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宗之“南顿”与山水画中之“南宗”

 自由书画谈 2020-11-06

禅,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艺术。

禅,禅那的略称,意译“思维修”、“弃恶”,常译作“静虑”。谓心在一境,正审思虑,即观照明净的状态。

汉传佛教又有禅宗一派,以专修禅定为主。南朝宋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传禅法而创立,达摩被奉为我国禅宗的初祖。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传至慧能为六祖,故称之六祖慧能。

至六祖慧能,中华本土禅由此形成,故来说一说慧能。慧能(638—713),即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卒于唐睿宗延和元年。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幼丧父,及长,卖柴养母。后听人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遂开悟。安顿老母后,奔黄梅五祖弘忍处参学,之后演绎出了“佛性无南北”、“菩提无本树”、“风初、幡动”等著名的禅宗公案。

先说“佛性无南北”。慧能至黄梅见了弘忍,弘忍问慧能汝何方人?来此山求何物?慧能答岭南人,求作佛。弘忍遂责慧能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智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唐时南方尚未开化,所以习惯上称南方少数民族为獦獠。此公案可见慧能未及皈依五祖弘忍即有非凡的见识了,前世慧根已具。

当年弘忍欲求法嗣,令诸僧各题一偈,上座神秀半夜三更秉烛题壁一偈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当时慧能在碓房舂米,听童子唱诵此偈,就至南廊下也呈一偈,因为慧能不识字,就请人题于壁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以后,禅宗为南北两宗。北宗的领袖人物是神秀,主张渐悟;南宗以慧能为代表,主张顿悟。南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悟,颇得禅宗真髓。后世人之画有南宗、北宗之分,是受了禅宗南宗、北宗之影响的。

印宗是讲经僧,一日正讲经,风雨猛动。法师问众:“风动也,幡动也?”一个云:“风动”。一个云“幡动”。各自相争。复请讲主明断,讲主请慧能答,慧能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讲主云:“哪是什么在动?”慧能云:“仁者自心动。”这就印证了一禅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通观我过绘画发展的历史长河,自唐朝六祖慧能革新佛教禅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来,高远简直,真清洒落的禅宗意趣,大启宋元画家的思路,一直延续至今,禅意绘画兴盛不止。文人墨戏、清新淡逸,望空视明的山水画也成为一时崇尚的风气了。

明代绘画理论家莫是龙等人认为,画之南北宗与禅之南北宗一样都是在唐朝形成。北宗之祖是李思训,其画法是勾斫。南宗之祖是王维,画法是一变勾斫之法而为渲染。李思训的画法经过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等人的发挥而为侧锋斧劈皴。王维的画法经董源、巨然等人的发挥而为中锋披麻皴。明人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云:‘画家皴法如禅宗纲宗,能者希有。”禅宗是贬北褒南,莫是龙、董其昌等人的画之南北之说,也是贬北褒南。故此可以得出:绘画南北宗与禅学南北宗的关系不仅仅借喻关系,禅宗北宗的修行方法的“顿”与“渐”,与绘画境界的“天成”(南宗)与“人力”(北宗)的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南宗画是以性灵化笔墨,追求天成之趣,平淡天真;北宗画是以人力工于笔墨,以人为造作来表现气势,追求工致华丽,壮观雄伟。

上边述及的“菩提本无树”呈偈公案!,也被清朝布颜图引入《画学心法问答》之中,曰:

僧家之北宗,始身神秀。神秀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试,不使惹尘埃。斯旨已属微妙,但未能直抵性天。尚假修持,故承其派者,流入坐参,虚抢话头,妄斗机锋,不得其门……”南宗始自六祖。六祖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斯语直抵性天,了无障碍,一丝不挂,遍体光明……画家之宗派亦然。南宗开基,始自右丞。右丞画法……分山披水,不逞其强,不竞其巧,虽千秋万壑,无不姿容淡雅,仪体幽闲……

大致述说了禅和禅意山水,下面具体说几件具有禅意的山水画。

 “元四家”皆归为之南宗,其中之一倪瓒更是出类者。倪瓒字元镇,号幼霞,别号极多,以云林子最为叫响,后人称其为倪高士、倪迂等。倪高士山水疏林缓坡,浅水平岑,意境清远萧疏,尝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意气”。清初“四僧”之一石涛《题画》中称倪氏:“倪高士画如浪沙溪石,随转随注,出乎自然,而一段空灵清润之气,冷冷逼人……”倪高士真迹凤毛麟角,我们不能手抚直观,便来说一件追摹倪高士的作品,乃民国刘公鲁(1900—1937)的山水妙制。

刘公鲁《拟倪高士图》、陈夔龙、洪丕谟题跋(局部)

刘公鲁《拟倪高士图》、陈夔龙、洪丕谟题跋(局部)

