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面硬肛BAT,低调的张一鸣和高调的字节跳动

 阴影中游动的鱼 2020-11-06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关注阿牛读财   


 -文字稿-

跟马化腾在朋友圈互怼,让扎克伯格川剧变脸,被美国总统公开敲竹杠,令全世界的小姐姐沉迷。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阿牛说的是谁。
 

在2020年以前,张一鸣和字节跳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低调的存在。

低调到,下面这些产品,很多人都在用,却不知道它们全都来自于字节跳动。
 

因为大家都懂的事件,张一鸣和字节跳动的风评在今年断崖式地变差,所以阿牛一直也不敢蹭这个热度。

阿牛知道有一些人并不太喜欢张一鸣,但是能够在BAT的主阵地争夺流量,扛起中国互联网的出海大旗;

作为一个年纪不到四十的青壮年企业家,张一鸣的身上一定有你不了解的过人之处。


helllo大家好,我是人在地球刚下火星的阿牛,本期视频,我将带大家回顾张一鸣在地球的创业历程。

2001年,张一鸣从福建龙岩的永定一中毕业。

报考大学时,张一鸣想的是要选一所靠海、下雪并且在大城市的综合性大学。

几番比较下来,只有南开大学比较合适,因为在他的印象里,天津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结果,上了大学之后,天津并没能满足他对海滨城市的幻想,张一鸣也第一次在信息不对称上吃了亏。

后来张一鸣的所有事业都紧紧围绕着信息分发,最终在巨头林立的互联网江湖里打下了一片流量的江山。

网上有很多资料说,张一鸣从小喜欢计算机,所以从微电子专业转到了软件工程。


实际上一开始张一鸣喜欢的是生物,但是那几年,生物学正好特别火,录取分很高,张一鸣就被调剂到了微电子专业。

张一鸣在微电子专业学了一年之后,发现自己手残,实验操作的失败率特别高,最后只好费了很大劲,转去软件工程专业。

跟所有程序员一样,除了写代码之外,张一鸣在大学最爱干的事就是水论坛。

因为修电脑技术特别好,经常在南开大学BBS上发帖,张一鸣成为了南开技术圈里的网红。


张一鸣的爱人,就是找他修电脑时认识的。

2005年,张一鸣大学毕业,一位师兄在南开BBS上看过他的发帖,于是邀请他一起创业。

在师兄的忽悠下,张一鸣加入了团队,开发一款面向企业的协同办公系统。

但是时机不对,当时的中国,协同办公根本还没有发展起来。

这次创业的失败,让张一鸣意识到互联网创业,时机和方向的重要性。


之后张一鸣进入一家叫做酷讯的公司,是公司的003号员工,也是第一位工程师,这家公司做的是旅游内容的垂直搜索。

酷讯的CEO陈华,后来又做了K歌APP唱吧。

工作的前两年,张一鸣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

如果下班回家早,一般也是看书,学习到晚上一两点。

因为这两年没日没夜的学习,张一鸣很快就从负责一个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


酷讯也在这两年发展迅猛,招来了一大批清华、北大、斯坦福的名校毕业生。

两年后,张一鸣成为了酷讯的技术委员会主席,并且得到了酷讯投资人——王琼的青睐。

王琼是海纳亚洲创投基金的董事总经理,投过的公司有很多,比较知名的有大麦网和喜马拉雅。

王琼见张一鸣的第一眼,以为他是一个高中生。

因为张一鸣长了一张娃娃脸,并且只有24岁。


当时他们觉得酷讯很不靠谱,怎么就用这么一个小男生来领导公司最重要的业务线。

但是等到张一鸣在董事会上,讲完他对房产搜索的布局之后,当场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2008年,酷讯发展到了巅峰。

