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纪初开启工业革命以后的300年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过去100万年的总和,但也带来许多世界性问题,有人说工业革命就是一个遍及全球的人工智能“机器”,它在制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制造了人类的欲望,从两次世界大战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到经济全球化之后的南北关系紧张、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信仰危机等,都成了威胁人类生存安全的国际性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欲望的膨胀,现存问题目前还看不到结束的那一道曙光,进入21世纪以来,相关国际组织不断就全球性问题召开会议,探讨人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文明对话与交流,试图找到一条人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人本身肉体与精神和谐相处、又能被各国共同接受的救世方案。 早在1985年,英国天文学家沙里斯(M.Shalls),就在《新科学的诞生》一书中指出:“前进的惟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从那时候起,“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被普遍接受。 道法自然 老子的天道自然观颠覆了西方世界的“主客二分”思维西方文明自柏拉图开始,一直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看待这个世界,把自然看做人类的附属,是人类征服和索取的对象。这一思想无限夸大了人类的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挖掘了人类的智慧和潜力,促进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科技的空前发展,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生态方面的危机,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人开始把探寻的眼光投向东方,老庄哲学,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为解决生存危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柏拉图雕像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也是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是生态智慧的根本。道家强调自然,突出天地万物的统一整体性原则,其生态智慧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法自然”,人只有顺应自然,遵从自然规律才能天长地久。 老子的这一观点跟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恰恰相反。老子反对任何物种脱离于整体(道)之外,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人类是这个“一”的一分子,不仅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还要“法地、法天、法道”,破坏这个整体,其实就是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这就是老子的伟大之处。 道生万物,万物尊道而贵德 因此,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感叹于老子的这一生态智慧,他评价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 在老子的天道自然观里,“道”生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母,同时内附于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还内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成为制约万物盛衰消长的、总法则。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人只有顺应天道,实现天人合一,才能趋利避害谋长远,消除争端谋和谐,天下大同谋未来。 2011年,潘基文在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就职仪式上发表演讲,引用老子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潘基文给自己,也对这个世界确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为世界谋长远就要趋利避害;为人类谋和谐就要消除争端。 唐玄宗李隆基《御注道德经》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关键在“知常”“知和”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就是认识自然规律,“知和”乃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万物和谐相处是最根本的自然规律,和谐乃生无限生机,“不知常妄作凶”,乃是导致一切灾难的根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可怕的预言,如今都已成为事实,因此,诺贝尔奖得主,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指出:“老子是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帛书《老子》 为了解决人类的“最终命运”问题,因此老子提出“无为”的伟大命题,这一命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遵循自然规律,与万物和谐相处的人类法宝。“无为”既不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是所谓的时代局限性,而是在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约束之下,排斥任何人为的胡作乱为,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智慧和策略,在老子的思想里,找不到任何消极等待、无所事事的蛛丝马迹。 老子的治理理念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老子把治理大国比作是“烹小鲜”,最忌折腾。人若能循道而行,就能跟万物和谐相处,两不相伤,在那样的世界里,人民能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治大国若烹小鲜 “知止不殆”,才是人类社会的长久之道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认为,人类的生存权贵于名声货利,一味追求奢侈、满足欲望的生活方式,必然带来重大的损耗,遭致惨重的损失。人类的不知足会使自己陷入资源消耗殆尽的境地,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沉溺于贪求,其结果只能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因此要“去甚,去奢,去泰”,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由于人类的贪欲,导致的生态恶化越来越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有限的资源被无限挖掘,工业文明带来的工业污染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系列问题将长期困扰着人类。有鉴于此,日本当代自然派学者福冈正信说:“如果我们早听老子的话,也不致使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然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贵柔守慈,才能与大自然合为一体老子的“柔”是生命的象征,是充满生机的“柔”,老子的“慈”是能激发勇武精神的“慈”。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一切柔的都是鲜活的有生机的,一切失去生机的都是僵硬的枯槁的,只有以敬畏之心、谦卑之态融入自然万物,才能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贵柔守雌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 老子以水喻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既揭示了柔弱胜刚强的真相,同时也说明“无为”乃是顺其自然、能生、能胜、能克的“作为”,“柔弱”只是知强守弱而已。这也恰恰是对不理解老子“守弱”“不争”深刻道理的正面回应。 老子贵柔守弱尚雌不争,正是尊崇“道”生万物、生生不息的品质特性。在老子思想里,雌性与婴儿最能代表柔弱,他常用雌性之慈柔、生机与婴儿的柔弱、来比喻道的美德属性,比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天门开阖,能为雌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等等。 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这里的“柔弱”“不争”都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软弱、与世无争的意思,而是道的“弱者道之用”的自然法则,是人类赖以生生不息的“天之道”。 总之,老子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知,是人类文明缺陷的最早发现者并做出“不可行性报告”的先觉者,他在2500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诺贝尔奖获得者,欧洲学者普利高津指出:“道家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