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伦大道——父子有亲(二)

 开心康乐场贾泳 2020-11-02
刘余莉教授 刘余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和西方文化不同之处,就是“仁者无敌”。“仁”字是一个“亻”加一个“二”,从人从二,我想到自己时也要想到对方,我和对方实际上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的,人与人之间就不会用对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了。真正有仁爱心的人是不和任何人起对立的,一旦有了和人对立的念头,仁爱之心就没有了。所以,儒家讲仁义、忠恕,大乘佛法讲真诚、慈悲,这个慈悲还不是一般的慈悲,是大慈大悲。


什么叫大慈大悲?一般人愿意帮助自己的儿女、妻子(丈夫)、亲戚朋友,但是对待和自己不是很投缘的人、关系不是那么好的人,或者是陌生人,就没有那种无私无求的帮助之心了。佛教讲的“大慈大悲”却不一样,它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使对和你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或者是陌生的人,你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帮助他人。“同体大悲”,你要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去关爱他人。一般人都是自己富足了,才愿意拿出多余的钱物去帮助别人。圣人的慈悲却不一样,他是像关心自己一样去关心别人,甚至还先人后己。为什么圣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是了解事实真相的人。他知道自己和众生本来是一体的,去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他人,不讲条件。所以,有觉悟的人才会有慈悲心,才会有仁爱心。人们领悟了“一体之仁”,才会无私无求地去帮助他人。西方基督教等宗教也都讲仁慈博爱。

中国人找到了仁爱之心的根本,就是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友悌。我们从竖的方面看,讲对父母的孝,上一代上面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下面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过去、未来,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竖穷三际。从横的方面看,把对兄弟之间的友悌推而广之,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就是横遍十方。所以,真正把孝做到圆满的人,就是圣人,他真正看到了自己和众生是一体的;而这个无量光、无量寿,其实就是人的自性。所以,从孝入手,就可以找到、也可以回归人的自性。


儿女孝敬父母,在《论语》中讲得很多。譬如,孔夫子的弟子请教他,什么是孝,孔夫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所谓的孝子,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算尽孝道了。但是,狗、马,也都能以自己的体力奉养主人,如果仅仅赡养父母而不尊敬父母的话,就没有办法和禽兽区别开来了。这句话提醒我们,赡养父母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保证他们衣食丰足,让他们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还要养父母之心。孔夫子说“色难”,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有好东西让父母先吃,有事情儿女去代劳,你以为这就尽孝了吗?换句话说,这样做还远远不够。

《礼记》中也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个真正对父母有孝心的儿女,他对父母说话的时候,一定是和颜悦色、愉色婉容,态度柔和,不厉声戾气;即使父母做错了,儿女也要很耐心地、很委婉地、很柔和地去劝谏他们。《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儿女要去劝谏,但是劝谏的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这才符合人子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