但是好景不长,公司开始方向不明,管理也陷入混乱,张一鸣于是萌生了退意。

当时酷讯所在的五道口华清嘉园,是著名的互联网聚集地,很多互联网大佬在没发迹前都在这里创业。


其中就有一位是张一鸣的老乡,他听说张一鸣要辞职,赶紧请张一鸣吃饭,想拉张一鸣过去一起创业。

这位老乡叫做王兴,那会儿美团还没诞生,王兴正在做海内网。

谁也没想到,在福建龙岩这个小小的地级市,竟然同时培养出王兴和张一鸣两个互联网大佬。

他们俩的老乡还有一个,投资社区——雪球的创始人方三文。


后来这三人被称为“龙岩三剑客”。

回到张一鸣。

因为连续两次都在创业公司栽了跟头,技术出身的张一鸣想去大公司学习管理方法,于是张一鸣入职了微软中国。

当时的程序员张一鸣肯定没有想过,十二年后他会被美国总统敲竹杠,要跟微软谈一笔几百亿的大生意,而且张一鸣自己还不乐意。


不过在微软只待了半年,张一鸣就又辞职加入了王兴的团队,成为了饭否的CTO。

原因就是,张一鸣在微软的工作如同太仓稊( tí)米,让他觉得太无聊,没有什么挑战。

基本上每天只工作半天,剩下半天用来看书。

最近的报道说,微软允许不超过50%的员工在家办公,并且经过批准之后,可以永久在家远程办公。


十多年过去了,996的还在996,悠哉的还在悠哉,世界似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似乎什么都没变。

张一鸣跟着王兴没多久,饭否就因为敏感言论在2009年7月被关停。

饭否其实就是汉化版的推特,是中国首个类推特的微型博客。

就在饭否被关闭一个月后,新浪微博开始内测。

因为不知道饭否什么时候能够重开,前途一片渺茫,张一鸣决定离开饭否。


正好这时,前面提到的,海纳亚洲的投资人王琼又找到了张一鸣。

王琼约张一鸣在一家茶馆见面,给了他一笔200万美金的投资,希望张一鸣能够将酷讯的房产部拆分出来,成立新的公司。

原来在张一鸣走后,经历短暂的辉煌,酷讯的业务指标就变得一踏糊涂,仅剩下房产搜索一个板块还在盈利。


而这个板块,当时正是由张一鸣带队开发的。

三个月后,张一鸣创办了“九九房”,这是一个房产类垂直搜索引擎。

张一鸣在酷讯时,有一次要买二手火车票。

当时的酷讯搜索,需要用户输入信息、实时查看。

张一鸣觉得太麻烦,于是自己写了个程序,让网站机器定时自动搜索,一搜到就短信通知自己。


在这个程序的帮助下,张一鸣最终顺利买到了火车票。

这件事给了张一鸣启发:搜索是人找信息,但是如果还是用搜索的方式,设定一个触发条件,达到条件后就把信息发送给人。

那么信息的分发方式,就由人找信息变成了信息找人。

这是张一鸣最早关于推荐引擎的思考。


之后张一鸣一直在研究如何改变信息分发的模式,而“九九房”正好就是他实践的机会。

当时“九九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房地产类软件下载排行榜里,以150万的下载次数排名第一。

投资方希望“九九房”能够迅速商业化,进行盈利。

但张一鸣不想被公司的盈利指标束缚,希望能在更宽松的环境里,试验自己对信息分发的想法。


加之移动互联的大潮将要到来,张一鸣感觉到机不可失,于是他找到王琼,表示想做一些新的东西。

2012年的大年初七,张一鸣在公司附近的一家咖啡厅约见了王琼。

那天很冷,咖啡厅人很少,连灯都没开。

张一鸣穿着一身黑色的羽绒服,坐在角落的一个位子。

三个月之前,张一鸣跟王琼说,他还没想好做什么,但是现在他想好了。


张一鸣抽了一张咖啡厅的餐巾纸,在纸上画线框图,跟王琼讲解他构想中的产品原型。

这个产品就是后来的今日头条。

王琼当时觉得智能推荐很新鲜,当即跟张一鸣敲定,天使轮和A轮,海纳亚洲都会参与。

据说,贝索斯当年,也是在一张餐巾纸上画下了自己的思路,获得了20万美金的天使投资,创立了亚马逊。


2012年3月,张一鸣在北京知春路的锦秋家园,租了一栋民宅,创立了字节跳动(ByteDance)。

在创立之初,张一鸣就把国际化作为未来的重要方向,公司的名字也是中英文同时取的。

因为张一鸣觉得,中国的互联网人口,只占全球互联网人口的五分之一。

如果不在全球配置资源,追求规模化效应的产品,五分之一无法跟五分之四竞争。


因此出海是一种必然。

字节跳动第一个大火的产品是今日头条,所以业内一般都以头条来指代字节跳动。

但是字节跳动并不是一上来就开发了今日头条,而是先推出了“搞笑囧图”、“内涵段子”等内容APP练手。

“内涵段子”后来在18年因为低俗内容被永久关停,导致百万段友无家可归,不过这是后话了。


对于字节跳动来说,搞笑囧图和内涵段子这两款APP,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张一鸣一直“杀鸡在用牛刀”。

支撑这两款轻娱乐应用的底层技术是机器学习、AI去重、个性化推荐,这些技术都是大平台级软件才需要的技术。

可以说,这两款产品是早期今日头条推荐引擎的磨刀石。

至于为什么从搞笑内容开始试水?


