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伤于暑

 直尾昂述 2020-11-13

夏伤于暑:

季夏、小暑、大暑之令

伤于暑也

天暑地热

人在其中

感之皆称暑病

暑邪袭人

有伤暑、冒暑、中暑之分

有暑风、暑温、暑咳、暑瘵之异

伤暑者

静而得之,为伤阴暑

动而得之,为伤阳暑

冒暑者

较伤暑为轻

是邪冒肌表

中暑者

即中也

忽然卒倒

如中风状

暑风者

须臾昏倒

手足遂抽

暑温者,较阳暑略为轻可

暑咳者,暑热袭肺而咳逆

暑瘵者,暑热劫络而吐血

又有

霍乱之证

因暑气夹

风、寒、

湿、食

扰乱于中

痧气之证,因南方体弱,偶犯沙秽之气

秽浊之证,因暑气夹秽而袭人,俗称龌龊

此皆

季夏由暑气

所伤之证也

更有春末夏初之疰夏

孟夏之热病

仲夏之霉湿

亦当论治

盖疰夏者,因时令之火为病

热病者,因冬时之伏气为病

霉湿者

入霉之后

梅雨淫淋

感其雨湿

之气为病

斯三者

附论于兹

夏令之病

皆全备矣

伤暑:

长夏伤暑

有阴阳之别焉

夫阴暑之为病

因于天气炎蒸

纳凉于深堂大厦

大扇风车得之者

是静而得之阴证

脉浮弦有力,或浮紧

头痛恶寒,身形拘急

肢节疼痛而心烦

肌肤大热而无汗

此为阴寒所逼

使得周身阳气

不得伸越

宜用

辛温解表法

减去防风

益以香薷、藿香治之

呕逆加茯苓、半夏

便泻加浓朴、木香

又有阳暑之病

缘于

行旅长途,

务农田野,

烈日下逼得之者

是动而得之阳证

其脉浮洪有力

或洪数,

面垢喘咳,

壮热心烦,

口渴欲饮,

蒸蒸自汗

此为炎热所蒸

使周身中外皆热

宜以清凉涤暑法

去扁豆、通草

加石膏、洋参治之

呕逆加竹茹、黄连,便泻加葛根、荷叶

更宜审其体实、体虚而药之,自无不当

张介宾∶

阴暑证

或在于表

或在于里

富贵

安逸

多有之

总由恣情任性

不慎风寒所致

阳暑证,惟辛苦劳役之人多有之

由乎触冒暑热,有势所不容已也

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

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

凡有病暑者

阳暑多不见

而阴暑居其

八、九

今之人治暑者

但见发热头痛等

则必曰此中暑也

而所用无非寒凉

其不达也亦甚矣

江诚∶

介宾先生谓阴暑

多于阳暑

最为确切

今人治暑

不别阴阳

一见发烧

遂投凉药

若此贸贸

害人匪浅

冒暑

冒暑者

偶然感冒暑邪

较伤暑之证

稍为轻浅耳

夫暑热之邪,初冒于肌表者

即有头晕、寒热、汗出、咳嗽等证

宜以清凉涤暑法加杏仁、蒌壳治之

其证虽较

伤暑为轻

然失治入里

此又不可以不知也

入于肉分

周身烦躁

头胀体烧

或身如针刺

或有赤肿等证

宜以祛暑解毒法治之

如入于肠胃者

则有腹痛水泻

小便短赤

口渴欲饮

呕逆等证

宜以增损胃苓法

佐黄连治之

然冒暑之证

虽谓为轻

亦必须防微杜渐耳

中暑

(即中附∶暑厥)

