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是AI的燃料

 雾花水月i3qpg9 2020-11-01

人如此,企业如此,那AI是不是也如此?

AI做自动驾驶,替代了司机,AI做内容和用户的匹配,替代了编辑,而且远远胜出了编辑,AI为骑手规划最佳路线,替代且远远胜出了调度员,AI给学生出题答题,至少是部分替代了老师。

那么,AI会不会替代掉企业的工程师、运营人员以及管理者?也就是替代掉曾经创造和指挥AI的人?AI的边界是永远做奴才,还是可以做助理,甚至做主人?AI的核心是模拟人的认知和思考,那么这个核心是不是意味着,做奴才不是他的边界?

无论被人们用来save time还是kill time,AI都会走上自我增强之路,既然人的行为,也就是数据,是AI算法得以精进的基础,那么尤其对于kill time这一类,AI将用尽全力去激励人做出没有止境的动作,我们俗称为“上瘾”,以源源不断的提供数据,最终人类成为一种燃料。

卡辛斯基的观点是,人类创造工具,然后工具绑架人类,人类失去不使用工具的自由。移动支付普及以后,连乞丐也要挂二维码了,否则收不到钱。疫情期间,若没有手机,生不成健康码,就寸步难行。汽车普及后,道路和城市为汽车一族所建,不用车就很难适应新生活了。

略不同的是,以前的工具绑架人类,而AI会代替人类。至少大部分人可能连傀儡也做不成了。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企业偶然间撞入我的视野,可作为观察的样本,腾讯和字节。

虎嗅上个月一篇文章里提到,2019年初腾讯的任宇昕下过一个判断:无论是做平台,做内容,还是做产品,在今天已经很难简单依靠某个人的天才能力,快速打造出非常好的产品。必须要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工程体系,通过这个工程体系的改造,让整个业务很好地往前推进,这是建立工业化体系的最终思想。

以细腻的产品体验制胜的腾讯,提出工业化,这让人耳目一新。我理解,工业化就是密切协同的流水线,一旦成型,可能高达95%的普通人的创造力就不重要了。

其背景,是任宇昕接手短视频和信息流这两个被字节跳动压制住的业务,而其原因,是腾讯的基因还没能兼容这个由83年生张一鸣摸出来的新玩意儿。

有个段子,之前马化腾时常在群里跟产品经理讨论产品细节,前提是诸如微信这些产品是标准化的,是显性而透明的,马化腾和任何人看到的功能以及交互流程都是一样的。但短视频和信息流就不一样了,除了标准化的人人相同的基本功能,每个人看到的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而这才是算法推荐内容的决胜点。

诸如微信的功能都是人设计出来的,比如发送信息没有“已读”的回执,而设计功能的法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要达到同心同理,就是马化腾说的,“一秒钟把自己变成傻瓜”。可这一整套方法论在短视频和信息流这里却局部失效了,因为AI算法代替着大脑和人心,是算法这个黑匣子在决定每一次展现的内容,而黑匣子一旦打造出来,算法工程师自己也很难理解其具体逻辑。

代际变化,从产品流过渡到了工程流,从体验流过渡到了算法流。这是一场由新技术带动的企业模式的进化,这个新技术就是AI。在之前,工程和系统是人构建的,之后,是AI算法构建的。

任宇昕所说工业化的具体落脚点,虎嗅的文章里是这样描述的:打造积木性质的、模块化的,可随意抽调、组合、不断积累的技术中台,在对新业务的内部试错、对外扫描以及实验、增长、商业化等等环节,都可以快速的推进。我理解,系统而不是个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腾讯并非最好的观察对象,腾讯所处的阶段,是从要做出一个好的AI产品为出发点,倒推应该怎么做组织的进化,它还在起步。而字节不同,它是在把这个东西做出来的同时,伴生了自身的组织。说白了,字节的今天一定程度上就是腾讯相应部门的明天。

