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片在美国爆了,然后呢

 第十放映室 2020-11-13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跟小十君一样有过这样的疑问,看过不少好莱坞电影的我们,对美国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可是,普通美国人又是怎么看待中国和中国人的呢?

电影作为一个普及度非常高的大众娱乐形式,也是一个便捷有效的渠道,让我们能够足不出户了解外国人的生活,形成基本认知。

基于此,小十君才有了上述思考。

因为我们的电影,远远没有达到好莱坞电影那种世界范围内的强力输出和影响力。

那么美国人在他们本土,能看到什么样的中国电影?他们喜欢看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这倒不难回答,从美国最具知名度的几位华人影星就能看出端倪:

李小龙成龙李连杰李安


李小龙不必多说,是第一个以华人形象成功打入好莱坞的中国面孔,他还把“功夫”一词写入了英语词典;

成龙、李连杰则是新时代享誉全球的两位功夫巨星,成龙主演的好莱坞动作喜剧《尖峰时刻》以及李连杰主演的古装武侠片《英雄》都在美国取得了非常大的票房成功;

至于“中美文化交流桥梁”的李安,早期凭借“家庭三部曲”拿到进军好莱坞的门票,但还是靠2000年的中国武侠片《卧虎藏龙》在美国创造了近1.3亿美元的票房神话而打开了知名度。

纵观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中国功夫武侠动作等关键字眼。

从上世纪70年代的李小龙,再到如今备受好莱坞关注的甄子丹、吴京等人,皆是如此。

这就导致了美国人在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印象,就是“中国功夫”。很多美国人甚至误认为在中国,人人都会功夫。

以至于,中美两国的人交朋友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中国人跟美国人聊好莱坞电影、明星;而美国人呢,他们跟中国人聊中国功夫、少林武当,聊到兴起时还能摆个Pose比划比划……

外国人慕名到中国来学功夫的新闻早已屡见不鲜:

然而我们知道,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人人都会中国功夫。

如果要通过电影去认识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民,最好的方式当然还是聚焦家庭生活的剧情片和爱情片

1993年,就有一部好莱坞公司制作、全华人主创的中国题材影片在美国上映。

这部电影就是由周采芹温明娜俞飞鸿邬君梅等主演的《喜福会》

虽只在美国小范围内上映,但影片讲述的中国女性故事,还是感动了许多美国观众,收获了好评:

25年后,又有一部好莱坞大厂制作、全亚裔阵容主导的电影引起了美国主流观众的疯狂追捧。

片子英文名叫Crazy Rich Asians,直译为《疯狂的亚洲富人》,国内译名叫《摘金奇缘》


台版海报

乍看海报,普普通通,一股浓浓的玛丽苏气质扑面而来。

这样的片子,还能受老美热捧?怕不是扑街扑到姥姥家吧!

恰恰相反,《摘金奇缘》口碑和票房成绩非常亮眼:

首先是口碑,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4%,IMDb7.7分,而号称最严苛的影评网站MTC上的分数也有74

口碑不错,票房更是惊人。

上映三周以来,《摘金奇缘》以3000万美元的小成本换回了1.67亿美元的票房。

并且连续三周以大幅优势力压《巨齿鲨》《碟中谍6》,蝉联北美票房榜冠军

数据源自时光网

更夸张的是,影片上映首日由于排片不足,造成了许多影院外面热情的观众大排长龙的劲爆盛况。

图源自微博 @千面娇娃杨老师

不仅如此,连许多我们熟知的大牌明星都纷纷安利推荐。

包括“星爵”克里斯·帕拉特巨石强森艾玛·沃森在内的明星们在第一时间观看了影片后,都通过自己的社交账号发文大赞。

比票房、排队现象更有意义的一组数据,是《摘金奇缘》的观众比例:

观影人群中44%为亚裔,对好莱坞主流片方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统计数据。


白人在购票人群中占比36%,西班牙裔占比12%,非裔美国人占比8%,在观影人群多样性上比《黑豹》表现更好。

并且白人观众的比例还在持续上涨中,从最初的32%涨到后来的48%

说明不只是亚裔爱看,白人和其他族裔也爱看。

更令人称奇的是,女主角吴恬敏还趁势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

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摘金奇缘》绝对堪称一部现象级的小黑马。

实际上,从传统经验来讲,编、导、演都是亚裔、剧情讲的也是亚裔故事,这样的电影,只能给美国的亚裔观众看,白人根本不会买账。

比如,通常大爆的国产片,都会出口到美国上映,主要是给美籍华人观看。

充分说明,《摘金奇缘》之于亚裔的意义,不亚于《黑豹》之于黑人的意义。

甚至可以说,《摘金奇缘》就是一部黄皮肤的《黑豹》

既然《摘金奇缘》这么‘豹’,不妨看看片子成色几何?(影片还未在国内上映,姑且从预告片入手)

