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苏の日志 | 怀众长程戏剧治疗演出坊 9月8日 第15次 改变观点,就会改变生命

 怀众心理 2020-11-05

经过了初期的以建立关系、安全感为主的一系列暖身环节后,进入全程治疗中最为活跃和深入的中期部份:情景演出。

这部份的目的通常是增加表达与沟通、角色与性格的发展、团体合作及自我揭露。

D同学描述:并没有具体的事件,只是经常以来,会被一些复杂的感觉缠绕,自己也讲不太清楚。

戏剧治疗师付衍清根据她的描述,使用排列的方法,建议她选四个同学,一个代表团体,三个人代表她对团体的感觉。

付老师说过:每个人都不是偶然的选了自己的角色,一定是有某个次人格,是以这个角色面具来表达的。


我们有意无意选择的角色都是某种层面的自己都是在帮助我们显现自己。

这三个“感觉”分别用语言描述了自己:

1、不太愿意掺和进来,需要借助一个屏障,回避看到“团体”。

2、即关注,又不想被直视,有被审视感,躲在角落关注即可,并不想直面能量场。

3、觉得自己是有力量的,敢直视“团体”,但有被审视的感觉。

D同学的内敛使的她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感觉外部,她有很好的感受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观看自己的系统呈现时,她的表达力很好的帮她拉近了认知和感受的距离。

D同学对团体的感觉,匹配上了小时候面对几个亲人的感觉:刻板,强势。

这个“团体”,也可以被看做是外部世界。早年,抚育者对我们来说,就是全部的世界。他们投射到我们身上的善恶意,灌注整个世界,这将会形成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和看待自己的。

“我觉得我比你差,我觉得你会讨厌我。”

长期体验无力感,会使得我们以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自己,把自己当成客体。

与自己内心失联的人,面对这个外部世界时:纠结,犹豫,彷徨,甚至生出怕自己会压跨他人的担忧。这是天然的感知到了对方强势外表下的虚弱,而生出孩子般的自恋。这在当年,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力量,帮自己渡过困境的。

过去,早已留在时空深处,但感受,却尾随至今。

即便我们现在已经貌似泰然,但我们还能从某些自我的无意识行为中看到那个慌张的自已,和被当年那个自己压抑下去的情绪。

它们不会消失,会被外界一次次的激荡起来:

“我喜欢直率的,看到别人的行动特别过瘾,会改变自己的行动。”

在付老师的引导下,D同学展示出了自己“力量”,“恐惧”,“不接纳”三个部份。

而最终,她选择了“力量”的部份来与世界对话。


面对这个世界,她还是各种纠结与担心,世故且带内疚,真诚又感失落。但在她温良恭俭的外表下,却能看到绵软而强韧的坚毅。

戏剧治疗的优势,就是可以很好的释放和呈现情绪。

而语言,通常会在结束时,让每个人对过程形成认知:

此刻我觉得好轻松,因为觉得自己还蛮有力量的;

有点喜欢上这么有力量的自己了;

代表恐惧的时候,手脚发麻,呼吸紧张,怕失去的恐惧;

其实恐惧是我的朋友,保护者,它没让我们变得更弱小;

很意外,无力的自己被选作“团体”,很神奇的激发出了内心的力量;

我是真的在害怕,恐惧,让我想起了外婆。

而D同学说:我确实在害怕,但发现肢体动作却在推动自己。形式上的强撑,也能带给自己一些力量,行动上走出去,力量也随之生发。

在戏剧治疗中呈现我们的焦虑困扰,也是用外显的形式让你看到它,并达到逐渐了解自己的困境,再着手去克服它。 

这里有重要的一点,我们会在安全的“演”中,迈出这一步,即:改变自己的观点,从旁观者的角度转变成参与者的角度。

这确实需要克服一些恐惧,一旦观点改变,感觉会改变,行为会观变,生命也会改变。我们将以自己认同的方式来为自己的生命界定意义。

罗洛·梅:这个过程主要是由自我分析、反省、和顿悟达成的。

在D同学身上,你看到了这几点吗?

以上

记录者:苏小菡怀众第一期戏剧治疗长程团体助教

特别惊喜:

怀众第一期戏剧长程团体共20次,已进行到第十八次

现每周三推出“小小苏の日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