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摄生活》-107【錾磨】

 左岸大山 2020-11-13

     - - -指尖上的山西

021
錾磨

錾磨是我们今天的话题,这也是一种将要消失的传统手工业。錾磨,在晋北叫坎磨,在晋中叫铣磨,各地方言不同,有所区别,但都很形象。
很多人不是很了解这种技艺,我们不妨先描述一下。一个背着褡裢的匠人,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行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不时会发出雄厚有力的吆喝声:“砍磨,砍磨嘞…”



其实,錾磨就是把石磨磨浅的沟槽重新錾过,石磨的工作原理是靠上扇和下扇上的沟槽互相摩擦来完成磨碎。时间长了,沟槽磨浅了,就需要请石匠来重新“錾磨”,錾磨匠人会用钢口的铁錾子把石磨的沟槽凿深。这样可以让石磨推起来省力,谷物也容易磨碎。具体原由我们还需从石磨的结构详细叙述。



石磨由上下两块圆形石盘组成,分别称为“上扇”和“下扇”,上下扇皆称“磨扇”,合起来就是一副磨子。上扇圆心处有一磨眼,是往石磨里添加谷物的;下扇的圆心眼立有一根用硬木做的“磨芯”,也叫它是磨脐,插在通洞中;上扇下部边缘十厘米以内凿有低于平面约一厘米的凹陷,叫做磨膛,用以堆放粮食而不使之流出;有的石磨上扇顶部凿有两个拳头大小的圆孔,很对称,极像人的两只眼,叫做磨眼;边缘均匀地凿有三个与侧面相通的圆形石眼,用以维系穿插拉磨木杠的绳套;两块石头的接触面都刻有纹路,那叫做磨齿。


 

磨齿的形状为辐射型分区斜线型,有四区、六区、八区型,尤其是从西晋至隋唐后,磨齿主流为八区斜线型,偶尔也有十区斜线型。磨齿的宽窄根据所要加工的原料和作用有所区别,比如用于磨面的和磨豆浆的相比较,前者的磨齿会略宽。


 

也有一副石磨多用的,智慧的乡人可以根据要求而加工粗细不同的面粉或面糊。比如加工玉米面,就在磨眼里插几根筷子或高粱挺杆,插的筷子或挺杆越多,磨出的面粉越细。有时也根据在磨眼里放置粮食的多少来控制面粉的粗细,比如将磨眼填满,那就称作漫眼,漫眼磨出的面粉或面糊,一般很粗。


 

錾磨匠人,是石匠的一个分支,就是专门錾那些磨平的磨齿。我们寻到的錾磨匠人是静乐县人,现在的石磨少了,他也老了。偶尔还会出去,为一些老油坊、豆腐坊的石磨砍出新的活力。老人叫杨兔为,今年已是73岁高龄,依旧是那副褡裢;褡裢里依旧是一副錾子、一把锤子,便构成了他的全部家当。老人说:“前些年錾石磨很吃香,是一门手艺活,必须学艺才有饭吃,錾磨也需要拜师。说起来,这錾磨匠人供鲁班爷,与木瓦匠还是一个祖师”。

 



今天錾磨的地点是河西的一个村子,跟随着早起的太阳,我们和老人一起上路。錾磨人来到邻村的小院,在几个人的帮助下,小心地抬起上面的那块磨盘,将两瓣磨盘分开放好,便拿出工具,摆好阵势,调出一个宽窄合适的錾子,小心地支在磨盘上,轻轻抡起小锤,朝着錾子头部敲下,那叮叮当当的声音便开始在山村回响。


 

“叮……叮……叮……”,“叮当……当……当。”
磨盘上,錾子下,腾起一片石尘,溅起一片片碎石。或儿錾子,或儿斧子,老人熟练而认真地清理着每一条磨齿,神态极其严肃。


 

这样的专注神情吸引着我的镜头,陌生而熟悉。老人拿起錾子前后的神态变化让我感到陌生,而这种从木讷到神采奕奕的变化又是所有手工艺人的共性,那么熟悉。老人继续錾着,清脆的声音让小院凸显幽静,甚至让旁边拴着的驴都安静凝视。
 



“石磨一般要选上好的青岗石制作,所以錾磨需要一定技艺力量。早些年十里八乡游走,少则半月,多则几月。褡裢在肩便是一家人的活相。每到一户人家,东家会管饭,吃饱了,錾完了,结算工钱再走下一家。石磨需要一沟一沟地錾,要点是用力均匀,锤子用力过大或过小,錾出的沟槽就会深浅不一,影响石磨使用。錾磨手上功夫最重要,只有錾出来的石磨沟槽宽窄、深浅一致,推起来才能轻快,有用。”

 



老人抬头点烟,几次深吸后吐出一团乏累,继续说道:“现在人老了,活也少了,电磨代替了石磨。唉,可是面也越吃越没有面味了。”
我急忙问道:“我也知道面不香了,但是和磨法有关系吗?”
“当然有,简单说吧。电磨转的快,温度高,面就要受损。石磨磨面时只有45℃左右,转速慢,温度低,就不会坏了粮食,也不需要加其它东西,能吃出粮食的原味嘞,做出的面自然口感劲道、香浓的很”。




随着一声吆喝,石磨錾完,老人呼喊主人来试磨。主人端来一些黄豆,轰隆隆的声音响起,随着声音大小错落,豆子瞬间磨成了需要的样子。主人满意地笑着,热情地邀请老人去吃饭。

 



錾磨的话题结束了,走在返回的路上心满意足。又记录了一项即将消失的手艺,不知未来的时间还会遇到多少古老的传说,可以在寻觅中有所期待,其中虽说喜忧参半,但遇到总是温暖。



大山期待您的关注

这将是我坚持行文最大的坚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