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稻上一种病害,发病后叶片发白,肉眼容易判断,你知道什么病吗?

 农民的小帮手 2020-11-11

一般在秧田苗期不表现症状。肉眼能见到病斑,一般早发的在拔节期,迟的则在孕穗期或破口期,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向上部叶片蔓延。

当水稻白叶枯病发病时,首先受害的叶片会出现暗绿色的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也会变成无规则的长条斑,并且整片叶子会慢慢的变成白色或灰白色,不进行防治的话,直接枯死,所以水稻白叶枯病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大家都称它为白叶枯病,因为叶片变白,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水稻白叶枯病的侵染源,主要有2点,一是种子本身就带有病菌,二是患病的稻株,在收获后没有清理干净,给了白叶枯病病菌生存和繁殖的场所,等到第二年温度合适以后,开始进行危害,白叶枯病病菌的存货能力比较强,一些地方能存活1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所以,给我们的预防和防治工作,提出了考验。

水稻白叶枯病,不论是早稻、晚稻还是一季稻,都会有发生,根据田间不同的情况,发病严重程度会有差别,比如:高温多湿的天气、长时间不晒田的地块、氮肥施用过多的地块、种植密度过密的地块等等,都会加重白叶枯病的发生,简单说下:

高温高湿的天气,不是说温度越高它危害就越大,当温度大于35度时,白叶枯病基本就会受抑制,同样的,低于20度时,也会受影响,而在种植水稻时,处于20-35度期间的天数,占很大的比例,所以,发病严重也容易理解;

其次说的长时间不晒田的地块,根系呼吸不到充足的氧气,生长受阻,营养传输受挫,导致水稻抵抗力减弱,病菌趁虚而入;

而种植密度过密的地块,田间的通风性、通光性受阻,稻株之间互相争养分,弱小稻株出现比例多,同样会出现抵抗力减弱,进而感染白叶枯病概率增大。

既然水稻出现了白叶枯病,又会给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不管不问,遵循“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方针:

首先选择抗病性比较强的品种,虽然不能绝对预防,相比来说,发病情况会小一些;

其次,种植密度要合理,不要一味的追求株数,根据品种以及土壤的情况,来决定株数;

再者水肥管理要跟上,该晒田时要晒田,不要一直让水稻处于深灌水的环境下生长,在肥料上面,氮肥的使用不可过量,同时钾肥、磷肥也要注意补充,而那些中微量元素,可通过叶面喷施的途径进行补充,这里切忌一点,不要过多的追施尿素,造成旺长的话,会起到相反作用,病害危害会加大。

最后一点,当田间出现白叶枯病时,一点要及时用药防治,越早越好,也建议可提前打药预防,目前,市面上的杀菌剂有很多,对白叶枯病有效果的,有以下几个:噻菌铜、叶枯唑、农用链霉素、菌毒清、代森铵、噻菌茂等等,上述药剂如果某个在当地抗性大,效果不明显后,换药防治(也可互相复配,具体详情可咨询农药经销商),一次不行,间隔十天半月,可多来几次,根据田间具体情况而定。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水稻白叶枯病的相关内容,小帮手就介绍这么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关于此,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在下面评论处留言,或者你有什么好的防治办法,也可以说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