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枣祗传——填饱肚子,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襄子的箱子 2020-11-03

天空一声巨响

枣祗 闪亮登场

这是《真.三国志》第 115 篇文章

今天来讲 枣祗


枣祗(音同“只”),原姓棘,先祖为避难而改姓枣,字什么不详,出身年月也不详,颍川人。

189年,何进被宦官杀害,之后董卓进京,袁绍、袁术、曹操等都离开了京城,回到地方招兵买马,准备以武力对抗董卓,一时之间天下为之骚动。

当时,曹操在陈留起兵,也就在这个时候,枣祗加入了曹操阵营。

192年,曹操占领兖州,自领兖州牧,任命枣祗为东阿令,镇守东阿。

枣祗在任期间,致力于开垦种田,研究如何才能种出更多的粮食。

195年,兖州叛乱,各郡县纷纷倒戈,仅有东阿、鄄城、范县依旧忠于曹操。吕布陈宫随后率军攻打东阿,但东阿城池坚固,枣祗又率军民奋勇抵抗,因此,东阿始终未被攻破。

后来,东阿成为了曹操东山再起,重新夺回兖州的重要后方和军需基地。

196年,曹操迎接献帝迁都许县,上表奏请枣祗为羽林监。

期间,袁绍多次派人策反枣祗,但枣祗始终不为心动,曹操非常感动其忠心。

枣祗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最先向曹操提出了屯田制。东汉末年,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长期不断的豪强兼并战争,使广大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这就造成了粮食严重的不足,很多军阀都靠着自己有军队,经常抢劫百姓的食物,但是这并非长久之策。在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易子而食的情况。

曹操与吕布决战期间,就曾出现了断粮,程昱提出了吃人肉。

袁术后期,士兵没粮食吃,只能啃树皮。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精彩三国的背后,是无数连温饱都成问题的黎民百姓,当我们后人衣饱饭足之后坐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来评论究竟是关羽牛逼还是吕布牛逼的时候,是否能够想到,在关羽吕布等人的身后,是无数与你我一样的平民百姓,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历史,是一种同情,如此,笔者不敢不用心,不去做苍白无力的XXX第一,XXX几合败XXX,只是想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其中的一些故事。

曹操在早年征战的时候,也经常遇到粮食接济不上而不得不撤军,放弃快要到手胜利的无奈之举。枣祗在跟随曹操一起镇压黄巾余部的时候,对他们那种军民合一,战时为兵,休时为农的做法非常感兴趣,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

196年,曹操击败了汝南的黄巾贼,缴获了一大批耕牛和工具。枣祗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工具,和新安抚的贼兵,在许昌附近开垦农田,兴修水利,以解决粮草问题。

曹操欣然接受,任枣祗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此事。

枣祗在许昌,将很多荒废的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将招募到的大量流民,以军制变成组,分发种子和工具,由他们开垦土地。一年都投获得的收成,一部分上缴国家,一部分自己留用。

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大家至少都能吃饱饭了。

由于效果不错,于是曹操将其大力推广,毋宁说,当其他军阀还在为明天吃什么而烦恼的时候,曹操在这方面就已经取得了巨大优势。

毕竟民以食为天,屯田制的实施,为曹操提供了坚实的粮草保障,这对于稳定军心,民心来讲,十分重要。

对于屯田制的改进,不仅有枣祗的功劳,韩浩,以及未来的邓艾都对此做出了贡献。

屯田制主要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

只可惜,枣祗不幸早亡,后来曹操怀念其功绩,追赠他为郡太守,同时下令给他的儿子枣处中封爵,并祭祀枣祗。

枣祗,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从来没有听说过在三国中竟然还有这样一号人,实际上,枣祗的作用是巨大的,这不仅仅体现在为老板曹操做事有贡献外,还影响了后世。在接下来的很多人物中,笔者还会将更多的这类人呈现在各位面前,他们是真正为民谋福利的人。

我们记住了关羽、记住了吕布,更应该记住他们。

曹操:“故陈留太守枣祗,天性忠能。始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后袁绍在冀州,亦贪祗,欲得之祗深附托于孤,使领东阿令。吕布之乱,衮州皆叛,唯范、东阿完在,由祗以兵据城之力也,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以定。施行后,祗白以为僦牛输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反复来说,孤犹以为当如故,大收不可得复改易。祗犹执之,孤不知所从,使与荀令君议之。时故军祭洒侯声云:“科取官牛,为官田计,如祗议,于官便,于客不便。”声怀此云云,以疑令君。祗扰自信,据计划还白,执分田之术。孤乃然之,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祗兴其功,不幸早没,追赠以郡,犹未副之。今重思之,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过也。祗子处中,宜加封爵,以祀祗为不朽之事。

下期:任峻

精彩回顾

▲【徐庶】传

▲【刘表】传

▲【黄祖】传

▲【刘封】传

▲【蔡瑁】传

▲【霍峻】传

▲【伊籍】传

▲【王粲】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