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街上的百年秤店,镇店之宝“江南第一秤”长3.5米,重12.5公斤!

 琰棱行摄记 2020-11-10

之前给你们介绍了紫阳古街作为临海第一老街,紫阳古街是千年古城临海的完美缩影,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好象征。

紫阳古街充满着烟火气,是一条活色生香的、真实的老街。今天我要给你们再说说这紫阳古街上的几家老店,这第一家是一家百年秤店。

秤是我小时候的记忆了。曾经小时候赶集,无论是瓜果、粮食,卖家都用一杆秤高高翘起表示自己的良心。更有结婚的大喜之日,丈夫会用一杆喜秤挑开媳妇的盖头。

其实国内的杆秤始于何时,尚无定论。千百年来,手杆秤几乎可以算是我们的“国粹”。它制作精巧,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

紫阳街153号是蔡永利秤店,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至今已有158年的历史了。店铺不大,但一走进去,就能看到大小式样不同的杆秤。最大的长约3.5米、重达12.5公斤,最多可称量625公斤,号称“江南第一秤”;最小的能是称分称厘,每一个都十分精致。 

店内都是手工秤,制作杆秤技术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做秤是一门需要十足耐心的手艺,选材、打磨……每一道工艺都不能有半点马虎,否则最后出来的秤就会有偏差。

尽管现如今人们都习惯于用电子秤,杆秤已经慢慢被淘汰,但是看到这家小小的店铺仍然在坚持手工制秤,我不禁感慨,也许再过几代,孩子们已经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杆秤了,但我还是希望这家店能够一直存在,帮我们保留这份珍贵的记忆。

紫阳街上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旧址。

1949年5月,临海解放;6月,中国人民银行接管了临海、海门两地旧银行;7月,在紫阳街249号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兼管临海县业务。在这沧桑的60年岁月里,临海人的金融记忆早已融入到这个古朴的建筑之中。

门廊结合罗马柱,银行的门面融合了传统的中式和欧式风格。乍看过去,外墙早已斑驳,露出了里面的红砖,可这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却完美体现了那时临海的包容与开放。

走进一楼大厅,左侧是办公业务区域,柜台内设立了蜡像模拟上世纪50年代银行办理业务的情景;右侧柜台内则展出了各时期发行的钱币收藏品。

有一个办理业务的窗口附近右有个金库,金库的门已经锈蚀,却还能从门边挂着的手枪外套看出当年的看管严格。

门边还有很多生活用品,都是当年留下来的老物件。

一楼里还有一个大大的铁柜,据说是从国民党政府银行接收过来的保险柜,看着就很厚实沉重。

二楼展出的是一些相当珍贵的老照片和历史资料。有一处“大通钱庄”掌柜坐台的造型,又让大家体验了一下民国时银行的样式。

在银行旧址里观摩,好像瞬间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一样。已经记不清,习惯于手机支付的我多久没去过银行了,竟然还有些怀念。

出了银行,紫阳街还有一家方一仁中医药博物馆。

“方一仁”是临海医药行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创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至今已有190年的历史了。这座中医药博物馆博物馆将“方一仁”的历史故事,完整地展现给了参观者。

走进方一仁中医药博物馆,首先闯入眼帘的就是店堂中的一尊坐像,这就是“方一仁”的始祖方庆禄。

据说,清嘉庆年间,有一对兄弟方庆彩、方庆禄,来临海首创中药业,历经六代,先后开设大小药栈十几家,药材道地,声誉颇高。这才有了临海人都知道的金字招牌——“方一仁”。

博物馆的内部保存了很多当时的器具、家居等等,它们承载了“方一仁”国药文化的精华,也是紫阳街内一处别致的人文景致。

最后还有一家我最喜欢的店,一家剪纸工作室。

这家工作室属于省级非遗“临海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秀娟。

每个走进工作室的人都会被她的巧手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所震惊,那一幅幅或大或小的剪纸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都是张秀娟在一刀一剪的上下翻飞中完成的。很多作品,仔细看细节,你都会怀疑这怎么能是人工剪出来的?

张秀娟从少时学习剪纸,不惑之年方才成名。她用了20年,走访了大量熟悉“张家剪纸”的老辈艺人,复原出了上千种剪纸花样,将家族600多年的传承带向了世界,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精彩。

在工作室里,除了欣赏剪纸艺术外,还可以亲自尝试剪纸,亲身体会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

历史上的紫阳街,曾是台州府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如今早已褪去了华彩,变得静谧安然。

因为技术的进步、生活的发展,关于老街的记忆,我们都慢慢忘却了,却还有很多店铺、很多人在坚守着,只为给我们保留一个了解过去的时光机。当我们迈入这些店铺,我们会发现,还有很多珍贵的美好值得我们去收藏。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