洁古∶静而得之为中暑

东垣∶避暑乘凉得之者,名曰中暑

其实二说

皆是阴暑之证

而无中字情形

似不可以

中暑名之

考中暑

即系中 

中之证

可以不必另分

盖中暑忽然而发

如矢石之中人也

不似伤暑初

则寒热无汗

或壮热蒸汗之可比

是病

忽然闷倒

昏不知人

躯热汗微

气喘不语

牙关微紧

亦或口开

状若中风

但无口眼斜之别

其脉洪濡

或滑而数

缘其人

不辞劳苦,

赤日中行,

酷暑之气,

鼓动其痰,

痰阻心包所致

宜清暑开痰法治之

手足厥冷,名曰暑厥

宜苏合香丸化开灌之

或以来复丹研末白汤灌之

或以蒜水灌之

或剥蒜肉入鼻

皆取其通窍也

俟其人事稍苏

继进却暑调元法为治

暑风

暑风之病

暑热极盛

金被火刑

木无所畏

风从内生

此与外感风邪之治法

相悬霄壤

若误汗之

变证百出

木既化乎风

而脾土未尝

不受其所制

是以

卒然昏倒

四肢搐搦

内扰神舍

志识不清

脉多弦劲

或洪大

或滑数

总当去时令之火

火去则金自清

而木自平

兼开郁闷之痰

痰开则神自安

而气自宁也

拟用清离定巽法

佐以郁金、川贝治之

倘有

角弓反张

牙关紧闭

宜加犀角、羚羊

痰塞喉间有声者

宜加胆星、天竺

服药之后

依然昏愦

宜加远志、菖蒲

然而证候至此

亦难治矣

暑温

考暑温之证

较阳暑略为轻可

吴淮阴:

温者热之渐,热乃温之极也

其名暑温,比暑热为轻者,不待言矣

在医者务宜留心慎药,弗使温盛成热耳

夫暑温之初病也,右脉胜于左部,

或洪或数,舌苔微白,或黄而润,

身热有汗,或口渴,或咳嗽,

此邪在上焦气分

当用清凉涤暑法

加杏仁、蒌壳治之

倘汗少而有微寒

或有头痛者

宜透肌肤之冒

于本法内去扁豆、瓜翠,

加藿香、香薷治之

如口不渴者,乃兼湿也

加米仁、半夏治之

如舌苔黄燥,

渴欲喜饮,

宜清胃家之热,

用凉解里热法治之

如舌苔光绛,伤于阴也,

宜用清热保津法

加西洋参、北沙参、元参治之

总当细究其因,

或夹冒,或夹湿,

或胃热,或阴伤,

按证而分治之,

未有不向愈者

暑咳

暑咳之为病

独在暑月也

良由暑热下逼,先伤乎上,

夫五脏之位,惟肺最高,

为诸脏之华盖,暑热袭之,

肺经先病者,固无论矣

且暑中有火,肺体属金,

火未有不克金者也

其脉濡滑而数,

两寸有力而强,

咳逆乏痰,即有亦少,

或身热口渴,或胸闷胁痛,

此皆暑热入肺之脉证也,

宜用清宣金脏法加滑石、甘草治之

如痰多者,

不因暑而因湿,

不名咳而名嗽,

不在肺而在脾,

不用清而用温

果因痰而致嗽者,

宜用加味二陈法治之

倘不细辨,以暑为湿,

误用温药,扰动其络,

络中血沸,而成吐血之 ,

然则宜用却暑调元法

去东参、半夏,

加杏仁、花粉、旱莲、生地治之

大概总宜清暑保金,

庶不至蔓延虚损耳

暑瘵:

骤然吐血衄血,头目不清,

烦热口渴,咳嗽气喘,

脉象浮取则洪,中取则空,沉取复有

此因盛夏之月,相火用事,火烁肺金,

复燃阳络,络血上溢所致

昧者以为痨瘵,

殊不知火载血上,

非真阴亏损而为虚痨者比也

当清暑热以保肺,

清络热以止血

如初起体实者,

宜以清宣金脏法

加枯芩、黑栀治之

体弱者,宜以却暑调元法

去石膏、半夏、粳米,

加鲜地、鲜斛、鲜藕节治之

如未止,

再加丹皮、旱莲草可也

虽非痨瘵之病,

但失血后有潮热咳嗽之证,

小数之脉,其阴分不亏亦亏,

又当以甘咸养阴法治之,

倘蹉跎失治,伤及真阴,

遂难疗矣

霍乱:

