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坛高手!黄庭坚把400多字的《醉翁亭记》,改成100多字的妙词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11-07

公元1045年,欧阳修因为支持北宋革新运动,被贬到滁州做太守。虽然被贬,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相反对于当地的政事民生都很用心,不久之后滁州当地百姓便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见此情景欧阳修感觉到很欣慰。而且滁州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秀美风景,欧阳修在这里待得也很是惬意,时常和民众一同在山野中畅游宴饮。

有一次,他登临琅琊山,与民同乐之际。他想到滁州百姓现在的生活,看着眼前幽美的山水之景,于是便提笔写下了那篇流传千古的经典散文《醉翁亭记》。

这篇400多字的散文有多经典,相信不需要我过多赘述大家也知晓。历朝历代名家对其都是推崇备至。即便是流传到现在,它也是年年入选课本的经典之作,还被要求全文背诵。其实这篇散文不仅在后世有着极高的文学地位,在当时也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因为这篇《醉翁亭记》,当时的琅琊山上人满为患,都是前来瞻仰拓印这篇散文石碑的人。流传开来后,更是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抄写的人太多一时间使得纸价都变贵了。

像一首古诗词如果大火,会有很多人争相模仿,就像杜牧的名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便被晏几道仿写成了“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但是一篇400多字的散文,便是有人想要模仿怕是都不知道该从何落笔。不过不能模仿成同样文学体裁的散文,并不代表不能改写成其他体裁的作品。黄庭坚作为欧阳修的“徒孙”,对于这位祖师爷的这篇经典散文很是推崇,于是便尝试将它改写成了一首词作。那么这首词作水平到底怎么样呢?下面就来笔者一起走进这首《醉翁亭记》改写的妙词。

《瑞鹤仙》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我们对比这首词和原散文,不难发现黄庭坚虽然将它从400多字的散文缩写成了100字多字的词,但是却将散文本身要表达的主题都包含其中。全词都紧承着欧阳修散文乐于自然,乐于同乐的精神。而且欧阳修散文中连用了21个“也”字,黄庭坚在词作中也是以“也”字押韵,使得这首词虽然和散文体裁不同,但是在风格上却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

《醉翁亭记》这篇散文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当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也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所在。但是黄庭坚在改写的时候,却没有直接挪用,而是写出了新意,将之概写为“得之心、寓之酒也”,醉翁观赏山水的乐趣,是由心而发得到的,同时这样的乐趣又寄托于酒展现而出。显然黄庭坚的概写比欧阳修的原句更为深刻隽永,蕴含着思辨的哲理在其中。这样的改写,真的是让人大写的服!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原本写的便很是凝练,在这个基础上再凝练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事情。但是黄庭坚不仅做到了,而且还兼顾了文学性,这样的改写在千年文坛都算是别开生面之举。我们由此也不难看出黄庭坚文学造诣之深,实在令人叹服。

其实在我看来,苏轼的一众弟子中,黄庭坚的艺术成就是最接近苏轼的。论诗,他完全是和苏轼齐名,被人合称为“苏黄”;论词,他的词也是和苏轼的另一位得意弟子秦观齐名,晚年更是豪放秀逸颇有苏轼之风,妥妥的词坛高手;而在书法上,他也不输老师苏轼,和苏轼同列“宋四家”。所以说,虽然黄庭坚在宋代文人中已经是声名卓著,但在我看来他依旧是被低估了。

对于黄庭坚这首缩写《醉翁亭记》的《瑞鹤仙》,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