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尚流行色彩,真是一小撮人事先决定出来的?

 鲁晓芙看欧洲 2020-11-06

人是社会动物。追求流行,或不被流行淘汰,实际上,都是一种社会性表现。产生的原因,无非是在乎旁人,对自己的看法。小至眉毛的粗细、头发挑染的颜色,大至服装款式、颜色搭配……人们在各种差异化中,追求归属感,寻找别人的认同。

更何况,整个服装配饰产业,都需要消费者对流行的追捧。追捧人数越多,产值也就越大。时尚的供给与需求,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巧妙的均衡。

喜欢时尚并无错,但是,喜欢追逐流行、走在时尚前端的人,可千万别看不上那些,不跟随流行步伐的人,或是认为他们过时老土。不妨换个角度,那自命时尚、感觉独特的自己,是不是和巴伐洛夫(Ivan Pavlov)的可爱狗狗,有得一拼?


▐ 你也被时尚制约了吗?

巴伐洛夫,是俄国的生理学家,他在1904年,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奖。但是,人们更为熟悉的,大概是他的著名实验——“古典制约”。实验内容是这样的:他以自己的狗狗,为实验对象,在每次送食物之前,都先打开红灯,让铃声响起。他照着这方法做,经过一段时间后,狗狗只要听到铃声响,或见到红灯亮,就开始分泌唾液。实验表明:虽然声音、光线这种中性刺激物,不是分泌唾液的原因,但由于声光,总在食物前出现,引起了狗狗唾液的分泌。

同样地,一旦看见明星们的发型、服饰、色彩搭配,我们就会感到心痒,想追随同样的打扮。但是,这一切也许都是设计好的,像实验里的铃声与红灯,目的是刺激我们,产生“本能”反应。

拿颜色来说,每季服装展、各大小服装店里的服装,大同小异。似乎设计师的款式、选色,都有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无数设计师,他们有着无数独特的审美,却不约而同地选择,差不多的颜色,以此作为主打色。时尚圈的设计师、模特儿、明星,嗅觉竟都如此一致?这难道不是人为地,主导着流行的风向吗?

▐ 一切流行,来自幕后操作

这种默契,其实就是事先商议的结果。

拿流行色彩来说,就是国际色彩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olor)决定的。委员会有法国、瑞士、日本、中国等16个会员国,他们一年开2次大会,并决定2年后,春夏、秋冬季的主流色。各成员国,根据经济形势、流行趋势、销售数据等数据,推出2年后的流行色。经讨论过后,再将色板带回国,让时装界、影剧圈及各相关产品厂商,协会参考。生产商们预做设计、生产、销售,共同连手打造,新一季度的潮流。

在时尚圈里,谁也不想被孤立,即使是特立独行的设计师,也不得不迎合主流色,以免成为格格不入的odd one out(怪咖)。因此,一季又一季的服装款式、色彩变化,就像铃声与红灯一样,刺激着我们,让我们追逐流行,产生对“美”的本能向往。

知道了流行产业的“套路”,也许,我们不会再盲目地“剁手”了。无论是明星身上的时髦穿搭,还是设计师展示的匠心独具,其实都不是“个性”;无论是“奶奶灰”,还是“橄榄绿”,也许早在2年前,“委员会”就“预言”它们会大火。

所以,如果下次再有朋友说:“你这衣服好土,颜色好过哦”,知道内情的你,不妨回以一声:“呵呵。”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