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底,往往就是各种总结亮相登场的时刻了。和去年的《二零一六年度阅读报告》一样,今年的读书心得抱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态终于还是要拿出来见人了。 和之前几年相比,今年的读书报告有那么一点点不同。 其一,到截稿为止,一共读了一百二十二本书。虽然完成了年初设定的目标,但是和之前的最高纪录比起来相去甚远。可以找出来的理由比如今年更忙了,年纪更大了,读的书越来越厚了,诸如此类,其实自己心里也不是百分百认可这些借口,那就来年继续努力吧。 其二,以书会友,今年加入了很多读书群,而且自己也一时兴起,拉了一个小小的“书房”凑热闹,虽然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打理,需要检讨。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和诸多书友在一起,确实获益良多。大家互通有无,分享心得,不管是插科打诨还是激烈辩论,实属人生一乐。 其三,值得骄傲的是,今年和往年相比,并不只是囫囵吞枣般的死读书,花在思考上的时间大大增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夫子诚不欺我。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今年开始写公众号的缘故,尤其是写书评,必须要把脑袋里面那些原本支离破碎的星星点点串起来,想得到,说出来,写下来三者内有关联,但又完全是不同难度的境界。这就强迫自己在多读书的同时深思考。另外一方面是拜各种各样的读书群所赐,认识了很多大牛,或者直接和高手过招,或者旁观神仙打架,几番交流下来颇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嗯,挺好的,在此一并谢谢各位的不吝赐教。 下面十本书,是从今年读过的一百二十二本中按照个人喜好选出来的,自认为还有几分可取之处,与诸君分享,共勉。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印度,漂浮的大陆》,郭建龙,浙江大学出版社 如果你喜欢詹宏志的《读书与旅行》,如果你喜欢林达的作品,大概你也会喜欢这本书。 很偶然遇到的的一本书,但却很喜欢。历史和游记相结合,无论是在游记类还是历史通俗读物类里面,都是很好的选择了。随着作者行走的脚步,遍览印度次大陆各种名胜古迹,旁边还有人和你娓娓道来附着于这些建筑之上早已湮没,尘封已久的历史,这无疑是一种很愉悦的阅读体验。 印度,就像人们常说的,要么喜欢的不得了,要么完全受不了,显然自己属于前一类,还是不可救药的那一种重度患者,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去呢?以及去多少次才够呢? 《蒋经国传》,陶涵 Jay Taylor,林添贵,华文出版社 “蒋经国的传由外国人写,远比中国人写有意义。”这句话拿来形容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 蒋经国,金正日,毛岸英(如果他能够活着从朝鲜战场回来),李显龙(按年龄来说应该是他的父亲李光耀),摆在一起的时候,看看四个年轻人,看看四个年轻的国家,即使不用刻意的比较,大概也会唏嘘不已吧。 西方作家写人物自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特别擅长把历史人物的童年乃至整个青少年期间的性格形成和成年以后的行为,思想关联起来,相比较于国内作家相对较为生硬而割裂的描述,无疑更加容易说服读者。毕竟最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人,更不要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 比如对于蒋经国,他的一生堪称传奇,但是这些传奇的背后和他少年生活的颠沛流离,青年生活的血雨腥风自然脱不了干系,尤其是主政台湾之后的诸多决策,更是千丝万缕。即使在读完全书之后,依然可以引发很多思考,如同潮水般生生不息。 不管怎么说,独裁自我家而起,当由我家而终,这是一种真正的勇气。 《硬绿:从环境主义者手中拯救环境·保守主义宣言》,彼得·休伯,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快餐读物和碎片式阅读大肆泛滥的今天,这是最近几年读过最晦涩最难懂的一本书,甚至超过了《西藏生死书》和《正见》这样的宗教哲学类读物。 本书的核心在于保守主义的环保理论,作者从稀缺性,外部性,复杂性,效率以及末世论角度剖析原因,并相对应的提出了解决办法。和之前读过的其他环保主义作品相比,更理性的同时也更加尖锐。未必同意书中的每一条观点,但是引发不一样的思考总是好事。 有的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同意对方的观点,但是一定要听听看对方的思路。如果想要进行真正有价值有意义有深度的辩论,事实,逻辑,表达三者缺一不可,一昧的煽情并不可取,因为其实那只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泼妇骂街而已。 《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湖南文艺出版社 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总归不会太差,至少对于小说是这样的。你要一定把《尤利西斯》搬出来,好吧,我无话可说。 