因为当时的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大部分的应用都是游戏、电商、工具类应用,比如手机清理大师,Wi-Fi万能钥匙等等。

但是杀时间的碎片化内容是一种刚需,从轻娱乐应用入手,能够很快地获得用户。

可以说,今日头条后来的成功没有一步是靠运气,全部都是必然的结果。

2012年10月,带有推荐功能的“今日头条”问世,上线90天,注册用户突破一千万。


两年之后,这个数字又翻了十倍。

但是当时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资本市场几乎没有人看好头条。

因为当时的中国互联网,都是copy to China的模式。

按照软银孙正义的时间胶囊理论,把美国已经取得成功的产品,拿到中国来复制一遍。


但是用算法推荐来分发信息的模式,在美国也没有人做过。

王琼起初靠着刷脸,带着张一鸣见了二十几位投资人,跟他们展示产品。

大家都觉得头条的技术不错,但是会问张一鸣:“现在已经有门户网站了啊?网易和搜狐都有两亿的用户,你们有多少用户?”

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王琼有一次在头条上看到了一篇报道,说DST(Digital Sky Technologies)的尤里(Yuri)投资了美国的 Prismatic公司,那个公司和头条在做同样的事情,都是通过智能推荐算法为用户提供感兴趣的内容。


尤里·米尔纳是一个俄罗斯裔犹太人,他执掌的投资机构DST几乎投资了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京东、阿里、小米、滴滴、美团、陌陌、脉脉以及字节跳动。

尤里本人也十分传奇,在进入投资界之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家。

1961年出生的尤里,大学攻读的是理论物理,毕业之后在苏联国家科学院做了4年的基本粒子物理研究员。


对,你没听错,是苏联国家科学院。1989年东欧剧变,卢布贬值,苏联的政治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

尤里于是开始换行,通过卖二手电脑完成原始积累后,辗转进入投资领域,专门投资互联网公司。

2008年,尤里执掌的DST因为投资Facebook一飞冲天,之后两年时间把硅谷的科技大牛投了个遍。


2011年,尤里把目光看向了中国,并把DST的总部从莫斯科迁到了香港,在几个月里,接连谈成了京东、阿里巴巴和小米三笔重要的投资。

王琼联系上DST之后,尤里认为今日头条可以取代传统的新闻客户端,于是派了个人去跟头条接触,很快就决定了领投B轮。

这个去接触头条的人,是哈佛的毕业生,叫周受姿。

DST投资小米时,负责帮尤里牵头认识雷军的,正是他。


后来周受姿成了小米的CFO兼合伙人。

由于早期国内的资本都看不懂今日头条,所以后来头条的融资全都是美元资本。

字节跳动也是TMD(头条、美团、滴滴)三小巨头里,唯一一家没有接受BAT投资的公司。

在2014年,头条遭遇了版权风波,当时张一鸣去找张朝阳,提出让搜狐投资入股,但是张朝阳没有看上。


后来他又去找新浪的曹国伟,C轮拿到了新浪的投资,但是两年后新浪就卖掉了股份。

可以说,张一鸣和字节跳动一路走来,全都在巨头的眼皮子底下抢蛋糕。

其实和张一鸣做推荐算法差不多同时,百度和360也都有了同样的思路。

但是因为犹豫不决,他们并没有对推荐算法进行深入研究。


之后,字节跳动依靠信息流和推荐算法再次抢占短视频的高地,抖音和tiktok国内国外两开花。

再之后,tiktok被印度封杀,被美国要求强制出售,这些故事都是不久前发生的,我们都很熟悉。

这里面还有一段番外,其实tiktok并不是抖音的海外版,tiktok的前身musical.ly要比抖音诞生的更早。


严格来说,抖音应该是tiktiok的国内版。

不过碍于篇幅有限,头条崛起的下半场,以后有机会再讲。

最后回到头条系产品本身,为什么只有头条能够独立于BAT发展,并且在未来有望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第四极?

原因在于,张一鸣对PC模式和手机模式的内在区别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张一鸣把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特征归纳为三点:小屏、碎片化时间、海量信息。

而头条系的所有产品,无一不是针对这三个特点。

但是主动推荐算法造成的信息茧房和碎片化内容带来的即时满足,是否会导致人们耐心的降低和认知的降级。


机器分发、投其所好,没有价值观的算法,是否能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交给用户和时间去回答。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