影片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豪门公子带平民女友见富豪婆婆。

不过,从买机票的对话可以看出来,女友并不知道男友的真实身份。

一下飞机,女友见识到原来男友是超级大富豪,惊喜之余必定还有不安。

然后,第一个戏剧转折点来了:婆媳相见。

你没猜错,我们看吐了的婆媳大战开始上演。

杨紫琼饰演的富家婆婆,对平民儿媳百般不顺眼。

同时,女主角也被男友的富豪亲友们所歧视嘲笑。

她就像丑小鸭来到天鹅湖,短暂的惊喜过后,开始有了格格不入的不适感。

这时她大大咧咧的闺蜜跳出来安慰她,一语道破天机:

闺蜜说,你婆婆肯定只当你是个被白人文化同化的、早已把东方文化传统忘得一干二净的香蕉人。

香蕉人,外黄内白,指生在美国的华裔,他们长着黑头发黄皮肤,却不会说汉语,而是讲一口地道的英文。

他们从小接受美国文化教育熏陶,思维方式、价值观也完全是美国式的。

婆婆以观念不合为由,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观念不同可能只是个幌子,最大的阻力在于身份地位的悬殊

富家婆婆认为,平民儿媳嫁给自家儿子是“高攀”,是底层女性惯常渴望的嫁入豪门实现阶级跃迁的方式。

门当户对,是传统的东方婚姻观念,在此角度,婆婆无可厚非。

所以,小年轻的单纯爱情,上升为婆媳之争。


这是小十君根据预告片梳理的一条故事线,不一定全对,但大差不差。

影片在看似玛丽苏的设定下,涉及到“香蕉人”、婆媳战争,以及中西文化碰撞的探讨,这是最易引起海外华裔共鸣的部分。

再来看看,这么“平平无奇”的剧情怎么能让白人交口称赞呢?

首先,是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底本与豪门爱情这种天然具有娱乐性的元素,吸引了白人的关注:

其次,片中必不可少的豪门生活展现,对任何观众而言,都能满足猎奇心理

这便是《摘金奇缘》跟《黑豹》的共同特点:非常有钱!

甚至于有美国观众看完影片大呼:新加坡就是中国的瓦坎达!

额,虽然这个比喻既贴切又有些别扭,但这个观点代表了现如今美国人对中国的又一普遍印象——

中国人有钱,土豪多。

这种印象大概是通过买遍全世界的中国大妈,和某某东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家传播出去的。

中国土豪多,这是真的,中国人都有钱吗?

这就跟中国人人都会功夫一样,自然是以偏概全了。

不过还是挡不住美国观众的好奇心。

最后,则是美国观众对类型片的成熟认知,让他们在《摘金奇缘》中找到了观影乐趣。

就比如小十君在IMDb上看到的一个满分好评,某网友用长篇大论怼了那些因为一个小瑕疵就给影片打差评的观众。

一些观众觉得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女主角竟然不知道自己男朋友是新加坡超级富豪,这很不合逻辑。

所以该网友就抨击到:拜托,这是浪漫喜剧片,是电影啊!

言下之意,你在浪漫喜剧片里纠结啥逻辑啊,那种心态应该去看硬核科幻片。


这位网友给的总体感受是“有趣和娱乐”,这正是我们对一部爱情喜剧的期待看点。

应该说老美观众的类型片意识还是非常强的。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

一位观众给了5分差评,并引用了一句谚语“闪光的未必都是金子”

可以推测,这条评论指的是《摘金奇缘》用了一个非常美式的华丽外表,去包裹了一个东方的家常里短故事,而这个故事在他那儿并不讨喜。

如果说女主角是外黄内白的香蕉人,那么《摘金奇缘》片子本身刚好相反。

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它是外白内黄的臭鸡蛋。

上面一好一坏两个评论,恰好可以代表美国人对这个“臭鸡蛋”的看法:

喜欢的只是外表的华丽有趣,而并非变味儿的东方故事内核。

这就比较尴尬了。

对不起,这里有点给这部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的亚裔题材影片泼冷水的意思。

不过,从不上不下的豆瓣6.9的评分来看,跟小十君持相同观点的中国观众不在少数。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摘金奇缘》仍是为了迎合美国观众,在用美国眼光审视他们并不真正了解的中国文化。

那这部影片的成功值得欣喜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借此机会,我们不妨回顾下过去近百年以来,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形象变迁,来更深刻地探讨下这个问题。

