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中医辨证施治究析.临证的视角(五)

 曹俣的岐黄之术 2022-01-20

        中医四诊之四:切而知之谓之巧。

       一提到中医,就会很自然、不得不联想起令人们看来最为神奇、玄妙幽微的切脉。即业者通过三指触按病人的相关动脉,藉其跳动征象以探查脏腑病理变化的方法。古今关于切脉诊病的医案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之一。其实切脉仅是中医诊病的一种方法,源自“四诊”,俗称摸脉、号脉、评脉、把脉等,也是我们中医学里最为独特的诊断方法。

       脉诊明确的文字记载,出自于我们的《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将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动脉,在这些部位的诊脉称“三部九候”,据这些部位脉的独大、独小、独迟或独数,以诊别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等变化。后来的《难经》得“全身遍诊法”之要旨,简化诊法,赋予新见,提出“独取寸口”的三部九候诊脉法,将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按浮、中、沉共九候。

       或问,寸口何以能诊全身之疾患?其实《内经》早有论述,至《难经》则更有阐发。如《素问·五藏别论》有云:“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玉机真脏论》亦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难经》指出:“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同时也因寸口脉便于诊察,易于触知,故西晋太医令王叔和首作脉学专著《脉经》中,倡导“独取寸口”之诊法,沿用迄今已近2000载。它的问世,对中华传统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奠定了脉学诊断之基础。后世医家对脉诊的研究更是高度重视,历经千年实践,寸口脉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总结出了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

       医圣仲师将脉分为阴脉、阳脉,借以辨别阴阳虚实,他对脉象的论述和辨证,字句经典,寓意深邃,每读皆常有新!据伤寒学家陈瑞春先生统计,《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146条,脉法涉及到20多种脉象及50多种兼脉,虽有趺阳脉法的应用,但绝大多数与寸口诊脉法的寸、关、尺三部相关。

       仲景脉法对于脉象的辨治论述多从宏观、动态虑及,已将《内经》之理大有阐发,其对后世的影响自是深远至今。

       1.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脉分为阴脉、阳脉的道理是什么?凡是脉象为大、浮、数、动、滑的,属于阳脉;凡是脉象沉、涩、弱、弦、微的是阴脉。凡阴病出现阳脉者,为正克邪,病多良易愈;凡阳病出现阴脉,是正不胜邪,病属危候难治。

      2.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阳结和阴结脉象的区别?脉浮而快,能吃而大便秘结的,是实证,为阳结,预期到了十七日时,病情有可能加重;脉象沉而慢,不能吃而身体沉重,大便反硬结不下,是阴结,预期到了十四日时,病情可能加重。

       3.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病有既恶寒,复又发热的原因?阴不足则阳气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乘之,故恶寒。什么是阳不足?比如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有如凉水洒在身上般畏寒之症。什么叫阴不足?尺部脉弱,多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会发热。

       4.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卫阳虚衰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筋脉挛急。如脉沉,是营气衰弱,若再用烧针治疗,会更伤营阴而助阳热,则会有发热和躁扰心烦之变症。

       5.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一云秋脉。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一云夏脉。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一云阴气。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阳结证是因阳气偏盛,脉象浮数,似盛大的车盖一般;阴结证为阴气偏盛,脉象沉迟,象摸一节节的长竹竿一样;脉象虚浮似菜汤上漂浮的油脂,是阳气虚微;脉象微弱似旋绕的蜘蛛丝般,为阳气衰竭;脉象绵软,前大后细,其状同倒油入缸、油将完了的样子,是为血液大虚将竭之象。

       6.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脉跳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称结脉;脉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促脉;脉促为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成,都是有病之脉象。

      7.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浮紧而有力,叫弦脉。弦,因其指感下形状与弓弦类似,按了不移动;按之如绞动的绳索般坚急而必见于三关者,为紧脉。

       8.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脉弦而大,弦但中取无力,即阳气衰减之象,弦极大而中空虚,即芤脉,为血虚。阳气衰减生寒,血虚则脉芤,弦芤一起出现,称革脉。见此脉妇女,多为流产或崩漏下血后;男子如见此脉,多有失血或失精之患。

