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兰溪】走进梅江镇东塘村:白枣铺于氏为吏部尚书于房后裔

 流星雨工作室 2020-11-12

走进梅江镇东塘村:白枣铺于氏为吏部尚书于房后裔

东塘村位于梅江镇政府驻地西1850米。村民委员会驻东塘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处半山区。区域面积1.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4亩、山地1133亩。下辖东塘白枣铺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98户,598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植桑养蚕和种植水稻业。

东塘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世居周姓,因村东有塘一口,名东塘,村以塘名。有村民小组2个,109户,346人,耕地183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植桑养蚕和种植水稻业。

白枣铺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偏南200米。姓,南宋淳祐年间由浦江前于衍分迁入定居,初名珠树坞,村中多枣树,果呈白色,又名白枣岗。明季始在此设铺递驻兵,并有邮亭,名白枣铺,村以铺名。村民小组2个,89户,252人,耕地161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植桑养蚕和种水稻业。

白枣铺村于氏,为浦江前于于氏后裔。据考,于姓祖籍河南,五代梁开平年间(907~911)始有南来定居于浦江东部的双溪(今礼张夏泉)者。宋代时的著名学者于房兄弟及其子侄于正封于世封等均为其后裔,时有于氏七星之号。南宋末,裔孙于滨又自双溪迁居县南的西溪,即今之前于,建村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

北宋年间,于氏一家数代为左溪寺的修缮、扩建呕心沥血,出资襄助,并义务为寺庙的僧侣提供粮食蔬菜等生活物资达四十余年,家族子弟于清穆还在左溪寺出家为僧,并担任寺院主持多年。左溪于氏不仅乐善好施,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家族子弟中出了不少人才。于暠和他的四个儿子于立、于壁、于房、于清穆,以及两个孙子于世封、于正封都以文章著称,其中于立、于壁、于房、于世封、于正封五人考中进士,世称“一门五进士”,于房更是官至吏部尚书,成为浦江早期的高级政府官员。有感于左溪于氏的道德文章,宋神宗赵顼于熙宁五年(1072)御赐一块由王素书写的“于氏七星”牌匾,以资鼓励和褒扬。

于正封(1058?—)是于世封的弟弟,他们的父亲就是曾经在京城当大官的于房。兄弟俩年少时专心攻读,博览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未免飘飘然起来。后来,他们在京城见到了大文豪欧阳修,方知山外有山。于是,兄弟俩在欧阳修的指导下发愤读书,终于在熙宁元年同时考中进士。欧阳修得到消息后称他们为“双璧”,并赋诗一首表示祝贺:“当年曾作一字师,昆山良璧露双枝。玉工未献通明殿,金榜题名先是时。”当时的朝中大臣和文人儒士也纷纷以诗应和,其中范仲淹在和诗中写道:“雄才宿学可人师,科弟分名若折枝。堪羡同胞复同榜,斯文出色在斯时。”

于正封精通诸子百家之言,尤其对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有深入的研究。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谷梁传》、《左氏传》、《公羊传》分别是谷梁俶、左丘明、公羊高解释《春秋》的典籍,合称《春秋三传》。这三部书对《春秋》的阐释有不太准确的地方,在流传过程中又难免产生新的差错。为避免以讹传讹,误人子弟,于正封对《春秋三传》进行周密考证,形成《春秋三传是非说》二十卷。

于正封的书法在当时也很有名气,特别擅长楷书,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是,他的楷书方正敦实,气势雄健,与唐代颜真卿的书法很相像。这不是笔者的凭空杜撰,因为明代宋濂游玩左溪山时看到过一块于正封书写的左溪山碑,并在《浦阳人物志》中对他的书法作如是描述:“善正书,酷类颜真卿。所书碑,字势雄拔,如蛟螭虎豹,盘拏后先,精神为之飞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