关注祥瑞御免马亲王有些年头了,从《陇西风起》到《古董局中局》,作为一个流行文学作家,马伯庸在保证阅读趣味性的前提下,无疑凭借自己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其他网红拉开了距离。虽然成名以后作品水准略有不稳定,个别书籍注水严重,但是这本一时兴起的《长安十二时辰》无疑回到了他巅峰时期的质量。 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并不是推理或者剧情走向,而是把几百年前的长安一百零八坊写活,整部书读来画面感极强,作者显然是查阅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各种小细节随手拈来。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读者就是旁观的画外人一般,看几方势力角逐,看他们的因缘纠葛。这种把时代生活细节写到写好写活是一种世界名著的标志性特色,值得期待。 《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Conquerors:How Portugal Forged the First Global Empire》 罗杰·克劳利,陆大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通过“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财富之城》),畅销书作家罗杰·克劳利确立了自己在出版界的地位,同时自己也心甘情愿的成为他的脑残粉。 套用《纽约时报》的评价:罗杰·克劳利是我们这一代研究欧洲伟大航海帝国的卓越历史学家,也是十字军东征之后东西方冲突领域的专家。 在这本国内刚刚面世的新书《征服者》中,克劳利讲述了葡萄牙崛起的史诗故事。由于莫大的勇气和它的探险家们高超的航海技能,这个偏居欧洲一角,贫穷的小国在一个世纪里主宰了海上霸权。葡萄牙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道,对抗穆斯林统治者的帝国主义征服战争和对香料贸易的垄断,将永久性地扰乱地中海,并建立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体。打个比喻来说,好像在里斯本的一只蝴蝶偶然扇动了一下翅膀,却掀起了一场远在拉丁美洲的风暴。历史就是这么的奇妙啊! 《征服者》展现了葡萄牙帝国的光辉灿烂和凶狠残酷,将雄心勃勃而狂热奋进的阿维斯王朝的人物们描摹得栩栩如生,包括“幸运的”曼努埃尔一世国王、“完美君王”若昂二世、四处劫掠的总督阿方索·德·阿尔布开克和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等等。葡萄牙崛起的另一个目的是,它努力要消灭伊斯兰文化,在印度洋建立一个基督教帝国。为了寻找神话中的基督教君主祭司王约翰,葡萄牙探险家深入非洲腹地;他们还残酷无情地攻打印度的港口城市,力图垄断贸易。 《黑旗:ISIS的崛起》,乔比·沃里克,Joby Warrick,钟鹰翔,中信出版社 《黑旗:ISIS的崛起》全书分为“扎卡维的崛起”“伊拉克往事”和“伊斯兰国”三卷。 作者乔比·沃里克,美国作家,中东问题资深记者,1996年荣获普利策公共服务奖,2016年4月,他的最新力作《黑旗:ISIS的崛起》荣获第100届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品奖。 其本人从2011年开始大范围的报道中东地区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在此期间,凭借和各国外交人员,军事情报人员的交情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加上身临现场带来无与伦比的真实感,为本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作者以扎卡维的生平为主线,揭示了伊斯兰国主要创始人的发迹史,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出了原本错综复杂,鲜为人知的伊斯兰国历史,包括他们与基地组织的传承,与伊拉克,叙利亚和约旦政府的恩怨,以及与库尔德人的纠葛。作者文笔扎实,行文流畅,不仅有条不紊的列述了事实,还深入剖析了相关人物的个性,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怪胎此时此刻诞生在此地。最令人称赞的是,作者不仅介绍了历史,还指出了当时还是不可一世的伊斯兰国早已经替自己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种子,并且亲手点燃了丧钟的导火索。而今天,这些已经得到了事实的验证,这一点上,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 参见拙作《谁才是全世界最大的邪恶轴心国家? Black Flag:The Rise of ISIS》 《李鸿章全传》,濮兰德(John OtwayPercy Bland),梁启超,阅文出版社 这本书有两个作者。一个是濮兰德,曾经的英帝国驻华税务官员和《泰晤士报》记者,大量与李鸿章及其团队亲身接触的经历无疑使得他的描述更加具有说服性,特别是在一些历史细节的把握上。另外一个是梁启超,赫赫有名的维新派领袖,政治上是站在李鸿章对立面的敌人,从他嘴里讲出来的话无疑会更加客观全面。 