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山‖谈旧时客家妇女史实【客都原创】

 客都原创 2020-11-06

谈旧时客家妇女史实

文/华山

      涯系客家人,从小就在广东梅州长大,从小接触的是本乡本土的客家人,接受的教育是客家文化,经历的社会是传统的客家风俗,耳闻目染的是客家民情!虽然我客居他乡已有几十年了,但故乡仍在我心中!

      山青青,水清清,客家五华人,念华城故乡,就想起我的亲人,想起我亲爱的母亲,想起乡亲,想到我们的客家妇女!因为从我们的客家妇女身上,能真正感受到我们客家人的美德!旧时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山多田少,土瘠民贫,男人多出外谋生,而家事多由妇女顶门立户,养老育幼,家里家外的事承担了起来。因此,在谈及客家人的家庭生计时,必然会谈到客家妇女的美德,从中了解客家文化。

      据有关赞颂客家妇女的文字记载中,人们给客家妇女归纳为四项“妇功”。 即:内外洒扫,勤劳俭约,上侍翁姑,下育子女的“家头教尾”; 春种秋收冬藏,耕田耨草莳秧的“田头地尾”; 割草打柴,膳食料理,烹饪羹汤的“灶头锅尾”; 纺织缝纫,裁剪剌绣的“针头线尾”。上述四项“妇功”生动记叙了我们客家妇女的形象。

      妇女在家庭中是一家之主,对内主持家政,对外酬应亲朋,计划充实家计之策。故客家人从小就培养女孩要做个“勤俭叔娘”,谙熟四项妇功,成为能干的女性,将来嫁个好人家。

      客家童谣唱道:

      勤俭叔娘,鸡啼起床。梳头洗面,挑水满缸。

      先扫净地,后煮茶汤。灶头锅尾,光光昌昌。

      煑好饭子,将将光光。早早食饭,洗净衣裳。

      上山斫樵,急急忙忙。淋蔬种菜,蒸酒熬浆。

      纭纭绩绩,不离间房。针头线尾,绩在笼箱。

      伶伶俐俐,老实衣裳。有鱼有肉,唔敢口尝。

      煑得好好,敬奉爷娘。爱惜子女,如肝如肠。

      仔细办米,无谷无糠。人客来到,细声商量。

      灰卵鸭蛋,浸豆腌姜。欢欢喜喜,捡出家藏。

      不说是非,唔好排场。担柴卖米,唔怨爷娘。

      唔嫌丈夫,肚饥上床。这等妇道,真真贤良。   

      有人学此,获福无疆。     

      对比上述的客家童谣,回忆我母亲的经历,她不就是这样过日子吗!现在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客家妇女有文化,生活好了,她们不需要再经历以往客家妇女的苦。但热爱家庭,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孝敬爷娘,贤慧善良,进得厨房,入得厅堂,谙熟四项妇功,也不失为现代客家妇女应追求的美德。

      谈起我们的客家妇女,就很自然的让我想起客家的童养媳。我小时在家,我们乡村就有许多童养媳出身的长辈和姐妹!有关客家的童养媳问题,嘉应州志》记曰:”州俗婚嫁最早,有生仅逾月即抱过门者,故童养媳为多。” 著名诗人黄遵宪在诗中云:“嫁郎已嫁十三年,今日梳头侬自怜。记得初来同食乳,同在阿婆怀里眠!”  

      旧社会在客家人中有指腹为婚的“等郎妹”!最近我看了一本有关客家文化的书,描述了等郎妹的歌,表达了等郎妹的幽怨、悲愤和痛恨的心情,读后令人感概万分。现引述如下:

      十八娇娇三岁郎,夜夜要妹抱上床,

      睡到半夜思想起,唔知系仔还系郎!

      十八娇娇三岁郎,半夜想起痛心肠。

      等到郎大妹又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十八姊嫁三岁郎,嘴咬灯脚手抱郎,

      唔係看你祖宗面,一脚踢你见阎王!

      现代社会进步了!包办婚姻的不合理制度废除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父母之命,媒说之言,买卖童养媳,等郎妹的悲惨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

      告别过去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现在的年青人应感到幸福,珍惜自已的家庭和爱情,热爱生活,努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祝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作者:曾庆怀,网名华山,写于2013-7-12于鹏城,发于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