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玉柱(Wang Yuzhu),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双循环”发展格局是一种新的发展构想,旨在通过强化国内市场在参与国际分工中的主导地位,改变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关系。“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提出,是要解决如何更好地依托世界和实现更好发展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放型经济基础之上,未来发展仍离不开外部世界。强调“内循环”为主体并非要割裂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而是要进一步优化与外部世界的分工合作关系,通过内部市场的机制建设与完善,实现内外经济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以外促内”培育国内市场产业主体地位 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过出口产业的迅速膨胀在较短的时期内完成工业化进程。整个现代工业化环节建立在世界市场基础之上,也因此导致了产业体系的脆弱性。一旦外部经济出现动荡,国内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早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这一经典的“东亚模式”发展弊端即已显示出来。考虑到中国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尤其是国家间政治因素的影响,这种分工依附关系所滋生的经济风险显得更外严峻。 以“内循环”为主体,就是要打破国际分工的依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外部风险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中国提出降低外贸依存度的呼声早已有之,但改革的出路无非在于通过促进国内消费降低出口依赖性。然而,国内终端产品的消费增长并不能有效吸纳国际分工环节产生的中间品剩余。一直以来,我国与欧美日之间是一种“外围-中心”的分工依附关系。而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其本质上是要改变既有生产分工体系的依附关系,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关键产业为核心,在保障自主性前提下实现对外分工的外延性拓展。 强调“内循环”为主体旨在通过提升国内产业主体性和实现自成体系的内部分工格局,从长远降低对国际市场的负面冲击。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历程表明,中国市场和产业主体性的培育始终离不开外部市场的支撑。目前,全国各地仍然把打造适宜国际企业发展的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在突出产业主导性或自主性的同时,仍以开放经济为导向,通过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的开放,吸纳国际先进资金和技术,借助国内大市场优势,发展中国特有的竞争优势产业。 “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塑造新国际分工体系 当前中国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和构建以国内大市场为中心、与外部市场协同有序的新国际分工关系。以“内循环”为核心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将有助于推动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实现与世界范围内既有的“中心-外围”发展格局互补协同,提升世界产业分工体系的稳定性。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内外经济再平衡始终是中国与外部市场关系调整的核心内容。这一再平衡战略从最初的贸易调节,逐步过渡到产业领域,并愈发倾向于实现内外平衡的中长期解决方案。“双循环”发展格局将塑造以内部市场为主体和内外协同的发展关系,通过塑造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新国际分工模式,使中国的对外经济负面冲击最大程度内部化。 “循环”一词在英文语境下更能体现中国的改革逻辑,其翻译一般为“circulation”,它是一种具有系统论发展理念的生产要素有序流通的改革构想。与生命有机体类似,“双循环”是一个系统概念,体现的是市场环境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可持续流通过程。“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是“内循环”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是“内循环”有效运转的重要生存环境。中长期内,中国仍需要持续导入外部生产要素,构建国内产业部门之间的桥接机制,打通内部产业循环的“堵点”,通过制度层面的改革,降低国际和国内生产要素的流通壁垒,进一步壮大国内产业发展基础。 在外向型经济模式下,由于国内主导产业长期缺位,中国国内产业部门与外部市场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循环。这些以参与国际分工为主的国内产业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內部产业循环机制,产业同质化竞争高于互补性,尤其在地方政府干预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下,难以形成一个分工协同的循环体系。强调“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就是要通过内部大市场的共同建设,实现生产环节“堵点”的打通,进而激活内部市场潜力,推动内外生产要素的流通和重新均衡。这也将成为世界经济“再平衡”问题的中长期解决方案。 以“内循环”为主进一步完善国内市场机制 “内循环”为主的制度设计旨在从国内机制建设着手,从中长期解决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形成的发展失衡问题。中国提出高质量发展战略后,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的理念愈发突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等重磅政策文件,旨在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此同时,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典型,中央政府把打破地方市场区域分割实现内部市场深度整合,塑造统一有序的内部市场视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需要通过塑造中长期政策改革的稳定预期,来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成熟认知。因此,强调国内市场机制建设也是从中长期回应国际质疑的重要政策举措。后疫情时代,世界主要国家地区保护主义政策加码,中国仍以开放的姿态制定内外经济政策。有质疑认为中国因此将重新进入“闭关锁国”时代,这显然低估了中国推进改革的政治智慧,也低估了中国民众对开放政策意愿的广泛民意基础。 此外,强调产业自主性,并非意味着不同所有制经营主体之间存在规则或待遇方面的差异。中国市场对外商或外资的开放始终是包容的,甚至迄今仍存在“超国民待遇”现象。当前,国内市场制度化建设的重要落脚点在于通过维护市场主体公平地位,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外商投资法》目前在各地正处于规则细化和落地实施阶段,尤其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外商投资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市场主体的待遇差异已渐渐消弭。 原文标题《“双循环”格局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诠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