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潇湘馆竿竿翠竹,最是林黛玉的人格象征

 珍爱红楼梦 2020-11-06

文/归途如虹

林黛玉在大观园里的住处是潇湘馆。林黛玉喜欢那个地方,因为那里是一个环境清幽且雅致的地方。那里之所以雅致是因为那里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林黛玉正是看中了那里的翠竹。林黛玉自己是这样说的:“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林黛玉是一个好清静的人,选择潇湘馆很正常。不过,林黛玉与竹子之间其实有很密切的联系。

贾宝玉给潇湘馆题写的匾额是“有凤来仪”,可见,林黛玉在作者心里是凤凰一般的存在。而凤凰又是“非练实不食”的。所谓“练实”,其实是竹子的花朵。竹子开花在自然界是很少见的,所谓物以稀为贵。毕竟,凤凰是神鸟,凤凰的饮食自然不同于一般。

潇湘馆里的竹子还和林黛玉的命运息息相关。贾探春曾经这样对林黛玉说过:“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这虽然是贾探春的打趣,却也暗示了林黛玉泪尽而亡的命运。林黛玉在贾宝玉派晴雯送来的半新不旧的手绢上题写的诗里就有这样的句子,“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可见,林黛玉在潇湘馆里不知道一个人默默流过多少眼泪。

竹子在古代被人视作君子的象征,也是岁寒三友之一。竹子外直中空,苍翠挺拔,质地坚韧,象征着清高,正直,坚贞的优秀品格。郑板桥的诗《竹石》写得好:“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林黛玉就是一个清高狷介,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她冰清玉洁,虽然和贾宝玉情投意合,却始终和他保持着发乎情止乎礼的关系。她为人善良,在香菱渴望学诗的时候,她诲人不倦,细心教导,让香菱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灵魂的升华。她痛恨外界的污泥浊水,因此不愿意贾宝玉把落花放入水中。她悲天悯人,愿意给落花一个干干净净的归宿。

在《葬花吟》里,她吟唱出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精神誓言,就算她在“天尽头”找不到“香丘”,也要做到“一抔净土掩风流”。在《咏菊》里,她赞美陶渊明的高风亮节,“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林黛玉也痛恨官场里的那些小人,从来不劝贾宝玉考取功名,走立身扬名的道路。

竹子和隐逸文化是有密切关系的。林黛玉姓林,容易让人联想到竹林七贤。竹林七贤里的阮籍和嵇康更是将魏晋时期的名士风流体现得淋漓尽致。热爱山水田园的王维对竹子也是颇为欣赏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就是王维为自己刻画的文人雅士的形象。

而林黛玉则像是贾府里的一个隐士,她从来没有参与到贾府里的勾心斗角当中。她只是陶醉在自己营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里,她只是偶尔和知音宝玉倾吐一下真实感受。林黛玉是孤独的,她像极了杜甫笔下的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可以说是林黛玉的剪影,在《佳人》这首诗里,还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句诗。这和林黛玉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甫笔下的佳人是因为生逢乱世,不得不避世而居。林黛玉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但是林黛玉对于污浊的红尘世界,的确是排斥的。

林黛玉是高洁而脱俗的,她的命运让人心生怜悯,但是她却并不是一个对命运妥协的人。她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又体弱多病。可是,她虽然悲观,却依旧坚强。她在和病魔斗争的过程中自学成才,把自己培养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这种坚贞不屈的品格和竹子所象征的精气神的确是相差无几的。因此,林黛玉住的潇湘馆里的翠竹不仅为林黛玉创造了不俗的居住环境,正如贾宝玉题写的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也成为了林黛玉的人格象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