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刚正不阿——包拯

 谭论古今 2020-11-03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很多为民请命的人。他们为了保卫国家,安定百姓,竭忠尽智,鞠躬尽瘁。在这些人中,既有武将,也有文臣,而在后世敬仰的众多文臣当中,包拯可谓是一颗耀眼的明星。经过岁月的洗礼,他的清风高节的形象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肥)人,生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二月二十五日,卒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天圣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是北宋中期有名的政治家之一,后卒于任上。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以断狱英明著称于世。欧阳修对他的评价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他在生前就博得了很好的名声,连乡村里的妇女儿童,都知道他的名字,人们尊称他为“包老”、“包公”、“包龙图”等。他死后,朝廷加给他“孝肃”的谥号,史书上称他“包孝肃”。

包拯是申包胥的第三十五世孙。包拯在年少时就心怀大志,立志效法古人,决心入仕。后来经过自己艰苦勤奋的学习,终有所成,并取得功名。然而,他不慕名利,极尽孝道,为了照顾双亲,他辞官返乡,十年不仕。

包拯在端州的政绩突出,仁宗及朝中大臣对他也是赞誉有加。后来,就将他调到京城任职,从这时候起,包拯也正式进入国家的中央机构。在这期间,包拯仍然不忘百姓的疾苦,并向仁宗上疏,采取措施,安定百姓。不仅如此,包拯在执法的过程中,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而且在断案的过程中也充分展示了他的才能,而这些,都是包拯忧国忧民的一种体现。包拯大大小小审了无数个案子,不仅体现了他断案的高超,还体现了他尊重事实、不逢迎拍马的刚正作风。在当时的朝廷中,这是非常难得的,后来仁宗对包拯的信赖,也是有这方面原因的。

包拯一生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并且敢于直言时弊。在刚进入中央机构的时候,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后升任谏官。包拯非常佩服唐朝的谏官魏徵的作风,敢于犯颜直谏,并且因“七弹王逵”而震动朝野,随后,又弹劾了很多违法乱纪的朝中大臣。同时,他为时时向仁宗献言献策,心系天下,为国为民。

包拯一生忠心为国,并且在国家大任或者危难面前往往当仁不让、挺身而出,虽然有的时候会招致其他朝臣的猜疑,但是他依然坚持自我。在这次的弹劾中,包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进谏之道。他的这种直言敢谏、不畏权贵的作为,堪比魏徵,可昭日月。

官场上自古以来就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包拯虽然一心为国为民,独善其身,但在政治斗争中,他也摆脱不了这个漩涡。宋仁宗后期,由于朝政日混乱,朝臣之间更是互相倾轧,在这样的复杂局势下,包拯也未能幸免。更为严重的是,仁宗对他的猜忌,使得包拯非常痛苦,并且逐渐对仁宗失去信心。这对整个朝廷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包拯为官二十余载,功绩卓越。或许流传最突出的是他在断案方面的才能,事实上,除了这点,包拯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事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心革新政治,重振法度,增加财政,整饬军备,出使他国,为宋朝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他的很多建议到最后并没有得到大力实施,但是,他为国为民的精神境界永远闪耀着光芒!

包拯一生经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宦海沉浮24载。为官期间,以天下为己任,不管身处何处,都力求造福于民。不仅如此,包拯更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忠孝廉的高尚品质。自古以来,忠孝廉都是人们所赞颂的,而包拯正是这三者的化身,也是后世的楷模。包拯生前以忠孝廉作为为官做人的准则,在晚年的时候,订立家训,仍然是以忠孝廉作为传家遗训。包拯去世后,谥号“孝肃”,仁宗下诏停止朝奏一天,百官吊唁。端州百姓闻知包拯去世,悲痛万分,纷纷建祠纪念,随后,在包拯任职过的地方也陆陆续续建起了一些包公祠。不仅如此,后世还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诗歌颂其功绩,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包拯的传奇故事。

包拯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百姓。当他身处高位的时候,更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在他的一生中,他竭尽所能,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远大抱负。而他对天下百姓的恩惠,百姓也都铭记在心,相信包拯的传奇故事一定可以千古流传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