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建平:腾冲的皮影时光|散文

 作家荟 2020-11-03

熊本富:转岗感言|随笔

文/王建平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N年前,我与几位朋友结伴同行游过一次腾冲,之前多多少少知道点腾冲的历史。腾冲在古代叫腾越。于是腾冲从印象上就是古道漫漫,岁月悠悠,是一座“神秘之城”。后听导游讲,在过去的2400多年的光阴里,无数代腾冲人勇于攀越高山、涉险深渊、跨出国门,踏出一条西南丝绸古道,活生生地人背马驮踏出来一座流光溢彩的“翡翠城”。历史帷幄感油然而生,有人曾说腾冲是一部散落边地的汉书。我信了,也就有了边走边读这部汉书的期望。

在腾冲行走,我遇到不少叫“营”、“卫”、“所”、“屯”的地名。觉得地名怪怪的,原来这些都是历史的印记,直观告诉我们这里是军垦与屯边历史留下的遗迹。“正月里,是新年,正古楼上把兵练。”唱的就是屯边年月的新春景象。

多少年过去,一个民族大家庭在这里围成了一个硕大而坚固的圆,乡土文化与民间艺术便慢慢根植于腾冲的乡村大地。“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妈妈去,爸爸去,宝宝也要去……”这是腾冲上世纪的儿歌。

那日傍晚,我们一行五人入住一座民居院落,晚饭后,我们随人流在“小桥流水村人家”的图画里行走,远天炊烟袅袅,耳畔有稀疏的蝉声鸟喧声从溪涧传来,夕阳西下,余辉真像一张金黄色的网缓慢地铺向大地,牛儿暮归,四周朦胧起来,往前行进,耳边呈现出奇的静寂,泥土的气息乘机扑鼻而来,我们就有了一把触摸到土地脉动感觉。

又前行300米,意外发现一座大院门口异常热闹,我们混入人影堆里,才知道他们都是冲着那张白色幕布而来的。我们原以为这院子里要放露天电影,错了,只听人说这家姓刘的皮影戏很出名。哦,腾冲乡坝头有皮影戏?我们便随人流进入院子,寻找座位,静候开场。

据我所知,皮影戏是我国一个古老戏种,已列入非遗 ,就像川剧吕剧河北梆子等地方戏一样,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没等多久,台前一阵开场锣鼓响起来,幕布上打出一行字:《龟与鹤的故事》。音乐中出现一个画面:在一湾静静的河岸,阳光明媚,在鸟鸣声中,有一只仙鹤出现了,仙鹤迈着优雅步子在岸边踱来踱去,时而扬颈啼唤两声,时而扭头寻寻觅觅,总是期盼浅水边有迷途的鱼儿出现。

这时画面上出现了一只乌龟从水中先露出头,确定安全后才吃力地爬上水岸,乌龟舒展四肢,头仰向天空,享受暖阳。这时,仙鹤发现了乌龟,眼睛睁得大大的,仙鹤在远处轻喃一声,算作打招呼,仙鹤摇头摆尾向前去,一路“嘀咕”,意思说龟先生呀,这蓝天白云可不是你该受用的哟,水下才是你的世界,你呢,想享受也不是不可以的,但多多少少该送点水里的小鱼小虾什么的,你看你居然空着四肢来了,你太小气了吧。

乌龟呆呆的,只顾观景。于是仙鹤几步就跳到乌龟的背上,啄它的头,乌龟面对突然袭击,头与四肢一下子缩进去了,仙鹤恼羞成怒,不停地乱啄,乌龟呢,安然无恙,仙鹤气急败坏起来……

不一会我同行的朋友回到座位上,她说她在后台边上看了好一阵,真有趣,有三男二女在幕布后面有板有眼手忙脚忙嘴巴忙,另一位年长者,专门调控传送各种声音。

这时,邻坐一位腾冲口音人对他身边的外地人讲述,腾冲的皮影是很出名的,初始明朝洪武年间从湖广、四川一带传入,是当时移军带入腾冲的,大约有600年了,这玩意我们也叫“灯影子”,“皮人戏”……

