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应用写作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滨州文学馆 2020-11-09

大学应用写作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刘国明


[摘  要]通过对当前大学应用写作现状的剖析,揭示了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教学、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申论 学科 应用写作 能力培养

[English Abstract] Through the writing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appli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alyze, University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of teaching writing and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eaching,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Student Writing Ability strategy.

近年,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热潮持续高涨。有统计显示,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达105万人,比去年增加20多万,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高达78:1,仅山东省,就出现39万人争抢8600个岗位的现象,在众多的报考者中,大学毕业生占了约70%以上的比例。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很多学生面对申论考试应对时务的考试题材束手无策,无不慨叹大学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差距。公务员考试反映的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普遍低下的问题,不禁引发了人们的议论:大学不开应用写作课吗?大学应用写作是“鸡肋”,还是“美味”?

申论考试凸显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低下

从2000年开始,国家公务员考试增加了申论科目,目的是通过对应试者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为国家选拔出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十年间,申论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完善,较好地满足了国家和各省市公务员招考工作的需要,对充实公务员队伍,加强行政执政能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申论考试,以测试应考者的应用写作能力为主,选取实际工作中的实例和素材进行写作,令许多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不知所措。测试反映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不足,主要包括:一是阅读理解能力较弱,表现为在阅读大量材料基础上的问题回答,很多考生不能准确地抓住限定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不能理解命题者的主要意图;二是分析归纳能力欠缺,表现为不能透过眼前的材料看到问题的本质,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推测出发生的后果或事件的结局;三是提出并解决问题能力不够,很多大学生遇到陌生的素材语境,一时手忙脚乱,根本不知从何处下手,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自然也就更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略;四是文字表达尚欠规范,卷面充斥“学生腔”和“文艺调”,口头语言比比皆是,网络用语接连不断,病句、错别字屡见不鲜,与公务用语的平实性、规范性、准确性相去甚远。教育专家对此非常忧虑,称:“提笔就写错别字,论文多靠网上摘,毕业论文不会设计,申论观点无法表达,这几乎成了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最真实写照。”于是,在整个申论的阅卷工作中,难以见到令人满意的答卷,辞不达意、矫揉造作、逻辑混乱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内容的表达,成绩不高也就自然成为现实。

应用写作教学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要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应用写作已经成为个人从事社会工作的一项基本能力。申论考试和社会工作的需要,反映了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新动向,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低下也折射出当前大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深度问题。积极探讨应用写作教学规律,对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应用性人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应用写作教学面临边缘化的趋势。从表面上看,应用写作在很多大学被作为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列入教学计划,然而其基础性地位却很难得到保证。有资料显示,很多学校将应用写作设置为公共选修课,很少设为必修课,而且课时总量最多不超过40学时。从师资状况看,多数学校的应用写作教师兼职居多,真正中文系的大牌教授、学科带头人讲授应用写作的,微乎其微。很多人将应用写作教学视作“雕虫小技”,课程讲授都是“依葫芦画瓢”,没什么“道道”,难以深入探索和研究,自然也就没有文学课、精品欣赏课那样精彩。有的教师甚至提出“作家不是教出来的”,何况这种格式讲究、程式单一、教法枯燥的文体。因此,导致了应用写作教学专业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教学研究滞后,学科发展缓慢,出现了边缘化的迹象。

第二,应用写作教学与社会实际的脱节现象进一步恶化。应用写作是应对时务而进行的写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显著的实用性,不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应用写作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现在大学的应用写作课堂,多数还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既成理论的讲解上,教学形式局限于“纸上谈兵”,授课方式仍是“坐而论道”,仅有的写作训练也束缚在一成不变的范例上,与时代脱钩,与社会绝缘,鲜有实用性可言。多数授课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很多从未实际接触或亲自动手进行过应用文体的创作,因此教学多为理论传授,只能隔靴搔痒,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很难讲清文体写作的深层要义。枯燥乏味的课程讲授,对于缺乏社会体验,没有社会实践的在校学生来讲,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加之各学校使用的应用写作教材良莠不齐,不是事例不新,就是程式落后,多数理论水平不高,例证缺乏实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知识的灌输、书本知识的讲授上,学生也只是偏重理论学习、忽视技能培养,不能学以致用,教学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

第三,应用写作文化挖掘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看,很多应用写作课难以脱离“概念-分类-作用-格式-要求”的程式化思路,不能深入挖掘应用文体的内在文化品位,并以此对学生产生感染和熏陶。因此,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做做笔记,按照统一的模版做些练习,应付了事,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应用文历经时代传承,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果不能诠释文体渊源的历史背景,不能揭示文种格式的深层含义,不能将文体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链接,应用写作教学只是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不但学生乏味,教师教学兴致也不高。应用写作课有很强的工具性,可以培养良好的审美心态,无论从文体的格式、主体的意识、目标的实现,都蕴涵许多美的元素。挖掘不透,势必使应用写作课走入呆板、单调、枯燥的旋涡,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社会用人需求也影响着大学生对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比如很多单位对英语、计算机及各类从业证书过分看重,使得大学生上学期间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考取各类等级证书上,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写作能力提高更无从谈起。

加强应用写作能力培养刻不容缓

申论考试,给高校应用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命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不断增强服务社会工作、服从社会需要的应用写作能力,理应成为新时期高等学校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科地位要进一步确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向高素质应用型的方向转变,具有扎实专业基础、适合专业岗位需要成为新时期企事业单位人才招聘的新标准。应用写作是培养学生良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符合大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为研究应用写作规律的学科,应用写作还是大学生成才就业的重要手段。因此急待确立应用写作课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以课程建设推动应用写作教学的开展。

能力培养要融入时代浪潮。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应用写作作为贴近社会实际的写作手段,无时无刻不在记录着时代的心声。新形势下,应用写作教学要融入时代浪潮,迫切需要作者站在时代的航船上,以面向大社会的视角,从社会工作取材,满足实际需要,解决现实问题。要在社会活动中开展写作训练,增强理解力和辨别力,逐步提高社会工作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

教学活动要突出实践性。应用写作是一门术科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很难说一篇好的应用文不是丰富社会实践的结晶,同样其写作过程也离不开具体的实践过程。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从实践入手。教材编写要突出实践性,要改变以往知识、例文、训练“头重脚轻”的体例,充实训练部分的内容,将实践性穿插其中。教学方法讲求灵活多样,采取情景教学、模拟训练、深入机关企业观摩教学等方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让学生置身写作情景,触动写作灵感,萌生写作动机。教师要加强专业培训,定期进行工作调研,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学工作中不只做指导员,也要做操作员,亲自动手参与文体写作,将实践性渗透于教学全过程,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领会写作奥秘。

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和工作实际。新时期,应用写作教学只有跟上时代步伐,贴近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由“鸡肋”变成“美味”。我们相信,经过不懈的打造,应用写作课定能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遍尝生活的“美味”,促进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从事社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该文发表于《语文学刊》(2009年第7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