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帖之分:帖学系统像是iOS,碑学系统像是Android……

 书艺咀华 2020-11-09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华!

帖学和碑学,是传统书法分类的两大系统、两种流派。

碑帖之分,起于明代。先有郑板桥、金农发其机。金农有诗为证:

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坛荒疏笑骋驰。
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

这首诗,第一句,会稽内史就是王羲之,金农上来先把他否定了,说他字俗不可耐;第二句,认为帖学过时、书坛凋敝,看看我才牛逼吧;第三句,嘲讽那些传统帖学、馆阁书家,不过是些“书奴”而已;第四句,亮出结论,华山片石才是我要师法的,也就是尊碑学碑。金农临习的《西岳华山庙碑》可以欣赏下。

金农作品

到清代,乾嘉学派兴起,精于考据、金石、训诂等学术,进一步带动了碑学的勃兴。

清中期的经学大师、金石学家阮元是代表人物,著有《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等,极力倡导碑学。


后来,石如横空出世,成为集大成的碑学大家。他的弟子包世臣推波助澜,著成《艺舟双楫》,碑学始成巨流,达到“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的境界。

邓石如楷书作品

最后,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对传统的帖学碑学进行了最后的系统的总结。


帖学和碑学究竟区别在哪儿?有什么特点?

我们如果用今天的手机操作系统打个比方,就容易理解了:帖学系统就像是苹果的iOS,碑学系统就像是Android安卓。


为什么这么说?

iOS系统的特点是“封闭”系统,它只支持苹果开发者的应用程序。

帖学与此类似。帖学指魏晋以降的“二王”体系,它是代代相承,有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后世学书者只要能进入这个体系,便可掌握书学精要、成名成家;反之,进不了这个体系,便只能在边缘徘徊。
帖学的本质是一种“精英文化”,历代“二王”体系的书法家,无不是当时的文化精英、上层人士。

这很容易理解,在古代,不是人人有条件读书,而若非读书人,估计连字都不识,遑论学习书法了。即使有条件,也要有师承,因为“二王”法帖很少能见到,不可能自学。

既然有师承,自然就会形成一条封闭的脉络。


可是,封闭也有封闭的坏处,后来的人一辈不如一辈,越写越僵化,没有活力了,最终出现了“馆阁体”,然后就会出现对抗靡靡时风的字林侠士。

安卓系统的特点是“开放”系统,它的兼容性比较强,比较倾向于大众化,但它的生态也比较乱。

碑学,就是一个很开放的概念,它不像帖学有一个清晰的传承脉络。


这里的碑,主要不是庙堂之碑,而是两汉以降的民间碑板石刻,包括后来的类似这种碑版书风的书法创作。

当代书法理论家华人德对碑学有个经典概括,就是“无名氏书法”。流传到今天的很多民间碑版都没有作者,即使有作者的,也不是当时的书坛名家或文化精英。

楼兰残纸也是无名氏书法

这些碑版上的字,是哪些人写的?肯定不是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底层人,最起码应该是中产阶级的文人,他们有一定文化修养,但水平有限,审美趣味驳杂,作品参差不齐,就像安卓一样,生态比较乱。

这个群体,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包括今天,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一些书法爱好者,他们有一定文化修养,但技法水平很有限,平时帮着亲戚、邻居、单位写一些春联、喜联、告示、标语等等,不过也比较少了。

当代无名氏书法

这些人的字有个问题,就是缺乏专业技法训练,而且他们通常不认为自己写的很好,只是别人觉得还不错,尤其是一些长期脱离基层、看惯了帖学作品的精英们,容易发现其中的异趣、逸趣和奇趣。

于是,那些精英们就开始对散发着野逸之气的碑版进行“艺术改造”,创作出内涵更加丰富的碑学作品,比如赵之谦

赵之谦的各体书法,全以碑学功夫打底,也就是我们说的“碑学思维”。我们在《碑学思维:“天才”赵之谦的艺术创造秘诀……》一文中对此做过详细论述。经过他改造的篆书、隶书、魏楷及行书,既有碑版厚重的金石气,又不乏文人雅致的书卷气。


可是,今天的文化精英,多数已经不具备书法素养,他们不写或者很少写毛笔字,所以对于是不是江湖书法就难以区分了。

而在古代,不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赵之谦、包世臣、康有为,他们很容易区分哪些是经过训练的字,哪些是富于天趣的字,哪些是江湖字。

 阅读更多👇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全集,宋拓

🔥赵之谦魏楷《齐民要术》,精彩!

🔥能让赵之谦服膺的人,究竟多厉害?

🔥王献之“草书九帖”,经典中的经典!

明白了上面的问题,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思考,初学者究竟是从帖入,还是从碑入?碑帖融合究竟能否行得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