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鎏金铜佛像简介

 新用户12044471 2020-11-01

  全新铸造者基本有依照物,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十分接近,但总不免有破绽。比如笔者曾过手一铜像,一眼看去绝无毛病,造像特征、雕刻风格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宋初的菩萨铜像。铜像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于这类菩萨像是像与座分铸,可装合、脱卸,因此座与菩萨像之足底是一个嵌合的接触点,座上是一榫头,足底则凹入一小块,似有半厘米深。而此件菩萨像缺座,由于造形与其他真品完全一致,亦作半跏坐式,因此理当有莲座相配,而且应在足底部找到与座接触的凹块;但此像不见,只是在足底浅划上一个四方形痕迹,可能是作伪者见到的真品无莲座,见足底有一凹入部分,不知何意,随意模仿一下,故留下了一个并不显眼的作伪漏洞。

  老古董商鉴别铜佛像,如果没有科学仪器去测定,仅凭眼看、手摸、耳闻、鼻嗅,即通过感官之视触听嗅味觉去感受,加以判断、推敲,辨别其年代和真 伪。尽管现代社会科学越来越发达,鉴定文物还是少不了用人的去感受和大脑长期的经验积累及知识储存。这种看似老旧的方法,倒也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鉴别金铜佛造像首先要看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它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所用的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话说封建社会,全金佛像也很少见。常说之金佛,多指【金铜佛像】。金铜佛像是古代佛像主流之一,通俗讲,即以铜为主体,表面鎏金之空心佛像。 历代皇 家供养的佛像亦是如此,若有人以纯金铸实心佛像 私认为并非虔诚,很可能是入了魔……

  佛教造像艺术是一门集宗教、历史、艺术及工艺的艺术,体现着深厚的宗教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也是人们对佛教艺术品收藏的兴趣和热情所在。而佛像收藏升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佛像尤其是金铜佛像制作精美,绚丽的纹饰、优美的造型、慈祥的面容、宝光四射的魅力,在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能“抚慰人的心灵”,因此被人们认为是“抚慰心灵”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其他艺术品所不能代替的。

  依据传统,永乐时期的宫廷艺术,制作的工匠都隐匿其名。但是他们所制作的鎏金佛像,被视为佛教世界最重要的作品。

  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特别是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新仿、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质量:古代佛像所用铜质较纯,质量重,特别是浇铸器物有厚度。仿制鎏金铜佛像一般铜质不纯,质量轻,使用合金材料。工艺:受古老的生产工艺限制,浇铸成型后的佛像要经过细致雕塑技法处理,表情、服饰、底座加工痕迹清晰可见。现代铜铸佛像使用机制打磨,生成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嗅觉:古老的铜质佛像,经长期供奉、烟火熏蒸,可以嗅到烟火味道;倘若长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学腐蚀味道。

  观察古代青铜质文物的表层和漆色,是鉴别其真伪的一个重要环节。金铜佛像同样如此,漆色的鉴别是关键手段。当从造型或铸造工艺上难以辨明其真伪时,可以通过其表面漆色的好坏来确定是真品还是赝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