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摄生活》-123【桦皮筒子】

 左岸大山 2020-11-13

     - - -指尖上的山西

037
桦皮筒子

用桦皮做成送饭的容器,是岚县,静乐一带流传已久的传统手艺。走进静乐,结识王全庆,开始了解桦皮筒子制作技艺。人类从起源之初,便学会了利用大自然恩赐的所有物体改善自己生活的历程,从石头开始,人类完美利用着身边的所有,陶土、矿物、火种、种子等,人们依据生存的地域条件,努力学习着各种生存技能,桦皮筒子便是其中的沧海一粟。


关于桦树皮在我国北方民族生活的记载,可在古籍中寻觅,《北史室韦传》载,北朝时期的北室韦人“用桦皮盖屋”;《金史》记载“以桦皮为角”(用桦树皮做哨);清朝时期的《黑龙江外》记载:“山谷多桦木以皮贴车盖,为穹庐(撮罗子)、为扎哈(桦皮船)、纵缝之如栲栳(盛东西的器物)、大担水、小盛米面,谓之桦皮斗….。”




晋西北的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桦树在这里繁衍茂盛,这里的人们很早便认知到桦皮的妙用,将它制作成自己需要的容器来满足生活之需,其中,流传至今有用于送饭的桦皮筒子,在上个世纪,几乎是家家必备之物。


 

剥下桦树皮,裁剪缝合,可盛饭。它有三大优点:一是摔不破;二是食物可保鲜;三是有很好的保温作用。乡人下地,外出可用桦皮筒子带食物或给家人送饭,承载了当地人诸多的回忆。


 

王全庆是村里的日能人,无论吃的、用的都能琢磨,且一学就会,一做就有模有样。他年轻时做的桦皮筒子,便是村里做的最好的,即便多年不做,依然可以精致完成。看到我们的到来,简单介绍后便开始忙碌。


 

1、采皮:每年5-6月间是采桦树皮的最好季节,当地有谚语:“三月的榆皮,四月的柳,五月的桦皮满沟走。”意思是到了五月里的桦树表皮和木质就脱离了,这时候是桦木灌浆期,桦树皮与树干之间充满水分,桦树皮最容易剥离而又不伤到里面的树干。

 



具体方法为:选择树干较直,粗细最好在30公分以上的桦树,扒树皮之前,先在树干上下用猎刀各划两个圈,然后在两圈之间划开一条直线,这时桦树皮就会顺着直线向两侧裂开口子,再用猎刀顺着裂开处慢慢剥离,桦树皮就会脱落。
老王调侃地说道:“桦皮一层又一层,咱们当地人说人脸皮厚时就用桦皮来比喻:你是桦皮脸,剥了一层又一层。这桦皮到底有多少层,谁也没有详细研究过,反正是剥了一层又一层。”




2、制皮:用温水泡制或用大锅煮软,然后去掉外层和里层,只保留中间部分。再用重物压制2天以上。制成的桦树皮质地柔软,成张成片、易加工、不透水。

3、裁剪:根据设计稿裁料,桦皮圪桶子是桶状的,高约20—40厘米,口径约20—30厘米。具体尺寸根据自己需要确定,简单的有单层,复杂的可以有隔层或套筒。
取大小合适的桦皮,巧妙裁剪,避开有树瘤处,裁剪长方形两块,一块略大,一块略小。


 

用图钉定中心,然后绕线固定,另一头缠在铅笔上,围绕在桦皮上画圆3块,每块略小一些,然后沿线裁圆。
取薄桦皮,裁剪长度与长方形桦皮等长,宽度分别约5厘米,10厘米的桦皮5条。




4、缝制:取合适尺寸的树干做内衬,取第一块长方形桦皮,光面向外围绕桦皮后开始缝制。缝制多用麻线,针脚要密,让两端咬合平整,浑然一体。
圆筒缝制好后,取圆形桦皮做底部与圆筒缝合,依然要针脚细密。
取窄条桦皮做腰带,包裹于圆筒与底部接缝处再次缝制,保证接缝密封。

 

取第二块长方形桦皮,沿边缘裁掉约1厘米,然后再缝制一个圆筒。第二个圆筒用料相反,要光面向内,粗面向外。其他缝制方法一样,缝制好圆筒后套入第一个圆筒内。
取10厘米长条桦皮覆盖于两层桶子的上口部,包裹缝制,将两层筒合二为一。
取略大圆形桦皮,窄条桦皮与缝制大筒一般缝制筒盖,尺寸要及时根据下面筒子调整,让筒盖与筒身吻合。


5、装饰:取桦皮刻制图案,桦皮制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乡人利用其特点作为生活民具,同时将当地民俗或图腾文化雕刻成图,也将一个时期的特有的文化元素以这种方式留存。这样的装饰无疑升华了桦皮筒子的实用价值,传达着一个地域的人文内涵和审美取向,蕴涵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信息。

 

图案的具体扎压方法是:先选好桦树皮,并按着要做的器形大小剪裁好放平,然后用刀雕刻或用特制的骨制工具排扎,图案是以骨齿压进桦皮形成点状凹线构成,再用麻线点缀完成。图案形式大多古朴,简洁,且疏密有致。内容最常用的有山纹、水纹,植物,也常有人物,动物等。
雕画完成后,如果是单独雕画的,用线缝合在外部即可。最后用桦皮拧绳做提带,用水清洗后便可使用。


“桦皮筒子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人们送饭也改成金属保温桶,会做的的人更是越来越少,也许以后就看不到了。”老王遗憾地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着。宽敞的窑内,阳光将他的影子投射到墙上,显得孤寂而落寞。


我们不知道该如何看待一种老物件的逝去,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老王,时代的变革总是会让许多的老物件消失,也许它们势必真要退出历史的舞台,我们无法挽留,但乡人合理利用自然馈赠的技能我们是否可以保留。


在随后的资料查阅中,我了解到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黑龙江安宁县、满洲里扎来诺尔等地,鄂伦春人和鲜卑族人也多用桦皮制物。据莺歌岭原始遗址出土的桦皮器皿测定,年代为距今三千年左右。当地的游牧民族很早便利用桦皮柔软坚韧的质地,制作轻巧结实、易拆卸的房屋以及便携的生活制品,形成了独特的桦皮文化。




桦皮筒子做完了,老王一手撑起身体,一手捣着腰部,招呼着我们去烤土豆吃,院外小雨绵绵,将庄稼与花草洗刷地很是靓丽,红绿相间展现出浓郁的田园气息。拢一堆柴火,扔一些土豆,冲天的柴火映红了聚拢而来的乡人的笑脸,他们相互玩笑着,拨弄着柴火,形成了回归原始的自然、淳朴生活画面,这样鲜明生动的场景只有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才能看到,也许,不久的将来,它也会离我们远去。





物 语 档 案

采集地点:山西省静乐县
采集时间:2019年9月
匠        人:王全庆 1949年生人
现        状:已然不再使用,偶尔制作为了念想。

大山期待您的关注

这将是我坚持行文最大的坚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