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我国一直是乙肝发病率高的“大户”,虽然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比较高,但还是有相当多的慢性乙肝患者。 要防治乙肝这种传染性极强的“魔王级”肝病,疫苗接种一定要做好! 今天,药娃就带大家了解什么是乙肝疫苗以及接种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细菌或病毒入侵人体时,我们的身体会奋起抵抗,产生一种叫抗体的物质。不同的细菌或病毒产生的抗体不同,病好了以后这些抗体仍留守在体内,当相同或相似的细菌或病毒再次入侵,这些抗体就能保护身体不受这些入侵者伤害。 预防接种就是人为地将减毒或灭活的少量细菌、病毒或者它们的代谢产物接种给人,让身体自己产生相应的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抵抗这些病原体的能力。 乙肝病毒可以说是各种病毒中的“大魔王”,在人群中有着极高的传播率。它是一种DNA病毒,表面覆盖着一层蛋白和脂质外壳,这层壳里的蛋白质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所以被称为乙肝表面抗原。 科学家萨尔·克鲁格曼(Saul Krugman)发现,将乙肝患者血浆中乙肝表面抗原加热接种黑猩猩,可诱导产生保护性抗体,抵抗乙肝病毒的攻击。乙肝疫苗正是利用了乙肝表面抗原进入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发挥预防作用。 然而从病人体液中提取抗原,费时费力又难保不混杂其他感染因子,智慧的科学家们又想出了新的解决办法,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基因片段插入酵母细胞中,让酵母细胞作为生产乙肝表面抗原的车间生产出大量的乙肝表面抗原。我们现在接种常用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型)就是通过这样的原理生产的。 新生儿免疫功能尚不健全,对乙肝病毒无免疫力,一旦感染乙肝病毒极易成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所有的新生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都应当接受乙肝疫苗的注射,学龄前的儿童也应当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家人、密切接触血液人员、医护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 如被乙肝患者使用过的针头刺伤、被乙肝患者的血液溅于眼结膜或口腔粘膜、输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血液等。 以上人群,都应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一般按照0、1、6月份流程接种,也就是在接种第一针后的第1个月和第6个月分别接受第2针和第3针疫苗。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部位在大腿前侧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的接种部位是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 接种乙肝疫苗后一般都会产生抗体。有研究表明,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后约有30%~40%的人产生抗体,第2针后约有60%~70%的人产生抗体,第3针后90%以上的人都产生了抗体,因此全程接种3针后,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的几率更大。 大多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都不会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但少数人可能发生以下不良反应:接种部位红肿、发痒、硬结、恶心、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发热等,一般在1~3天内症状会消失。如发热严重或有其他异常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对乙肝疫苗过敏的人,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精神系统疾病者都不宜注射乙肝疫苗。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注射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卡介苗、甲肝疫苗、脊髓灰质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同时接种。不同的注射用疫苗应在不同的部位接种。乙肝疫苗不能和其他疫苗混合。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接种乙肝疫苗后就不会感染乙肝。 感染乙肝的几率还和人自身的免疫力以及其体内抗体的滴度有关。当自身的免疫力下降及体内的抗体滴度过低不能抵抗乙肝病毒时,就容易感染乙肝。 接种乙肝疫苗后,随个人体质的不同,抗体滴度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能够维持较高水平的时间会有所不同。许多医学专家建议乙肝感染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乙肝抗体水平。 是否需要补种乙肝疫苗需要抗体水平来决定,如果乙肝表面抗体等于或者小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应该在半年内接种。 本文由解放军第302医院药学部提供 小号文章均为药娃原创或特邀作者独家授权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