皮影戏,我是第一次观赏,随着剧情的发展,邻座的腾冲口音人闭嘴了。

次日,我们到了腾冲的和顺镇,初到和顺,首先想起一位李姓诗人一首赞美和顺的诗:“远山莽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青瓦白墙,古道巷陌,荷塘柳堤。“一路沿溪花覆水,数家深树碧藏楼”,这是和顺状元袁嘉谷写的对联。

竹荫深处的一座古色古香的茶楼,两柱上写有:“野溪犹说今古事,山门不管来去云”,意趣昂然。这个和顺真不简单,2005年和顺镇参与了央视举行的“魅力中国·名镇”展示活动中,和顺镇从180多个小镇中脱颖而出,进入“十大名镇”之首,最终获得十大名镇中的唯一大奖。“600年历史孕育了极边古镇,三大板块文化交汇成丝路明珠。乡虽小,却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人不多,还有大半居留世界各地。

一代哲人故里,翡翠大王家乡。小桥流水有江南风情,火山温泉是亚热风光。更有月台深巷洗衣亭,粉墙黛瓦,稻浪白鸥,一派和谐顺畅。和顺,一座滇南小镇,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和顺镇在获奖典礼上赢得的颁奖词。

我在“和顺图书馆”坐了大半天,果然查阅到我想得到一些文字。有资料上说皮影戏发源于陕西,诞生有1000多年了,“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周秦两汉至隋唐朝最为繁荣”。虽说法不一,但皮影历史久远是不争的事实。

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染病去世后,武帝真情所致,朝思暮想。《汉书·外戚传》记载:“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至其神”,说的就是当时的阴阳大师李少翁设法坛,摆酒宴,用棉帛制成李夫人的人像,染上色彩,手脚处用木竹连接,牵动行走,进行“招魂”。这应该就是“皮影”的雏形吧。

后来,“皮影”艺人对所有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说法,叫“靠子”。玩“皮影”也不是一件易事,之前要造出无数栩栩如生的靠子,生旦净末丑,必须齐备,幕后操作靠子,让“孙悟空”“林冲”“薛仁贵”“祥林嫂”“高玉宝”…….活起来。

腾冲皮影出自哪派哪宗哪族已不重要,关键是腾冲人在屯边生活中有民间艺术相随,将“皮影”落地生根,发扬光大,传承了民间文化传统,滋养出一代代民族精神,传播忠君报国,孝仁礼义,惩恶扬善故事,据说腾冲的“皮影”有好几百个本子,《隋唐演义》、《杨家将》、《三国演义》、《八仙的故事》《哪吒闹海》最受观众喜爱。腾冲童谣:“灯影子布上晃,樊梨花宝莲灯,晃晃晃满天晃,铿铿铿铿铿,晃出了孙悟空的金箍棒……”

曾经有一天,央视上出现过一个人物,好像姓刘,是一位老先生了,他在接受专访,说他是腾冲皮影的“最后传人”。刘先生的头衔称号太多了,记不住,但他的确是值得尊敬的民间艺术家,他不仅传承了这门久远的剧种,而且进行改良和创新。将皮影戏发展成为一种美妙而勾魂的艺术,唱腔有韵味,粗犷、苍凉、优雅、明快,唱腔分男腔、女腔、走马腔、碱云腔、悲腔,发出的声音有人嘶马叫、风暴雷鸣、千军万马,刀枪炮击,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刘大师创作出反映腾冲的大型历史剧《大救驾》,还有他的《七郎之死》成为他的经典之作。

腾冲的乡村艺术厚重,被传统文化深深浸染,在战争年代有民间艺术作精神支撑,在和平的日子它又带给人的是安详宁静的心灵。一路走过,腾冲满目青山绿水,令人满心悠然自得,虽然粉墙黛瓦后面是鸡鸣狗吠,这声音就是串起的农家朴实绵长日子的那根线。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古人的诗是在为腾冲写真。

“唱花灯,耍皮影”成为腾冲的一种休闲乐趣,是腾冲乡村的一道独特景观,更是腾冲旅游的一张文化名片。

下次去腾冲,一定还要带上更多的朋友去观赏“腾冲皮影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