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乘风破浪》“姐系”穿搭:你的外在形象,折射你的内心世界

 张德芬空间 2020-11-12

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我们的文章,记得读完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人生总会有遗漏,但是不要忘记点“在看”!!!


追了一整个夏天的《乘风破浪的姐姐》终于成团,这档以30+姐姐为主题的选秀节目,除了每周奉献精彩的唱跳表演,姐姐们还通过自己的独特个性和时尚品味,在追求“白幼瘦”的普遍社会审美标准里,带起一股“姐系”穿搭的风潮。
 
从初次亮相时风格各异的服装,到每周以团体为单位的表演服,姐姐们的心态改变也在服装的变化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宁静第一期和最后一期的服装对比,也呈现了她在整个综艺过程中的对比。一开始只想做个单独唱歌的歌手,慢慢的愿意和其他姐姐一起完成组合舞台。
 

张雨绮每一期的服装都浓墨重彩,自己的性格和个人特质通过节目展示得非常全面,还圈了不少粉。
   
一直都走酷酷风格的李斯丹妮,从始至终都并不想服从于“女人味”,哪怕穿婚纱,都要坚持穿裤子。
 
 
更有黄龄这样古灵精怪的姐姐,拿起剪刀把衣服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每位姐姐,都没把所谓的“主流标准”当回事,而是不断尝试新突破。
 
衣服,对她们来说,并不简简单单只是审美的一部分,也是她们心理的外化,表达她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愿意采用的生活方式。
 
实际上,不止姐姐们这样,服饰凸显的社会性功能作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服饰的功能转变:
实用——审美——社会性
 
到目前为止,主动穿衣服的生物也就人类而已。那么,人类的服饰是怎么产生的呢?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和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饰史》都说到,原始社会中人类最初用来遮蔽身体的树叶兽皮,只是用来护体避寒。这时候,衣服只有实用功能。

 
直到人类学会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并开始使用火烹制食物、取暖,加速了自身智力发展体毛退化,才开始有意识创造衣物,对自己身体进行美化吸引异性的注意。
 
非洲以及一些原始部落,由于天气炎热,并不需要很厚的兽皮保暖,但他们依旧用树叶遮挡在腰前,这类服饰则主要是为了避免其他人对自己产生性冲动。
 
也就是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开始从实用价值转向为审美功能。
 
而现代社会,人们在服饰方面可选择的空间就更大了。
 
约会,面试,参加重要场合,衣服成了我们每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人所必须的战袍,尤其在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人时,衣服更成为表达我们自我意识的最重要的物化符号。
 
我是什么样的人?我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我希望别人怎么看待我的职业和生活状况?我希望能够用服饰表达出我怎么样的人生观和生活理念?
 
服饰越来越多地承载着我们这样的想法和意识,而不仅仅只停留在“为悦己者容”的审美层次。

 
服饰代表自我定位和认知
 
张爱玲曾经说过:“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
 
所以她会用大段大段氤氲着江南烟雨或者抽象水墨图案的衣料,做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来装点自己的外在,她笔下的人物,也用服饰来凸显各自的人格特点。
 
《倾城之恋》的白流苏个性柔媚,常穿一件月白蝉翼纱旗袍,见范柳原的时候是下雨天,外罩一件绿色雨衣,范柳原笑:“你就像一个药瓶,里面装着治我的药。”


《白玫瑰与红玫瑰》中的“红玫瑰”娇蕊第二天见振保,穿的是曳地长袍,“是最鲜艳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绿了”,这种湿漉漉的感觉,一直伴随着娇蕊。
 
正如张爱玲说,“我们各自住在各自的衣服里”。
 
每个人的服饰,都有着人们自我最鲜明的外露,现实生活中,一样可以从服饰看出人们的心理特征。
 
爱穿白色和浅色的人,会给人以明亮单纯的感觉;而倾向于黑色深色的人,更容易显得严肃认真,所以,职场精英常着黑色西服职业装,显得沉着稳重。
 
一般来讲,一个人的服饰风格非常混乱时,他对自我的感知也是糊涂的。
 
刚毕业的小雨就是这样,在追《欢乐颂》的时候,被安迪飒爽风姿所吸引,觉得女人就该穿职业装才能显得精致有型,于是买了好几套西服。
  
没过多久,公司新来的丽拉身材火辣着装时尚,很受男性欢迎,小雨又觉得做女人还是像丽拉这样活得比较滋润,买了好几套类似的衣裙,想让自己也变得漂亮一些。
 
这是刚进入社会工作的人,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找不到自己的风格——容易迷茫跟风。看别人穿着好看,自己也就要买,结果东施效颦,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衣服本身是死物,人的气质才是活的。
 
