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无求心 行人间事

 心生欢喜君 2020-11-06
Share
遇见幸福✿心生欢喜

一头是喜欢,两头是欢喜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忧

我是你,是另一个你,是另一个不是你的你。

你是我,是另一个我,是生命中另一个不是我的我。

初见这句话,美到心里。

我喜欢写字,是知遇这样的一份欢喜。

而你喜欢看我的文字,亦如我遇见这句话的欢喜。

本周继续分享阳明心学给你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从/今/往/后/我/们/不/说/再/见

《与辰中诸生书》

谪[zhé]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得诸友,何幸何幸!方以为喜,又遽尔别去,极怏怏[yàng]也。

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诸友宜相砥[dǐ]砺[lì]夹持,务期有成。

近世士夫亦有稍知求道者,皆因实德未成而先揭标榜,以来世俗之谤,是以往往隳[huī]堕[duò]无立,反为斯道之梗。诸友宜以是为鉴,刊落声华,务于切己处着实用力。

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

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既学便须知有得力处。”诸友宜于此处着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

“学要鞭辟近里着己”“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在其利心则一”“谦受益”“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此数语宜书之壁间,常目在之。

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只如前日所约,循循为之,亦自两无相碍。所谓知得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入神也。

这篇文章是与诸弟子相谈甚欢而意犹未尽的阳明先生就未尽事宜给弟子们写的一封信。

在信中,可以感受到先生与弟子重逢相会的喜悦以及勉励弟子日学不辍的严慈。

先生所说【砥砺夹持,务期有成】所言不虚。我们知道一个人走的远,而一群人走的久遇见同频共振的伙伴们,就如同阳明先生与辰中弟子相会详谈的欢喜。

幸运的是,在学习路上遇到一群坦诚相见的同修砥砺前行。我相信团体的力量,我也相信场域的力量。

突破舒适区,挑战自己,不断训练自己的心灵,让我们个人的成长带动更多人致良知。

一群人走在致良知的光明大道,且行且珍惜。一程有一程的欢喜,一路有一路的风景。

在生活中,觉察起心动念,有问题看自己,做事情利他人,念念觉知,活在当下。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不只是你觉得该负责的就负责,不该负责的就甩锅。

有问题看自己,做事情利他人。我觉得这12字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时刻观照自己做事的起心动念,有没有怨别人损他人?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随时觉照,活在当下,让心致良知,让身知行合一。

学习之路起点是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不逃避、不推诿、不找借口。阳明先生致弟子的这封信,就是让我们审查自己学习的目的到底纯不纯?有无掺杂?

丝毫的求功名之心和求利禄之心并无区别,虽有清浊之分,亦是欲望。

学习之路,我们很容易犯的错误是五十步笑百步,以为自己懂得道理,但做不到,和不懂得道理的人有何区别?

学习致良知的学问,就是让我们往心内看,这个学问丝毫骗不了自己,像一道光,光闪之处,妍媸毕现。

很庆幸,越学习,越能看到本质的东西,不再被表象所迷惑,更清晰心的方向,我们已在道上,走下去便是。

学习不能贪慕虚荣,就如同公益事业一样,是最容易华而不实,名不副实的。所以,先生才告诫我们要“刊落声华,务于切己处着实用力”。

我想这也是阳明心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致良知的实际功夫。未经训练的心灵一事无成,所以,先生才谆谆教导我们“暗然而日章”和“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入神也”。

如不合一,一定是未知或未行。

知行两张皮是普遍情况,在生活中我也是如此。无事的时候天高云淡,有事的时候鸡飞狗跳。还是心的功夫没到,不能把持自己的心性。

心窜上跳下,若不能定住,就如野马 肆意妄为,徒增烦恼。通过生活中的事件让我看到了我的不足,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过去有情绪,会揪着它不放,谴责自己。今天觉察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谴责自己,压抑自己。