       9.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有些病先战抖而汗出,病随之而愈,为什么?脉浮而紧,当是兼有表证,但按之中空,是正气虽本虚,但仍能邪抗,正气鼓动战栗、拼力搏邪而险胜,故发战大汗而解。脉浮是邪势趋外,所以应当汗出而痊。如果脉浮而数,按之不空,病人正气本来就不虚,只要汗出,表邪自解,出汗之前是不会发颤的。

       10.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有的病人并没寒战,但为什么病症却随汗出而愈?这种病人脉大而浮数,其正气盛,足可御邪,所以能知道不发寒战就可汗出而解。

       11.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患伤寒三天,脉浮数而微,为什么不发热而身上凉爽?这是病将痊愈,约在半夜。若脉浮而病解的,是正气驱邪于外,应全身畅汗而病痊;脉数而病解,为胃气盛,能饮食;脉微而病解,是病邪已衰减,但其人未经汗、吐、下,津液未伤,故必会出大汗而痊愈的。

       12.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临证诊脉要想知道预后情况,应如何呢?寸、关、尺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虽寒热之症状还未解除,但据脉而言为阴阳和平之象,病虽严重亦是能痊愈的。

       13.师曰:立夏脉洪大,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病人在立夏时现洪大脉,是夏令本应现之脉。如病人这时身体痛重,必须以发汗法治之;若次日已不疼重则不须发汗;如全身畅汗,次日病痛就会解除,为什么?因立夏时脉洪大,是夏令王脉。脉象若能应时,则正气足,能顺应时令变化,所以能知病痛当痊。其他四季类推就可知道。

      14.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寸口脉若浮是病在表,脉沉为在里,脉数为快为阳,当病在腑,脉迟为缓为阴,应病在脏。如现迟脉,病已在脏。

      15.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足背部趺阳脉浮且涩,少阴脉正常的,其病变在脾,照理应发下利,是如何知道?若脉浮而大,是气实血虚,现趺阳脉是浮涩,故知脾胃气虚。少阴脉弦浮,是调和平人无病之象,故称少阴脉如常。如反见脉滑而数,则是火热内伤经脉,将有便下脓血。

       16.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为外感风邪,紧是寒邪外束。风寒侵表,卫气会被风邪所伤,营气会被寒邪所伤。营卫之气皆病,则症现骨节疼痛,当用发汗法治疗。

       17.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老师说:病人脉微而涩,是医生误治所致的病变。因误发大汗,又数次峻攻致阴液损伤,所以病人畏寒,后又发热,且发热、畏寒时辍时作。夏季炎热,却欲多穿衣服;冬季寒冷,却想裸露身体。其原因是阴阳俱损,阳气弱就畏寒,阴血不足就发热。五月的盛夏,阳气在表,里阳微弱,不能胜阴寒,故欲多穿衣服;十一月冬令,阳气内潜,阴气内弱,不能胜内热,所以胃中烦热,欲裸体减衣。又,病人尺部脉迟涩,当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之象。

       18.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脉浮而大,胃脘部反而硬满,如属热结于里的,治疗不可用发汗方法;热邪炽盛的,不可利小便,因小便一多,津液外泄,大便就会燥硬。汗出较多则邪随汗去,邪去则热退而愈;汗出太少,则邪不能外泄,热邪伤津,会致大便难。这时可酌用下法,但若见迟脉,则不可攻下。

       19.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噎,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足背趺阳脉浮,浮为虚,虚则胃中不和,胃虚气逆,所以发生气逆而噎症。如脉滑,为胃虚,寒饮内停而上逆。此为医生误治,他们误用治实证方法去治虚证,对空虚之证,反而使用攻逐实邪法来劫迫阴血,致胃气虚竭。脉浮而鼻中干燥的,鼻孔必会出血。

       20.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凡脉象浮数,应有发热和像冷水喷洒到身上样的恶寒。如有局部疼痛,且饮食如常,是蓄积痈脓之象。

       21.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颜面潮热红而伴发冷、颤抖,到六七天时,应汗出而愈。如没出汗反而发热的,病愈日期就会延迟,因脉迟是里阳不足。里阳虚衰不能蒸化津液成汗外出,邪郁肌表而不得解,故发热无汗并必伴皮肤痒。

