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紫禁城到博物院:皇家私产如何变身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0-11-04

北洋政府一直觊觎故宫。图为1918年11月28日,北洋政府在故宫太和殿举行阅兵式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

1925年10月10日,为了杜绝逊清皇室遗老和北洋军阀等各方的觊觎,故宫博物院成立,通过对公众开放的方式防止复辟,保护国宝。时值社会动荡,战乱纷争,故宫博物院历经风雨,守卫者步履维艰。 

在这之前,故宫内外经历了数场博弈。 清皇室被逐出紫禁城后,1924年11月20日,被称为“故宫博物院之第一步”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宣告成立。李煜瀛出任善后委员会委员长,易培基、蒋梦麟、鹿钟麟、张璧等9人以及清室方面代表绍英、载润等5人为委员,监察员6人,会同行事。 

委员会成立后,着手对故宫文物进行系统查点。虽有摄政内阁诏令在手,他们点查工作却不顺利。溥仪虽然走了,清室人员非但不配合查点工作,反而暗中联系段祺瑞,力图实现溥仪复宫。 

抵住段祺瑞政府的阻挠与清室遗老和王公旧臣的压力,委员会通过了《点查清宫物件规则》,同时成立了图书馆、博物馆筹备会,聘请易培基为筹备会主任,开始筹组图书馆、博物馆的工作。 

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清宫大部分殿堂的物品得到了初步点查,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共有117万余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各代的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无不尽有。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等。委员会将清点结果编集出版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为皇宫向博物馆的转变起了推动作用。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召开会议,组织成立故宫博物院,对外公开展示。到了开幕那天,社会各界人士轰动。几百年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地开放,神武门前第一次出现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故宫内更是摩肩接踵。从此故宫博物院驰名于世界。

封建王朝独据紫禁城、老百姓不得靠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作为曾经的权力中心,紫禁城一直遭到各方觊觎。1923年,北京政府因国会会场狭小,计划将参众两院迁往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并将三大殿改造成日常办公及召开会议的场所。后因吴佩孚极力反对而告终。

1926年4月23日,吴佩孚和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开进北京,希望接收故宫,作驻军用,迫令故宫博物院腾让。经过庄蕴宽等人的斡旋,此事方得止。 

直到二次北伐后,南京国民政府取得形式上的统一,接管故宫博物院后,故宫博物院才逐渐展开文物保管工作,内部组织架构和硬件设施也日渐完善。在成立了铜器、瓷器、书画、图书、文献等各类专门委员会,聘请的专门委员有丁佛言、江庸、沈尹默、刘半农、罗家伦邓专家的同时,还派人赴天津海关调查溥仪运出宫外书籍的情况,并及时扣留。 

就在一切都走上正轨的时候,日本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全境,外敌入侵时,历史文物从来难免被抢夺的厄运。值得庆幸的是,国民政府认识到了这些文物的价值,一场文物的大规模迁徙开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