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地的歌者/ 文:赵立新

 醉卧蘭亭tumvn7 2020-11-07

大地的歌者

文:赵立新

每每读作家郭群杰创作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无论是诗,还是散文,总让我联想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里的诗句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初识郭群杰,没有从茫茫的人海里擦肩而过,也是因了文字的缘故。

那时我在天山脚下的小城已定居,因为喜欢和田玉的温润与内敛,常常去玉产地——莽莽的昆仑山,痴迷地在南疆的大地上一身风尘的行走,但又耐不住寂寞,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形诸于文字,发在朋友圈里和石友群里,浪得了一些虚名。

也是机缘巧合,被身为小城文联副主席的他发现,向我给本土的文学杂志《天鹅湖》约稿。正如佛说的:百年修来同船渡。自此我们由相识到相知,一见如故,偶尔相约聚在一起时,谈文学,聊人生,言故乡,一如桃花酿酒,春水煮茶,其乐融融。

亲不亲,故乡人。

我们都来自于甘肃的陇东。他来自于秦安,而我的故籍是庄浪。我知晓他的老家以盛产苹果与桃子而闻名遐迩。我曾多次途经他的家乡,春天,那一树一树繁密的花,开的缤纷绚丽,一如汪洋的花海,把荒凉的山塬沟壑装饰的如诗如画;而夏秋,瓜果飘香,沉醉了山坡沟底一座座孤独落寞的村庄 ……

他家乡的那片土地,有过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深沉厚重的底蕴,而且源远流长。

那里有距今八千年的人文历史,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新石器时期的大地湾遗址 …… 他就是在那片土地上走过了人生的学生时代,而后投笔从戎,来到了天山脚下,穿起了绿色的军装,退役后又落地生根,从事了司法工作。从祖祖辈辈血脉里传承而来的崇文的传统,也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注释与演绎,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秉烛笔耕不辍,歌唱他遥远的故乡,和脚下这片广阔而雄浑的大地 ——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汉代的何休曾在《春秋公羊解诘》里写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从郭群杰的文学作品里,我更多的品读了一个游子之心,一个赤子之心,一个歌者之心!

文以载道,他写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巴音布鲁克》,《心中的眷恋——巩乃斯》,《丝路天山道——阿拉沟》,《梦回克尔古提》,《焉耆锡格沁佛寺遗址》…… 以细腻诗意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娓娓道来;写景状物,情真意切,形象生动,宛若一幅幅波斓壮阔的山水画卷,酣畅淋漓地向我们展示了和静大地上的历史文化与地理风貌,溢满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与悲悯情怀。而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像《家乡的浆水面》,《母亲的酸肠臊子面》,《乡关千里忆桃事》,《父爱如山》 …… 字里行间,则盈溢着对逝去的岁月回望时的缅怀与感念,那里有一种温馨,有一种阳光的安暖,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乡愁,一如出岫的烟岚。

仅仅有了一次天山腹地亲吻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的经历,她让我若读苍天之书,顿悟时空苍茫的悠长;如读史之古卷,感受自然的博大精深;如读今之诗画,领略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清新灵动,一种坦然释怀的感觉油然而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他写的这些不胜枚举的文字里,管中窥豹,足可以品读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文字表述的张力,和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风格。读罢,掩卷沉思,让人流连在他的文字营筑的氤氲里,如沐春风,如饮甘醴。

雁过留声,风过留痕。

这是郭群杰结集出版的第二部作品,呕心沥血之作,弥散着馥郁的书香。每一篇的文字里,都有他万里蹀躞,以此为归的心路,都是他情感的真实流露与渲泻,一如清流奔涌的开都河的浩浩河水 ……

研砚为墨,自有清风明月,鸟语花香,诗和远方 …… 祈望郭群杰有更多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问世,以飨满怀期待的读者!

心怀忐忑,权且就以这篇文章抛砖引玉,谨为序。

201841日于轮台

【作者简介】赵立新, 60后,地质工作者,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喜欢在西部的大地上行走,喜欢与和田玉结缘,喜欢写些“青梅酿酒,春水煮茶“的文字,悦人悦已  ……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擅长文字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有意者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