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胶片的魅力,你真的看懂了吗?

 第十放映室 2020-11-13

胶片还是数码?

本世纪初开始,电影拍摄的介质之争,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

伴随多年讨论,技术不断进步,数码的便利与廉价,逐渐使它成为业界的主流。

尽管如此,一些大导演依然是胶片的死忠拥趸,从我做起改变行业,出钱出力为厂商续命。

兰、昆汀、保罗·托马斯·安德森、马丁·斯科塞斯,这些响亮的名字,在席卷天下的数码浪潮中,不停呼吁保卫胶片工艺,他们这样做,难道只是为了多年的情怀吗?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经典电影,体会他们眼中的胶片魅力。

Part 1:胶片不死

——不止是旧日情怀

用胶片拍摄的影片,连画面空白处都会说话。 ”

柯达,当今仅存的菲林制造商,对于胶片电影,曾有过这样深情的描述。

的确,相较于冰冷的数码,承载丰富信息量的胶,似乎贮存了更多的岁月温度。这种为人称道的光学特性,一直是许多人旧日情怀的来源。

▲柯达电影胶片广告

不过,情怀归情怀,电影拍摄中,胶片到底好在哪?挺胶大佬各有理由。

纪录片《阴阳相成》中,面对“胶片大战数码”议题,胶片主义者诺兰火力全开:

胶片可以调节拍摄节奏:“我不是说,我不需要换胶片,连拍45分钟。因为整个团队只能集中注意力这么久,所有你需要2-3分钟的休息,正好用来换胶片。”

胶片没有“录像感”:“现在他们都在说,数字夜景拍摄,只是用了不同的CCD感光芯片,可以让导演注入自己的美学,依我看,这样做,还是录像既视感太强。”

数码实在太假了:“数字操控给人眼的幻觉,引人入胜却无比空洞,就像烤箱里拿出来的饼干,刚开始软软嫩嫩,几个月过去,就发现是一团化学垃圾。”

总而言之,“胶片消失于历史中,将是电影的耻辱。”

胶片的尺寸,由它的宽度决定,主要有8mm、16mm,35mm,super-16mm,super-35mm、65mm、70mm等类型。

电影拍摄中,通常用的是35mm与16mm两种,65mm与70mm则适用于IMAX等大画幅画面,如果投射到同一块屏幕上,尺寸越大的胶片,成像的清晰度也就越高。

其中,16mm这种胶片,所需拍摄器材的灵活度高,又因为相对便宜,降低了拍摄成本。因此,这种规格的胶片,便成为了许多导演拍摄处女作,甚至是代表作的首选。

譬如,诺兰在他的处女作《跟随》中, 为了拍摄大量的跟拍镜头,运用了16mm的胶片。如此一来,轻量化的手持设备,可以在晃动中准确捕捉到主角的身影。

又譬如,电影代表作《拆弹部队》中,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没有选择常用的35mm胶片,而是用了16mm的胶片,从而使得整体视觉风格趋向粗粝,故事更具有纪实性与真实感。

同时,16mm器材的机动性,也有助于表现战争场面的混乱,特别是拍摄小部队作战。

一节小小的16mm胶片,如果加以巧思利用,方寸之间也能绽放精彩。

Part 2:16毫米的精彩

——梦境现实,灵活穿越

在为第53届金马奖拍摄的形象短片《秘密金鱼》中,毕赣为摄影机装上16mm胶片,给我们带来了诗意的梦境。

酣睡的少年,忽然从球台上醒来,跟着一个颠球的主观长镜头,我们与少年往小树林的出口走。此刻,画面色调突然变换,少年从一个梦境逃逸,来到了另一个梦境。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整个转场镜头的设计,与《桃花源记》描述极其吻合,少年牵引着观众的好奇心,一同成为乱入桃花源的寻梦者,悸动的心,如乒乓球一样,不停地跳跃着。

装有16mm胶片的轻型器材,为这场戏带来了灵活稳健的长镜头调度;从模糊到清晰,从暗部到明部,胶片本身的感光度,使画面对比更明显,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了惊喜。

另一个转场中,镜头如鬼魅般游动,倏地跃过门洞,来到了另一个梦境,16mm胶片在拍摄上的优越性再次显现。

球拍,一个贯穿始终的符号,这里突然变成了连同两个梦境的钥匙孔。这种奇幻设定,再加上观众穿门而过的“开屏”冲击,强烈的代入感,大大增强了短片的神秘氛围。

电影《无人知晓》中,为摄影机装上16mm胶片的是枝裕和,画面中却是静默的现实

手持摄影,脚架固定,尽量减少镜头运动,放弃成人的审视,用平等视角去记录孩童的日常。16mm胶片的轻便机器,使摄影师即使吊在半空中,也能呈现出冷眼远观的张力。

同时,胶片本身的质地,自然地将现实的粗粝,带入了电影的风格中。稚气未脱的儿童,在周围环境的掩映之下,反倒显得更加成熟,观众必须以严肃目光,去看待他们的生存状态。

拍摄上,胶片格式越小,所需的拍摄机器大小和重量都会减轻。在限定范围内,16mm胶片拍摄时,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能够赋予观众代入感

画面上,针对同一块银幕,尺寸越大的胶片,呈现的画面越清晰。不过,比起35mm的高清拟真,16mm胶片的画面更生动,能够在现实纪录与超现实情境之间,保持一种自然的平衡。

▲16mm vs 35mm

Part 3:现实和梦境交融

——看不见的朋友

今天看到一部有意思的短片——《A先生的救赎》,在这部短片里,我们欣喜地看到16mm胶片,如何释放出动人的影像魅力。

更小、更轻、更灵活,观众跟着镜头在城市中穿梭游荡;幻想结合现实,让人见证A(Air)先生的心路历程;《A先生的救赎》,充分展现了16mm胶片的魅力,讲了一个无处不在却又看不见的A先生的故事。

拍摄上,运用大量手持跟拍,带领观众跟着A先生,一次次经过生活中的痛点场景,比如梅雨季节衣物久晾不干,春季遭遇花粉、柳絮围攻,经历汽车尾气、厨房油烟、二手烟等的轮番轰炸,即使待在室内也难逃脏空气的侵袭,每一个镜头都能勾起观众强烈的代入感

值得一提的是,A先生当街“发疯”的戏中,通过快速剪辑与镜头晃动,短片栩栩如生地模拟了“脏空气袭城”的场景,画面中每个匆匆的行人,都像是我们自己的写照。

除了介质选得好,有趣的创意,使得海尔的这条短片,好看得根本不像是广告。

短片以拟人化的手法,将空气具象化为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这种巧妙的设定,不仅道出了污染的空气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也引发了大家对空气本身的关注。

在短片最后,当A先生的内心独白与小女孩妈妈的台词合二为一,借妈妈讲故事的形式巧妙道出了A先生的happy ending——在海尔全屋空气解决方案的帮助下找回真实的自己,变回健康干净的好空气,完成了自我救赎。

此次视频拍摄,也是海尔为唤醒大家对家庭空气质量的关注而做出的大胆尝试。多年来,海尔全屋空气解决方案一直致力于为家庭提供健康干净的好空气,并通过物联网及云计算等技术,融合调温、除湿、新风、净化等功能,实现了室内空气全方位、一体化自动调节

对于海尔这次推出的作品,你怎么评价?看完以上短片解读,你是否有新的收获?

点击读原文还有海尔顺逛空气产品福利等着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