作为封建王朝最杰出的高级官员之一,近代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家,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的先驱,清帝国的忠实奴仆,自称为“裱糊匠”的李鸿章身上的标签实在是太多了,精明强干,贪墨好财,锐意进取,八面玲珑,站在一个外国人和一个政敌的角度看来尤其多了几分不一样的味道,无论如何,历史应当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而不仅仅是一张面具。 顺便提一句,梁启超老先生的古文功底实在是太棒了,写的行云流水,读的抑扬顿挫,十分痛快,十分过瘾! 拙作:《李中堂的八张面孔》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东方出版社 这本书让自己见识了真正的大家是如何“深入浅出”进行写作的。 赵朴初先生生前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他从四十多年前就开始写这样一部致力于普及佛教常识的著作。作者本着极其严谨的态度来写作这本小书,曾在前言中称:“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愿‘大题小做’,更害怕‘有题空做’。” 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怀,老先生将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源流,高深的教理教义,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深入浅出地概括成为“常识答问”。这本书虽冠以“常识”之名,却实为一部佛学入门大纲,对于希望了解佛学常识以及对佛学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 本书自初版以来,在中国大陆已印行达几十万册,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等多个外语版本,是当之无愧的佛学经典著作。 这样的书读一次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买回来放在书架上,时不时的拿来翻阅一番;这样的书光拿来读也是不够的,最好带着它遍访名山古刹,理论结合实践,相信更有收获。 《乡土中国》,费孝通,上海人民出版社 其实这本书看到最后,我是没有完全看懂的。 但即使如此,可以断定,这是一本好书。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研究,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是不是有一种觉得每个字都看得懂,但是读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感觉?整本书都起来都是这样的感觉。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的意义有二: 一是提供了一种了解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入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任何人想要真正了解中国,不接触不熟悉不研究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是不可能的。 二是展现了一种写作的高阶技巧,什么是举重若轻。作者在整本书的写作中一直是抱着一种娓娓道来的态度在摆事实,讲道理,抽丝剥茧般的剖析所见所得。既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学术傲慢感,也没有这类书籍通常具有的一个弊端,就是因为过多的人文主义关怀而显得有点滥情,从而对读者形成了一种道德绑架。 如果试图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描绘本书的阅读体验,我想用“温和的坚定”来形容,班门弄斧,见笑见笑。 《龍紋身的女孩 Män som hatar kvinnor》 《玩火的女孩 Flickan SomLekte Med Elden》 《直捣蜂窝的女孩 Luftslottetsom sprängdes》 斯蒂格·拉森Stieg Larsson,颜湘如,人民文学出版社 瑞典作家斯蒂格 拉森的代表作《千禧年三部曲》,可以满足你对犯罪推理小说的所有好奇心。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见字如见面,幕后背景错综复杂,但又承上启下,天衣无缝。属于一旦拿起来开始读就停不下来,除了一口气读完,别无他法。 多说几句作者的生平。 斯蒂格·拉森(1954-2004),瑞典作家与新闻记者。曾任职于瑞典中央新闻通讯社,并于工作之余投身反法西斯主义的活动。 一九九五年,他创办了EXPO基金会,并自一九九九年开始担任基金会同名杂志主编。由于他长期致力于揭发瑞典极右派组织的不法行为,多年来一直受到各种形式的死亡恐吓与威胁。所以这部三部曲中那个勇敢倔强,善良正直,为了捍卫正义和公理,不求个人名利的男主角,几乎就是斯蒂格·拉森本人的化身,可以说是他的一本自传。 拉森从二○○一年开始撰写“千禧年”系列小说,二○○四年完成三部曲后,天妒英才,竟不幸于同年十一月因心脏病突发辞世,甚至来不及看见首部曲《龙文身的女孩》在二○○五年正式出版。此系列小说一经面世,立即引发各国读者追捧,售出全球四十四国版权,这股热潮随之引爆全球,并且被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算是对他在天之灵的一种慰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