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村落】——黄良街道南堀(ku) 垛(duo) 村

 在长安 2020-11-03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黄良街道的东北部,滈水之阴,见子河两岸,距离县城韦曲街道7公里。西南距黃良镇1公里,东距何子路500米,西距子午大道1公里。见子河从村东由南至北流淌而过。北为北堀垛村,东北为闫家窝(湾),正东为新民村,正南为东、西古城村。西边为黄良村和上、下北良村。

新中国成立前30多户,后来发展到50多户。2000年89户349人。2012年2个村民小组,106户,360多人,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主产小麦、玉米。梁家是方圆大户,所以解放后村中耕地较多,土改时期,部分土地被调整给北堀垛、黄良镇和东西古城等邻村。

以梁姓和王姓为主,另有赵、翟、刘、高姓等。梁姓为村中老户,据传是100多年前由贾里村迁来。据说,村中梁姓与新民村、贾里村梁姓是同一个宗族,最早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迁来。梁家老坟在贾里村,过去每年清明节,三个村的梁姓一起在贾里村老坟烧纸、吃坟社(在坟上分馍吃)。梁家比较富裕,在黄良集镇开办有一家药铺,捎带着枋店。梁家的斗是新中国成立前黄良地区“四大”之一。王姓最早来自北堀垛,人口增长很快。20世纪70年代初修石砭峪水库时,由石砭峪迁来一王姓。

村建于唐初,因位于见子河出口三角洲处,河水冲积成丘,形似堀垛得名。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堀垛村,后分为南、北二村。

据年近八旬的王德友老人讲,村子地势南高北低、西平东坎。老村堡子位于东边见子河岸的高地上,外围有高三四米、宽二尺左右土围墙,内有一条南北街道。堡子只有一个北门,门洞可以过车过人。村门上建有一间门楼,楼楣上书“南崛垛村”。门楼曾经作为村卫生医疗室和村广播室,现已拆毁。南墙外有土壕,新中国成立后被填,分给两户人家做庄基。村外的见子河紧挨公路原有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涝池,现已被填,分配给村民盖了房子。

村民世代以务农为主,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

1995年,部分村民开始经营果园,以梨树为主,最多时有四五十家,总面积达100多亩。现在基本荒芜。而今村里的青年人搞运输的,出外务工的比较多。

1983年开始实施规划,对旧村进行改造,奠定现在的村落格局。1984年,村集体办起砖瓦窑场,有二三十名工人。十多年前,砖厂承包给私人。20世纪80年代起,村民大量盖新房,村子向西发展,逐渐形成现在东西长、南北短的格局。2000年完成电网低压改造。2009年各家各户通自来水。2010年,村里投资100多万元,硬化村里的全部道路。成立卫生所。

20世纪80年代,村民马玉珍在村里创办一支文艺队,每个星期五和北堀垛村文艺队一起活动,大家唱歌、跳舞、扭秧歌。

过去村里小庙很多。老堡子里面街道的南尽头偏北有一间药王庙,1982年拆掉,打通村子往南的出路,并盖四间办公室;村东大皂角树下有龙王庙,庙的北边有一口官井里面的水甘甜,全村几百人同饮此井之水,逢年过节,井边就能排起长队来;北门外有土地庙,占地约5亩,新中国成立前后办有小学。20世纪90年代末,乡上修东西路时被拆,学校停办。现在村里的孩子在黄良中心小学上学;村西原有一个小庙,内有一个大磨盘,上面蹲着一座石雕的人头像,只有头部,一人多高,当地老乡称之为“社公爷”。后来小庙被毁,社公爷便被放在露天地里。1966年修见子河时,“社公爷”石像被拉到北崛垛的桥洞下做了桥墩,底座就地掩埋。

“社公爷”即民间的农业神——西周时的农官后稷。传说社公爷喜欢农耕种植,是一个种庄稼的能手。有一年麦子黄了,群众没来得及收割,一夜风起,麦粒全部摇落撒地,社公爷因此悲极身亡。临死时叮嘱大家在把他的头留着盯着庄稼。当地人为纪念他,就把他的头露在地面上,让他日日夜夜都能看到南来北往的行人。据说,后稷死后其心不死,吸大地之精气,承上苍之雨露,一股灵气儿出窍,变成一只美丽的四声杜鹃鸟,年年麦浪翻滚、镰刀飞舞的麦黄时节,就飞翔在高空,鸣喊不绝,不停地提醒人们算黄算割,算黄算割……

古老的“社稷”文化在长安中部地区的遗存,有一定的民间美术、传统文化研究价值。因为其只存在于长安黄良、子午、王曲一带。

村民一年之中除春节要过两个古会,即农历的三月三的“看娘会”和农历的七月初九的“忙罢会”。

该村耍的社火叫“马社火”,是流传于长安中部王曲、黄良等一带享有盛名的社火表演形式。

见子河的西岸埋着当年解放小五台时的两位解放军烈士,据说其中一位是连长。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学生清明时节还到烈士墓前祭奠,近几十年来,渐渐少人问津。

投稿、闲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