1919年《残花泪》里吸食鸦片成瘾、驼背颓废但痴恋白人少女的中国男人:

1922年《海逝》里好莱坞第一华人女星黄柳霜饰演的中国农村妇女莲花,她因缘际会救了一个美国男人还为他生了孩子却遭男人抛弃,最后投海自尽:


1929年《神秘的傅满洲》里“黄祸”代表人物——面貌可憎、阴险毒辣的傅满洲,以及后来10余部傅满洲电影里的典型形象:


1931年《黑豹独眼龙》里另一个“黄祸”代表人物——滑稽精明、矫揉造作的华人警探陈查理,他的电影更夸张,几十年拍了三四十部:

1937年、1944年根据旅华女作家赛珍珠小说改编的两部电影《大地》《龙种》是为数不多如实反映中国社会的电影。

典型形象仍是勤俭朴素、任劳任怨、逆来顺受的他者:

1958年《六福客栈》英格丽·褒曼饰演的传教士拯救中国孤儿:


1961年《007之诺博士》中笑里藏刀的大反派诺博士:

进入70年代,由于李小龙的出现,中国形象在好莱坞开始好转。

1972年《精武门》里凌空一脚踢烂“东亚病夫”牌匾的李小龙,成为国际银幕上的第一位中国英雄:


1974年《唐人街》里女主角家忠诚的管家:

1984年《夺宝奇兵2》里滑稽搞笑的上海黑帮和聪明可爱的小男孩:

1993年《喜福会》里在中国饱受摧残,赴美后通过艰苦奋斗走向成功的中国女性:


1998年《尖峰时刻》在美国大获成功,成龙饰演的身手过人、勇敢幽默的李督查,是第二个受美国人喜爱的中国英雄形象:

还是1998年,迪士尼动画《花木兰》让全世界认识了一个聪明善良、正义勇敢的中国女英雄形象:


2008年,梦工厂动画《功夫熊猫》又把人见人爱的中国吉祥物推向全世界,不仅以动画的形式秀出了漂亮的中国功夫,还让全世界观众见识到了博大精深的儒道文化:


2009年,灾难大片《2012》里拯救女主角一家的中国老奶奶,和拯救全世界的中国诺亚方舟:

2013年《007:天幕杀机》中夜景繁华绚烂上海和澳门,是中国现代化城市的典型代表:

2016年科幻片《降临》里作为中国代表的商将军以大无畏的智慧和魄力,再次拯救世界:

从奸恶反派傅满洲,到李小龙、成龙,再到英雄形象花木兰、熊猫阿宝,直至如今好莱坞大片里屡屡拯救世界的中国……

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形象走过了跨越百年的历史变迁,几乎是与现当代中国从衰弱走向强盛的历程完全同步,戏里戏外都是一出辛酸血泪史。

但要注意,这些好莱坞的中国形象,包括李小龙在内的这些银幕英雄仍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道路,实现的也是美国梦

简单讲,从过去的故意贬低,到如今的为了票房而有意迎合……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从始至终都烙着美式标签,是好莱坞臆造的、理想化的中国形象。

那么像《摘金奇缘》这样的电影,就一无是处了吗?

它仍是国际银幕的一扇重要窗口,能够让世界去认识了解中国。


哪怕是抛砖引玉也好,《摘金奇缘》的成功,确实增强了好莱坞打造中国故事片的信心。

影片还在热映之际,片方华纳影业就早早敲定了续集项目:

并且,顺势立项了以中国双11单身节为主题的浪漫喜剧电影计划:

另一边,上文提到的《喜福会》也传出了将要筹拍续集的消息。

此外,网飞公司也在开发以台湾移民为主角的电影《虎尾》:


再加上已经开拍的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电影《木兰传说》……

貌似通过《摘金奇缘》这扇窗口,好莱坞正刮起了一阵猛烈的“中国风”。

这是好事,因为每一个中国面孔,都是中国形象的名片。

不过,仍是假他人之手做嫁衣。

做的人未必真懂你,你穿起来未必会满意。

如果要真正让人满意,就需要把那扇窗口变成一扇大门。

说到底,还得靠国产电影的崛起。

自主的文化输出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带来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上下滑动查看如何投稿↓

投稿通道

wangxiaowo929@163.com

1.不白拿,有稿费。对脾气我们就将约稿进行到底。

2.稿件要求:以你的聪明才智,看几篇我们的推送,心里指定有数。

实习通道

wangxiaowo929@163.com

1.会写,能写,热爱写写写。

2.满足第一点万事好商量。

凡是来稿来信,小十君都会第一时间回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