这种情况一般也代表着他们在工作、生活、人生道路上,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定位。
 
而那些能够早早建立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们,在穿衣风格上也能够清晰传递出自己的信念。
 
所谓的“衣架子”,往往是这个人能将穿在身上的衣服,变成内心状态的一种外化表达形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穿衣风格。
 
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越准确,就越能将服饰与自己的状态结合到位,此时产生的和谐之美,往往比单纯的颜值身材更能吸引人。

 
心理变化影响服饰审美
 
男人可能无法理解,女人面对着塞满整个衣柜的衣服,感叹“没有衣服穿”的心情。
 
因为女人们对于服饰的热爱,更多的时候是想让自己能够变得更好,而“前年的衣服,也配上今年的我”,这不仅仅只是喜新厌旧,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的社会阅历和心态发生变化时,对于美的感知又发生了变化。
 
经济能力许可的女性,往往会定期对衣柜进行清理,每年会更换自己衣柜三分之一以上的衣物。
 
当然,女性对自己服饰的更新动力,并不完全源于自我意识,也有外界的影响。
 
以前有一个段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女人要求男人搬家,原因是附近经常参加聚会的主妇,基本上见过自己所有的礼服了,应该换一批新的邻居。
 
我们在选择流行的时候,就在无意识中接受了社会主流意识的洗礼,而社会价值观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以前认为贤妻良母是最佳选择,流行的都是柔美的淑女风格,淡淡的透明妆容加果冻唇彩;
过段时间认为,家庭和事业都应该两手抓,女性装扮趋向精英化,西服加裙子可以应对任何场合;
现在流行又A又飒的服饰风格,是迎合了女性想独立、强势掌控自我命运的社会集体意识。
 
女性心理本身就容易受到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影响,更容易用对时尚流行的跟从,来增强自我意识和社会主流意识的联结。
 
服饰是人心理的外化,
也能反作用于人的心理
 
当我们想改变自我,从固有的环境状态中跳出来,逃离原生家庭、调整工作状态、改善人际关系时,用改变服饰风格的方法,更容易让我们挣脱刻板印象的束缚。
 
《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张含韵第一次登舞台,刻意选择了露背装来显示自己的女人味,摆脱以往超女选秀节目中留给人们的“乖乖女”印象。
 

通过更换服饰风格加强自己的心理意识,也是心理学上的一种暗示手法:如果你想成为某一种人,那么你可以通过模仿这类人的穿着打扮,来向他们接近。
 
但仅改变外在服饰不一定能带来明显的效果,如果没有从心理上接受改变,或者说是心理能量不足强大到以接受这种改变,就会有穿别人衣服的感觉。
 
曾经有位时尚博主说:“妆容一定要和自己的眼神相配,才能走出自己的辨识度和风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眼神最能代表他内心的心理状态。
 
很多公众号都分析过袁泉在《我的前半生》中饰演的唐晶的穿着,黑白两色设计简约,着重品质的高级感。
 

可是,如果没有能看透世事和人心的眼神、淡定从容的心态,以及像唐晶一样的专业技能加持,即使把她的全套服装搭配在自己身上,也只是照虎画猫,失去最根本的灵魂。
 
当然,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都没用,这部剧中就用罗子君的服饰变化,反映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罗子君离婚之后,改变了以往花里胡哨的打扮,穿着变得简单干练,可以看出她是受了唐晶的影响,穿衣风格开始职场化。
 
但是很明显,罗子君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定位,她想拥有自己的事业,脱离对男人的依靠,而不仅仅是成为另一个唐晶。
   
无论是穿衣风格,还是自我定位,或者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对自我的认知,同时,也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跟社会达到互相联结的融洽。
 
服饰从来都不是单独的审美,也不仅仅只是实用,它能够代表我们的一种人生态度。
 
记住一句话,“时尚易逝,风格永存”。
 
单纯追求时尚,只是在用符号寻求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此时,服饰不过是一层外在无聊装饰而已。
 
只有明白自己的风格,具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服饰才能为你所用,锦上添花,帮助你活出自我。

点个在看,美好气质相伴~

参考文献:
1,《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文物出版社,1981年;
2,《中国服饰史》,作者:沈从文,中信出版社,2018年6月;
3,《服饰心理学》,作者:华梅,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7月;
4,《倾城之恋》,作者: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
5,《白玫瑰红玫瑰》,作者: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

-End-
主播 | 一朵花,电台主播,在海边的城市用声音温暖每个角落。
策划 | 辛怼怼        编辑 | 王大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