看到谴责并不会让我进步,而不是要允许接纳,让心回归平安。

同时,接纳情绪,看到情绪背后的需求:我希望我的感受被看见。那个最应该看见的人是自己,不是别人。

如果我不愿意看见自己的需求,不愿意为自己负责,却希望别人来为我负责,这跟缘木求鱼什么区别。

感恩事件的发生,让我看到自己的认知盲区,在错误的地方用力。最错误的一点是我拿自己的错与对去衡量别人的对与错,自以为是,却错的离谱

感恩每天的学习,让我看到自己的进步。能在他人情绪激愤之时定住,不受外境的影响,鼓励自己,学习有了效果。

我是一个喜欢分享的人,正如阳明先生所言,若实德未成徒自标榜,会引来诽谤。所以默默的做,默默的学。

做好学问的前提恰恰是把人做好。反观自己,人还没做好,以为学了点皮毛就自以为傲,实则贻笑大方而不自知,惭愧!

分享是好事,但因分享得来的虚名不要,把炫耀心、求夸心去掉,利他无我的分享,这也是我在分享的时候要提醒自己的。

无论做什么事时刻提醒自己诚心敬意,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实处下功夫。洒扫应对都是修心处。

生活中多的是苟且偷生之人,少有立志求学之人。林清玄说,梦想是一个人临死前依然保持向前的姿态。

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没什么区别,人没有志向也只是徒来这一遭。

在儿子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看到这样一句名言: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想起我们刚开始学习阳明心学,在《教条示龙场诸生》这里,先生先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志不立,学浮华。

人来到这个世上本自具足,每个人都是圆满的,我们服务生命而彰显自己的价值。

立志,表面看起来是服务生命,其实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在被服务。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服务他人和服务自己是同时的。爱是向外发射而不是往内聚敛。

我们用爱来验证每个人都是一颗闪闪放光的小太阳,太阳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当光芒四射,太阳的价值得以完成。

当我们了悟了这点,就明白立志就是向外走服务生命,去验证内在的本自具足。


心学的功夫是对自己用力,检视心,又能行于事。因为心正所以做事平衡不偏不倚。

先生正因为有了心上的功夫,才有事上的圆满。行事是炼心,观心助益人更圆满的做事,如此,心知身行,和谐美好。

所谓知道是头脑的知道,可能心并不知道。而指导身体做到的力量是心灵大于头脑。当头脑和心灵不一致,一定是哪个力量大,哪个就指导我们的身体行为。

心灵的力量是很大的,我们回到心上做功夫就是要让心和头脑一致,让心和头脑都坚持正确的见地,让头脑支持心的工作,而不是角力拧巴。

很多时候,我们被头脑的认知暂时欺骗了,其实心明白的很。它相信的和头脑相信的未必是一回事,头脑可以欺骗我们,心不会。

心显的相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看看我们的生活就知道我们心灵真正相信什么

生活中不动的东西就是来历练我们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动。生活中动的东西也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心中的不动。

关于静坐是收放心的功夫,收放心的功夫不止是静坐,生活禅就是当我们动的时候心能保持如如不动。

无论是做功课,静坐,还是每天坚持的好习惯都是一种不动,就像我们写字,提笔即是练字时。

阳明先生也说,古人最看重的是心的功夫,就算是写字,也把这种功夫提起来。何止写字,无论我们做什么,安稳我们的心,因宁静方能致远。

世上哪有什么做不到,端看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事对你的意义。一件事的意义大小都是自己那颗心赋予的。致良知的心会认真对待手头的每一件事。

爱让人心生柔软,感恩美妙机缘,生活处处有生机,心中有爱的人,处处看到可爱。所谓天堂,不在别处,就在每个人心里。

感恩圣贤教诲,感恩先师,我心光明,夫复何求?正因为我们求这求那,心不光明,而生暗钝,求就是缺,不求就是圆满。

以无所求的心,行人间事,了无挂碍!感恩阳明先生!

人生何必如初见,但求相看两不厌。——蔡康永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