效地帮助孩子预见事物的发展进度,这就是为创新提供了基础。 2 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即思维的起点灵活、过程灵活和善于组合分析。思维的灵活性其实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提出来的发散思维(其反面是辐合思维)。 思维的灵活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一题多解”……例如语文中的“一词多组”题目,这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体现。 我认识一位中学老师,他反对学生盲目地追逐答案,支持把题目分类,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这就是对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所以他的学生创造性也很强,升学率也很高。 3 思维的创造性 至于思维的创造性,有人的创造性思维强,有的人创造性思维差。 什么叫创造性思维?我们前面提到,思维的创造性应包含: (1)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思维活动。 (2)思维加想象。 (3)在智力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灵感)。 (4)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相结合。 (5)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一题一解和一题多解相结合。 思维的创造性从智力因素或思维因素上,突出了创造性的内涵,本身就构成了创造性。 4 思维的批判性 在主持制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认识不少院士、专家和教育家。其中有一位是赵钰琳先生,他对核心素养中的批判性思维、对质疑非常重视。在担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的时候,曾经带领学校的老师回北大,向几十位院士请教为什么有今天的成就。 随后,归纳出两个字——“质疑”。因此,北大附中提倡中学生进行质疑,全面、独立地考虑问题。这些都是思维批判性的体现。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即质疑的思维特点。它是思维过程的自我意识作用的结果,和国外的元认知、自我监控具有一致性。而思维的批判性的特点是: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正确性。 5 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和迅速的程度,它来自于上述4个思维品质的表现。而它体现出的正确而迅速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我们的学生往往呈现这些情况: 1. 做任何作业,都准确而迅速,速度快,准确率高。 2. 准确不迅速。 3. 迅速不准确。 4. 既不迅速又不准确。这也是让老师感到负担最重的情况。 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教师的教学,对提高学生敏捷性,对创造性培养很重要,敏捷性能够加快创造力的发展。 而培养思维品质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乃至智能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思维品质必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 思维品质是研究智力与能力的主要指标。 思维品质能明显地体现在各学科能力上。 思维品质发展的水平是区分中小学生智力正常、超常或低常的指标。 所以,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创造性的突破口。 |
|
来自: 张福涛lu70kpm9 > 《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