       22.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踡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寸部脉和尺部脉都紧,同时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干燥、身体蜷曲而卧、双足冷、舌苔滑等,为表里俱病,虚实混杂,既有寒邪郁闭肌表,又有阳虚里寒。治当明辨投方,不可妄治。病至七八天后,其人微发热而手足转温的,是疾病痊愈之象;若反而发大热,是正衰邪盛、虚阳外越证,难治。若畏寒发热,恶心想吐,为病势偏重于表,治宜解表并兼顾其里;如腹痛、腹泻,是里证为重为急,当先救其里,后治其表,或温里解表兼治。

       23.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脉浮而滑,浮是病在阳,滑为邪气实,阳分邪实太过,脉就会数急,这时卫气已失常度,浮滑脉变为数急,且发热汗出,成为阴液外亡、孤阳独亢之死症。

       24.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伤寒病,咳喘气逆,见脉形散乱无根及大骨陷下等形损之症者,为元气将散、脏气将绝之死症。

       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治病,善于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诊,外症虽同,治法则大有迥别。他在《丹溪手镜》中提出:肥人贵脉浮;瘦人贵脉沉;躁人疑脉缓;缓人疑脉躁;肥人脉细欲绝者死;瘦人脉躁者死;身涩脉滑者死;身滑脉涩者死;身小脉大者死;身大脉小者死;身短脉长者死;身长脉短者死。

       当代明医孙曼之先生在《中医演讲录》中指出:“评脉,评的是连续中间的片段,然后将这片段叫弦脉、洪脉等。不能要求病人的脉就和书上医诀取下来的截图一模一样,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脉象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体,间断体就是间断性的定义,连续性,它才是'森林’,才是人体上的真实的脉象。这个脉象有时不能用文字来形容,有时只能用近似的说法。那么二十八脉只是连续脉象变化中间的一个一个片段的集合体,所以有书说是二十七脉,又有书说三十脉,还有书说是三十一脉。这都是人为给它规定出来的,截取了一个片段,截取片段有利于我们的描述,有利于找它病理的规律性。但这个东西是人为地制作、规定的,如具体到人身上,它应是很灵活的,完全可以介乎于二者之间,可以有很多兼脉。甚至于有时我们都找不出名词来形容它,和二十八脉还都关联不上,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我们不要忘记,人的脉是生命体征的一个表现,所以它就有很多的变化,所谓的二十八脉只是一个人为的片段而已。”

       对于脉象的“分部候脏”,王叔和提出寸口分主脏腑理论,以左寸主心与小肠,左关主肝与胆,左尺主肾与膀胱,右寸主肺与大肠,右关主脾与胃,右尺主命门与三焦;褚澄在《褚氏遗书》则言“女人之脉,当以左寸为命门,左关为脾,左尺为肺,右寸为肾,右关为肝,右尺为心”;李东垣又以人迎脉大于气口属外感,气口脉大于人迎属内伤;喻嘉言在《脉部位论》中称大肠候之于左尺,小肠候之于右尺;王邦傅在《脉诀乳海》中谓“心肝肾脾肺”之脉皆可见于三部……历代医家对此各持己见,尚难有定论,故追本溯源,当以传统脉法为旨是善。

       张颖清的“全息元论”提出,每个生物体都具有生命功能相对独立的局部,它包括了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元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整体缩影的体现,故人体某脏器如有病变,则会在特定部位有其相应的表现,如我们中医的脉诊、脐诊、手诊、耳诊、眼诊、面诊等,皆可作“有诸内,必形于外”的如是观。

       病人伸出双手,其脉象是全息的,通过触按诊脉以提取信息,并结合“望、闻、问”三诊加以究析,从而得出疾病背后之实相,是最能考验一个中医人功力深厚与否。故业者还须熟读、参透经典,坚持不懈地临床历练体悟,方可从量到质、从形到神、从器到道,跻身于更高层的纯正境界。

       其实所谓高层境界也就成了最简单的,即“悟得到、说得清、治得效”而已。



温馨提示:

上文所载药方、治疗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切勿擅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