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强补气 重补阴”治疗心悸,效果就是...

 紫薇院 2020-11-06
中医“强补气+重补阴”治疗心悸,效果就是这么强悍!

患者进门说,大夫你给我瞧瞧我这病吧,都说西医好,西医快,但是现在西药根不能停,还要逐渐的加量,一停就复发,副作用还不小。

我说,你进门都说了半天,我都不知道你要看什么病?

她说,我在一年前在西医那里查说是,“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冠心病”,平常口服“心律平”、“慢心律”等药物后期前收缩减少,但停药后复发。现在已经病情加重四天了。

我诊断发现心悸胸闷,神疲乏力,虚烦多梦,自汗,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红绛,苔黄有裂纹,脉结代、沉细。

仔细辩证后开方:生黄芪,太子参,丹参,麦冬,五味子,郁金,黄芩,白芷,葛根,川楝子,延胡索,甘松,炒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炙甘草。

她说,这药这么多,怕是很苦,能管用吗?

我说,你来找中医也是相信中医,良药苦口利于病,你回去试试吧。

二诊时期前收缩减少,心悸胸闷较前减轻。于是我在原方加生地黄、玄参,继服20剂。

三诊时各项症状大减,西医院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已无三联律,心肌缺血相比之前大为改善。

于是我将方量调整之后让她再服15剂用于巩固疗效。

她在我辩证看来就是气阴两虚的心悸。目前采用西药抗心律失常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不良反应明显,但是中药作用平稳。

心悸属本虚标实之证,虚实之间经常相互夹杂,以心气、心阴、心阳虚衰为本,以痰瘀闭阻为标,而且实证以虚证为发病基础。

我认为心悸虚证虽有气血阴阳之分,但气阴两虚是诸虚之本,且心悸初起多表现为心气不足,气虚日久可导致阴虚,阴虚日久可导致气虚,两者相互影响。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除了注重益气养阴之外,也要酌情养心安神。从而达到复脉定悸的效果。

因此方中我用生黄芪、太子参、麦冬等益气养阴;五味子、炒枣仁、生龙骨、生牡蛎镇惊,安神,敛汗。

而且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生黄芪、太子参、五味子、麦冬、生地、玄参等益气养阴之品均可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增强心脏的耐缺氧能力。

过了大半年,她带着家里的老母亲找我说,大夫,我的病是基本上好了,但是我母亲一个月前突然出现口腔溃疡,还有便秘,西药用了不少怎么都不好,尤其是口腔溃疡总是反反复复。

我仔细辩证之后只开了三副药。之后她打电话说,中医才三副药,就让我母亲的病好了,溃疡也没有复发过,早知道就早点来看中医了,还让她白受了那么多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