可巧,前几天腾讯也不避嫌,做了一篇字节的文章,采访很多人,料很多。不过都是外围的料,若没有字节的本家正主亲自出来说其初心和顶层设计,外围的料难免就成了盲人摸象式的罗生门,何况还有很多博弈方出来趁机倒苦水,很多离职出局的人趁机泄私愤。

所以要通过这些难得的料来管中窥豹字节的组织,就需要像药材一样先炮制,也就是去除其偏性,去除立场和情绪,不可能绝对中立,但尽量中立的来看。

比如,说没有创作者有安全感,没有一个达人不焦虑,由算法支配的恐惧步步紧跟,网红只能红几个月,就像药渣一样被抛弃。

听起来悲哀,可却是必然,不大可能由谁的主观设计来决定。想一想有多少坐冷板凳学艺几十年的明星曾经风光无限而今无人问津?都是凡人,表演者的才华不可能滔滔不绝,围观者也是喜新厌旧,李小龙壮年猝死于片场,而喜欢硬功夫的那一代人也老了,现在的年轻爱上了玄幻和说唱。大明星尚且如此,更何况今天遍地开花批量制造的网红。

不同在于,帮助把这些网红或者明星的才华榨干的机制变了,以前是靠经纪人和导演,现在是靠算法,算法的效率极大,因此榨干的速度极快。码字比短视频要好一些,文字主要表达逻辑,逻辑可以有相当的深度,而短视频主要表达情境和情绪,难有深度。

当AI算法被人类引入一个尤其是kill time的产品时,它就具有了一个天生的使命,自我增强,而这体现于对人类行为的无边际的吞吐的能力,包括创作者的创作和围观者的浏览,这背后是他们的时间。吞吐量越大,AI就越强大,AI越强大,它的吞吐量就越大。于是一个不知疲倦、永不停歇的自我循环开始了。

这个循环决定了很多我们看到的现象,比如“平台的推荐机制决定了,永远拥抱新入局者。”既然AI算法需要吞吐无边际的数据以强壮自己,那它就需要新数据,尤其是新维度的数据,而显然新入局者代表新维度的数据,而同时,喜新厌旧的观众也会对新东西花更多的时间。而之所以可以消耗用户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因为这既是AI算法的使命,也是自我增强的途径。AI让人上瘾,因为AI自己也上瘾了,这个瘾就是无止境的自我增强。

那么,这个AI算法主导的产品,会不会反过来塑造一家企业的内部组织?如果答案是yes,那腾讯就在一条正确的路上,改革组织以促进产品。

从腾讯那篇文章提供的料来看,字节组织有可能呈现了跟其产品类似的状态。人成为燃料,以喂养出一个对个人依靠逐渐降低的系统。当然,这只是可能,而且只是客观趋势而非主观设计。

比如,“这里流动率很高。年轻人前赴后继,一句玩笑话是:一个月就是老员工。这个螺丝钉走了,另外一个螺丝钉补上就可以,没有说这个机器有特别大的轴承。每个人都在交棒,这是一场接力赛,而非万米长跑。不同时间、不同业务阶段,换不同人上阵。在这艘大船上面,所有人都高度紧张。”

这很像一种描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水的兵就是网红。”而员工也是流水的兵。

再比如,“内部不公开组织架构和职级,也是为避免因职级高低给沟通带来隔阂,员工身处其中像盲人摸象……大部分公司采用树状体系,只需向上级汇报,而字节是网状结构,只要与其他业务有交集,就会分配到各种会议上……

积木搭好了,可以换一批人上。对空降高管来说,灵活调配中台积木及积木背后的人,是必修课……基于中台和网状治理,更提倡集体决策,不依赖个体。因为每个人都有认知盲区。你非得等一个人把盲区显露出来,这个产品就遇到瓶颈了。”

网状治理可以贡献大量的丰富维度的数据,这又跟AI算法神似,“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推荐算法极其复杂。总特征数在百亿规模。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方式更是天文数字。事实上,机器学习模型一旦跑起来,没人能理解。”

归根结底,“这家公司产品的胜利是体制的胜利,体制强大,也正因为此,没人能与体制媲美。人像系统上的零部件。”