在夏秋为多,

得之于风、寒、暑、热,

饮食生冷之邪,杂糅交病于中,

正不能堪,一任邪之挥霍扰乱,

故令三焦混淆,清浊相干,

乱于肠胃也

其证呕吐泻利,

腹中大痛,脉多微涩,

或沉而伏,或大而虚

其风甚者,则头痛寒热

寒甚者,则转筋厥冷

暑甚者,则大渴引饮

邪在

上焦则吐多,

下焦则泻多,

中焦则吐泻俱甚

总宜治乱保安法加减主之,

风甚加苏叶、橘红,寒甚

加草蔻、木瓜,

暑甚加芦根、竹茹,

吐多加黄连、干姜,

泻多加葛根、荷叶

倘吐泻不已,

损伤中焦之气,

以致阴阳间隔,

手足厥冷,

脉微欲绝,

不多饮水者,

无分风、寒、暑、热,急

以挽正回阳法救之

若欲吐不吐,

欲泻不泻,

名曰干霍乱也,

又名绞肠痧也,

急用古方

炒盐调童便,

服之探吐则愈

若舌卷筋缩,

卵阴入腹为难治

大率霍乱之脉,

洪大而滑者生,

微涩渐迟者死

痧气:

南方之人,体气不实,

偶触粪土沙秽之气,即腹痛闷乱,

名之曰痧,即沙字之讹也

盖痧在皮肤气分者,宜刮之,

在肌肉血分者,宜刺之,

此轻而浅者言也

若深重者胀塞肠胃,

壅阻经络,直犯乎心,

斯须莫救,刮刺无功,

非药剂不能救也

须知痧无定脉,

凡脉与证不应者,

即为痧脉也

其见证不可不分∶

如风痧者,头疼自汗,腹痛肢麻

暑痧者,头晕汗多,吐泻腹痛

阴痧者,腹痛肢冷,即凉痧也

阳痧者,腹痛肢暖,即热痧也

又有肤隐红点,一如 疹,

此痧在肌表,为红痧也

满身胀痛,且有黑斑,

此痧毒在乎脏腑,为乌痧也

欲吐不吐,欲泻不泻,

心腹大痛,为绞肠痧也

痧之为病,不尽六气所触,

或因饥饱劳役,或因秽浊所犯,

皆可成痧,总宜芳香化浊法治之

法内有半夏、藿香,

慎勿信俗医为

痧病中之禁药也

风痧加荆芥、防风,

暑痧加滑石、木瓜,

阴痧加豆蔻、砂仁,

阳痧加连翘、栀子,

红痧加牛蒡、薄荷,

乌痧加槟榔、枳壳,

闷痧加细辛、桔梗,

绞肠痧加檀香、乌药,

倘其势急不及进汤药者,

先以痧疫回春丹治之

秽浊:

俗称龌龊

是证多发于夏秋之间

良由天暑下逼,地湿上腾,

暑湿交蒸,更兼秽浊之气,

交混于内,人受之,

由口鼻而入,直犯膜原

初起头痛而胀,胸脘痞闷,

肤热有汗,频欲恶心,

右脉滞钝者是也

然有暑湿之分,

不可以不察也

偏于暑者,舌苔黄色,

口渴心烦,为暑秽也

偏于湿者,苔白而腻,

口不作渴,为湿秽也

均宜芳香化浊法治之,

暑秽加滑石、甘草,

湿秽加神曲、茅、苍

吾衢见秽浊之证,便禁药饵,

惟以揪刮当先,

殊不知禁滋腻呆滞之药,

如地、归、沙参等味是也,

芳香气分之品、又何害乎?