刘公鲁此山水是在游太湖画山路过倪高士祠之后的即兴之作,73X30cm的水墨纸本。意境幽淡萧瑟,简逸清虚,满目清旷,有“早落秋江水石明”的意境。画面大块的留白,一片清潇,有禅的澄明、禅的超脱,天然真趣,充溢楮上。署款云:“癸酉正月十六日,乘汽艇至苏州,次日游画山过云林先生祠,未及礼象,怅然而归。十八日又游太湖鼋头渚、 蠡园诸名胜,夜宴于将楼。五鼓兴至,目仿云林意成此幅,并有湖山之概。公鲁并识。”画中另有晚清进士,官至直隶总督的陈夔龙工楷题诗:“杜老平居故国思,河山举目画中诗。瓣香欲下但迂拜,淡远神凝落纸时。”诗左是“丁亥冬,九十一叟陈夔龙补题。”

唐宋以后,文人士大夫多有逃禅煮石者,崇尚自然,寄情林泉。反映在山水画创作上,多是以“策仗”、“观瀑”、“暮亭归鸦”、“深山古寺”等出世的题材表现之。这些题材,已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赏景,而是寓寄的一种理想,一种处世的态度,一种“永辞尘世”的逃禅思想。

袁培基《暮亭归鸦图》、洪丕谟裱左题跋

袁培基《暮亭归鸦图》、洪丕谟裱左题跋(局部)

何汝穆《深山古寺图》

何汝穆《深山古寺图》(局部)

清末民国苏州画家袁培基以山水画驰名,此《暮亭归鸦图》长屏把人带入了林泉山野之中。暮亭中一位博衣的逸士远离尘嚣、孤寂看水,当听到归鸦的咶噪,逸士大概没有想到是不详之声,而似乎听到了香岩智闲禅师偶抛瓦砾,击中竹子发出崩的一声而使香岩禅师“忽然省悟”,而画家这时不知开悟否?画上署题,也乃颇具出世思想之语,曰:“车马风尘属壮时,得闲今不恨闲迟。泉光云影虚亭畔,定不将人染鬓丝。余近年息影篷庐,笔墨自娱,不减竹懒林泉之乐。写此博赏者一笑。”署题意味,大有“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之慨。先师裱边题跋:“袁培基民国山水画家,晚年啸咏林泉,笔墨自然,画风更趋纯熟,老辣中跃出姿媚,清刚中更见韵味……”

“深山古寺”是较为直接的禅意山水,单刀直入,引领人们进入禅的境界。清末民初画家何汝穆以禅意为功德,含情为亡友挥毫。山水之中,溪流边上,古树掩映之下,有一座寺院半显半露,寓意深山古寺,晨钟暮鼓,笔画法南宗之祖董源、巨然,冈峦清润,清雅闲逸,境界更具有一种脱尘的宁静。

“大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作者俞剑华氏,理论之馀,颇工山水竹石,此《观瀑图》尺页,古松苍劲虬曲,衬托出观瀑者高洁不屈的品性。观瀑者策仗躬身,下半身隐于云雾古松间,侧望远处的飞瀑。飞瀑如练,云雾蒸腾。构图布景取法深远,在清远洁逸中,别有一种怡静遥深的韵致,创境深邃的禅意。山水中反映出的,正是出尘离俗、向往名山的超脱思想。

蒋企范《策杖寻幽图》

蒋企范《策杖寻幽图》(局部)

若是画题“策仗寻幽”,你或是理解为寻找幽静之处,或是去寻幽隐之士,若是放开想象,抑或可以联想到是去寻幽姫之人,总之,皆是崇尚自然者耶。禅即自然,不立文字,内心澄明。民国山水画家蒋企范的一帧《策仗寻幽图》尺页呈现出来的“策杖寻幽”,读者诸君不知作何思想?图中策仗高士孤身欲过曲桥进入深山。高士束发白衣,策着一根与身高等同的木杖踯躅在溪流边上。桥对面灌木苍郁,怪石巉岏。高士身后古树参天,杂木上挂着红果丹叶,写意出深秋的景致。画中澄明雅洁,显示出画家胸怀坦荡、心境闲适的心境,不自觉引领赏者进入禅之意趣。画家一向被誉为“淡色山水小卷,林木疏秀,林壑清幽,烟岚苍润”,此帧可谓注脚也。

禅超然于有和无,心心相印,不立文字,说即不中。余之付诸这般笔墨,似乎已经远离了禅,这时好像听到了“临济喝”,若再不住笔,“德山棒”也会打杀过来的。

作者

于建华,法名智凯,“大河鉴宝”书画鉴定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精书画鉴定,富书画收藏,参修禅宗,以笔墨做佛事,善诗文,现已出版书画鉴定方面书籍二十余种。

于建华朱砂《佛像》,斑竹扇骨

智凯居士作品—无量寿佛

即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此画中无量寿佛红衣端坐于蒲团之上,神态宁静安详,庄重肃穆,似在传经说法,又似在参透禅机。上题禅句,亦为玄妙法门。配上飘逸灵动的字体,使得扇面妙意横生

于建华《行草》对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