可巧,有句话叫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我觉得,其实无论有没有这个主观意识,每家企业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踏上这条路,因为卡辛斯基论证的道理:创造工具,就会被工具塑造。

所以产品会反过来塑造企业,再绑架企业,企业会反过来塑造人,再绑架人。此处当再回顾一句箴言:人是时代的囚徒。越是抱负大能力强,可能被缚得越紧。你看,最强壮的互联网公司都在这条路上。

虎嗅的文章里,腾讯的曾宇打了一个很细致的比方:

“用动画去实现几千只蝙蝠在飞的场景。无论多高水平的动画师,一直试图去摆蝙蝠飞行轨迹,都做不出想要的效果。

后来为此写了一段特别简单的代码,相当于给了一些简单规则,比如蝙蝠会避光、群居、不离别的蝙蝠太远,也不固定一个地方不动,还要避免碰撞。每个蝙蝠都按这套逻辑去跑。最后特效非常生动而自然。

如果技术体系是一个人规划出来的,这个人离开后还有谁能够继续突破,让组织生生不息?只有靠每一个人基因里这些文化的东西,才可能一版一版地把先辈的东西推翻,迭代升级,不断前行。”

这些蝙蝠代表着什么?这些程序员代表什么?这个可以传承下去的机制又代表什么?

我不知道答案。但有可能,蝙蝠代表着用户,他们受算法的驱使,程序员不仅仅代表程序员,也代表一切为蝙蝠服务的职位,他们的价值就是为一个自我增强永无止境的系统贡献才智和时间。从长远看,这个越发精巧的系统会超出所有人可以理解的能力范围,于是慢慢变成无法对抗的一个存在。蝙蝠获得了kill time的快乐,程序员获得了局部的才智发挥,但整体而言,他们是系统的燃料。

把一个组织比喻为一架车,车可以自动驾驶,组织也有这个可能。目前的组织相当于自动驾驶的L1到L2级,人做主,但算法在事前或者事后给出参考信息,同时,这也是人的行为作为数据源训练算法的过程。然后慢慢爬坡到未来的L4级,算法干活,人作为辅助给几个参数的判断,甚至到L5级,人不需要参与了。

提一个灵魂问题,如果有一天一旦接入AI,一个人就可以获得高于人现有的智力,做出更“正确”的选择,比如是成为一个画家还是一个农民,选择哪个配偶,今晚吃不吃宵夜,今天跑几千米,买不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如何在竞争中获胜……

AI掌握了这个人所有的数据,同时天文地理、历史化学等等世间事无所不知,而如果这个人自己独立做决策,可能更多的要凭直觉和本能了。

这个时候,你会不会接入AI?

我想,会不会接入,取决于一个人内心深处如何认定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最后说一下对人性的观察。

毫无疑问,人是被创造的,无论那个源头是上帝、是自然还是其他什么名字,作为一个被造物,本性深处是要寻求与造物主联通的。可人又是傲慢和愚蠢的,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于是人会不自觉的自己去创造一样东西,然后服从,甚至被它奴役,这就看起来摆脱了那个真正的造物主,而归附了一个自己造出来的“造物主”。于是人的自卑和傲慢,聪明和愚蠢同时得到了满足,到目前为止,AI是相对最完美的版本。

很多人对AI的潜力不是太有信心,但眼下还有另一个更明显的版本。地球是造物主给予人类的生存之地,可人类正在任由这个水草肥美的地球烂掉,同时卯足劲朝着荒漠一般的火星进军,想在那里自己建一座城,美其名曰为勇敢探索,而领头干这个事的那个人正在成为这群人的“神”。

你看,去火星造自己的神,是不是再一次完美体现了人类既自卑又傲慢,既聪明又愚蠢的两面性。

《圣经》里有个故事,人类曾经想造一座通天塔,与上帝平起平坐,后来上帝阻止了人类。

不过造一座通天塔这事,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不是基督徒,可对人类认识得越多,就越觉得《圣经》实在早就把人类这把贱骨头说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