倘执禁药之说,每见其轻证转重,

重证转危,误人性命,不可胜数,

悲哉悲哉

疰夏:

春夏之交,日长暴暖

忽然眩晕、头疼、身倦、脚软,

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

盖缘

三月属辰土,

四月属巳火,

五月属午火,

火土交旺之候,

金水未有不衰,

金衰不能制木,

木动则生内风,

故有眩晕头疼

金为土之子,

子虚则盗母气,

脾神困顿,

故有身倦足软,

体热食少

又水衰者

不能上济乎心

故有频欲呵欠

心烦自汗等证

此皆时令之火为患

非春夏温热之为病

蔓延失治

必成痨怯之根

宜以金水相生法治之

如眩晕甚者,加菊花、桑叶;

头痛甚者,加佩兰、荷钱;

疲倦身热,加潞党、川斛;

心烦多汗,加浮麦、莲子

加减得法,奏效更捷耳

热病: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

热病者,乃冬伤正令之微寒,未即病也

倪氏:

交立夏以来

久伏之气

随时令之热而触发

故初病即发热汗出

口渴心烦,不恶寒而反恶热

脉来洪大之象,是为热病也

《医通》曰∶

邪非外来,故但热而不恶寒

热自内发,故口燥渴而多引饮

其邪既郁为热,不得复言为寒

合而观之

热病因伏气者了然

然较晚发更发于晚

比诸温更伏于深

初起之时,宜用清凉透邪法

热势不衰,继用清凉荡热法

倘有恶寒相兼

脉象举取浮紧

是有夏时

暴寒所加

寒在外而热在里

先用辛温解表法

以透其外

外邪得透

再用清凉之剂

以荡其里热也

设无浮紧之脉

又无恶寒之证

误用

辛温之方

耗伤津液

宜用清热保津法

加西洋参、石膏治之

倘或

兼之恶风

微微汗出

脉象举取浮缓

此表有风邪所加

风在外而热在里

当用辛凉解表法

先解其外也

至于

舌苔化燥

谵语昏狂

急用清凉荡热法

加紫雪丹治之

发斑者,加黄连、栀子

发疹者,加荷叶、牛蒡

须知热病最易伤阴

当刻刻保阴为要

辛温劫液之剂

勿浪用也

霉湿:

霉湿之为病

在乎五月也

芒种之后

逢丙入霉

霉与梅通

其时

梅熟黄落

乍雨乍晴

天之日下逼

地之湿上蒸

万物感其气则霉

人,感其气则病

以其气

从口鼻而入

即犯上中二焦

以致胸痞腹闷

身热有汗

时欲恶心

右脉极钝之象

舌苔白滑

以上皆霉湿之浊气

壅遏上中气分之证

非香燥之剂,不能破也

拟以芳香化浊法

俾其气机开畅

则上中之邪

不散而自解

倘或

连朝风雨

人冒之者

即患身痛腰疼

恶寒发热

此邪由太阳之表

而入于少阴之里

即《内经》

所谓雨气

通于肾也

宜乎表里两解

拟以二活同祛法

倘兼腹痛泄泻

再加煨葛、木香治之

或问曰∶

湿土之令

始于大暑

终于白露

今论霉湿在乎

芒种之后

夏至节中

斯时相火司令

不论火而论湿

得非矛盾乎

答曰∶

湿土之令,在于夏末秋前

盖按《内经》,六气之主政也

然而

土寄于

四季之末

四时皆有湿病

总当因时制宜

不必拘于常例

即如

春日阳和,

夏日炎热,

秋日燥烈,

冬日温暖,

何湿之有

惟其

春雨潇潇,

夏雨淋淋,

秋雨霏霏,

冬雨纷纷,

人感之者,

皆为湿病

专论霉湿

在乎五月

以其

乍雨乍晴

湿中有热

热中有湿

与诸湿之病颇异

故列霉湿为一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