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鼽,又名鼽嚏、鼽鼻、鼽水,是指以突然或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等为特征的病情。 本病的发生,多因禀质特异,脏腑虚损,卫气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 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而气之根在肾,故本病的表现在肺,但病理变化与脾肾亦有一定关系。 其治疗,宜以温补肺脏为主,兼之健脾益肾。 目录 一、儿童用方 二、内服方 三、外用方 一、儿童用方 1.甘菊花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七。 别名:菊花汤(原书卷一八○)。 主治:小儿鼻多涕,是脑门为风冷所乘。 组成:甘菊花一两,甘草(炙)一分,防风(去叉)半两,山茱萸七枚。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一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分温三服,早晨、日午、晚后各一服。 2.甘菊花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别名:防风汤(《圣济总录》卷一八○)、甘菊花汤(《圣济总录》卷一八○)、菊花散(《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 主治:小儿脑户伤于风冷,鼻内多涕,精神昏闷。 组成:甘菊花,白术,防风(去芦头),人参(去芦头),细辛,白茯苓,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二、内服方 1.杏仁麻黄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主治:肺冷多涕。 组成: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一两,麻黄(去根节,先煮,掠去沫)半两,甘草(炙,锉),五味子(炒)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2.羊肉天真丸 来源:《顾氏医径》卷六。 主治:虚者鼻鼽,时流清涕。 组成:精羊肉,人参,苁蓉,山药,当归,黄耆,白术,天冬。 3.川椒散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一。 主治:风冷随气乘于鼻脑,津液不能自收,流涕。 组成:大红开口川椒(微炒,盖出汗),诃子(煨,取肉),川白姜(生者),辣桂,川芎,细辛,净白术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4.葱附丸 来源:《赤水玄珠全集》卷三。 主治:肺寒脑冷,鼻流清涕。 组成:川附子(去皮,生用)一枚,细辛半两。 用法:上以葱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四丸,姜苏汤送下。 5.五味子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主治:鼻出清涕。 组成:五味子,山芋各一两,半夏(汤洗去滑)三分,鹿茸(酒浸一宿,酥炙),白术(米泔浸一宿,锉,炒)各一分,附子(炮裂,去皮脐),牛膝(酒浸,切,焙),甘草(炙,锉),槟榔(锉),熟干地黄(焙),干姜(炮裂)各半两,白豆蔻(去皮),木香,丁香各一分,白茯苓(去黑皮)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6.石首鱼脑汤 来源:《慈幼新书》卷二。 主治:肺气虚寒,鼻流不臭清涕,经年不愈。 组成:诃子,甘草各一钱,荆芥,细辛,人参各五分,桔梗二钱,石首鱼脑骨五钱(煅存性,为末)。 用法:将上药煎好,去滓,入石首鱼脑骨末,再煎一二沸服。 7.温肺止流丹 来源:《辨证录》卷三。 主治:肺气虚寒,鼻流清涕,经年不愈。 组成:诃子一钱,甘草一钱,桔梗三钱,石首鱼脑骨五钱(煅存性,为末),荆芥五分,细辛五分,人参五分。 用法:水煎服。 8.苍耳子散 来源:《济生方》。 主治:鼻渊,鼻鼽,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 9.利鼻片 来源:《部颁标准》。 主治:鼻渊、鼻鼽,鼻塞不通,浊涕不止。 10.鼻渊舒胶囊 来源:《中国药典》。 主治:鼻塞流涕,鼻渊鼻鼽等多种鼻病。 三、外用方 1.甘遂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主治:鼻多清涕。 组成:甘遂一两,细辛(去苗叶)一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木通(锉)各一两一分,干姜(炮裂),吴茱萸(汤浸,焙干,炒),桂(去粗皮)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枣核大。以绵裹纳鼻中。仰卧即涕出,日三易之,以愈为度。 宜忌:避风。 2.荜茇饼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主治:鼻流清涕。 组成:荜茇,香附,大蒜。 用法:上杵作饼,纱衬炙热,贴囟门,上用熨斗火熨透。其涕自止。 3.矾石散 来源: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名见《普济方》卷五十六。 别名:矾石藜芦散(《张氏医通》卷十五)。 主治:鼽鼻。鼻中息肉不得息。 4.滴通鼻炎水 来源:《部颁标准》。 主治:鼻塞流涕,鼻渊鼻鼽等多种鼻病。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地点为印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