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七——上都里(大洋大湾),乐洋桥对联谣传

 浔州鑫森淼焱垚 2020-11-14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七——上都里(大洋大湾),乐洋桥对联谣传

现在桂平是个县级市,现在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全境分东,南,西,北四区,现在共21镇5乡,

东区:木圭镇,木乐镇,石咀镇,马皮乡,油麻镇(下秀里),社坡镇,寻旺乡(军陵里),

南区:罗秀镇,麻垌镇,社步镇(中秀里),下湾镇(上秀里),罗播乡,木根镇,中沙镇,大湾镇,大洋镇(上都里),

西区:白沙镇,厚禄乡,石龙镇,蒙圩镇,西山镇(永和里),

北区:南木镇,金田镇,江口镇,紫荆镇,垌心乡。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七——上都里(大洋大湾),乐洋桥对联谣传

这些行政区划,是一代一代历史沿革下来的,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已经改变,加上乡镇一级区域历史也常常被人忽略,少有记载,所以,有些也就变得不为人知,少为人知了,当然了,也没多少人有兴趣知,像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整理的这个桂平各镇行政历史,又有多少人有兴趣知道,了解呢?

本篇就介绍桂平清代行政区域中的上都里,大概范围也就是现在大洋,大湾一带。

大洋,因圩而得名,至于大洋的由来,自然就和大洋河有关系了,至于何时得名,这个就不好考究了,只知道在那个时代,大洋河没事就山洪暴发,没事就涨水,这河水淹没一大片区域,犹如汪洋,于是,当时人就叫这河为大洋河,这片区域有人建圩,在大洋河旁的岭顶上,所以开始也叫岭顶圩,后来又因圩场近大洋河,慢慢也被叫做大洋圩了。

大湾,因河道而得名,郁江流入这区域时,河道成为一个大弯形,地取其名,故叫大湾,不过大湾圩的形成,时间就相对后一点了,成于清雍正年间。

大洋,大湾二镇成镇的发展之路是怎么样的呢?史籍中又是如何记述的呢?请继续下滑!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七——上都里(大洋大湾),乐洋桥对联谣传

在清以前,桂平县内的行政区域划分不是很清楚,但在清初,就按都里图堡划分,分为二十一里,(东三里,南八里,西七里,北三里):

东三里:军陵里、吉大一里、吉大二里。

南八里:上秀里、中秀里、下秀里、上都里、中都里、下都里、罗秀一里、罗秀二里。

西七里:永和里、赵里、甫里、武平里、厚禄一里,厚禄二里、厚禄三里。

北三里:崇姜里、大宣一里、大宣二里。

再往下,则设下设甲、村、堡。

现在大洋,大湾属当时的上都里范围,上都里分五堡,

一堡,耀团村,

二堡,天堂村,

三堡,齐岭村,上,下山塘村,新村,李塘村,大洋村,白竹村,上欧村,小塘村,

四堡,什字村,石步村,大莫村,平塘村,蕉树村

五堡,周实村,景乐村,硬堂村,里各村,太平村,等。

摊开现代桂平地图,这些古村,至今还保留有很多,可以说是桂平三五百年来,地名改变相对比较少的乡镇,多数沿用至今。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七——上都里(大洋大湾),乐洋桥对联谣传

这地域几百年间重要的圩场,曾经出现过几个圩场,像原来还有一个太平圩,不过在时代选择中,太平圩也渐渐被废弃。后来也就主要是大洋圩和大湾圩,正是由此基础,以圩建乡,建镇,成为区域的行政中心。

在桂平境内,自古以来,形成有众多圩城,最后发展定型的修成正果的,也只有二十余个,这些圩场在各个历史时代,也代表着一地的经济,一地的繁荣,同时,各圩因地理环境,地方物产等因素,除了区域内各自的经济流通,集市贸易,其还各有不同的功能与特征。

如前篇介绍的油麻圩,在清代时,除了日常消费物资流通,贸易,其更主要的是桂油与苎麻这两种货物为大宗;下湾圩,地处南区中部,所以则主要是各区域的物资集中往来分散,中转;而大洋,大湾二圩,则最主要是米粮的流通。

相对来说,大洋圩处于浔州府城与鬰林州城之间,是桂平南区与鬰林集市贸易的重点之所,所以也是比较繁盛的一个圩场,按《桂平县志》记载:大洋圩有大小铺户二百余家,米牛燕俱盛,以米为大宗

正是这财富累积之间,以及地理位置,当地大户也乐于修路建桥,福泽乡里,以示功德,像现在桂平的文物保护单位:大洋桥,是桂平最大的石桥,据资料,也是广西现存古石桥中,可以排前五的桥。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七——上都里(大洋大湾),乐洋桥对联谣传

网络引图

大洋桥以前也叫乐洋桥,有五拱,建于同治年间,由周边的人捐资,历四年多修成,桥成之后,成为桂平与鬰林州间重要的交通桥。

乐洋桥的百余年风雨,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当年富户相争建桥的故事,不管这故事是褒是贬,反正这桥已经给予了世人百余年的方便,也算是功德之举了。其间,此桥也多经世事变幻,为阻御外敌,1940年乐洋桥第一拱桥被主动炸断,直到1953年间,才将第一拱桥修复。

以前两岸桥头都有一座风雨亭,如今一侧早已不存,正如桥头“风雨亭”。“风雨”二字,昔日是景,如今是情,斑驳之间,遗失了多少昔日的繁华,风雨之中,水流涨退间,讲述了多少往事,又冲去了多少旧貌。正所谓:

岁月无痕,

古迹有印。

就说桥建成之时,栏上有名人题的字,桥各处的石雕,石碑很多,但历年暴起的河水,时代的人为因素,桥经历多少次修,多少次补,已经记不得了。如剩下一则的风雨亭也残破不堪。残亭外左右依稀可辨一副对联,这就是流传中的大洋桥藏头藏尾联:“风雨乐洋”,也正好讲述了这桥的兴与衰。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七——上都里(大洋大湾),乐洋桥对联谣传

同样,因为岁月斑驳,字迹不清,使得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副对联,出现了严重错误的,别的不说,就说这上下联的字数也显而易见了。网上广为传播的:

上联十五字:风尘内奔走贤豪暂停骖群歌适了乐,

下联十四字:雨雪中驱驰名利且驻足共庆观洋

如果说上联多了一个字,那肯定是“了”字,少了它,上下联语意上顺平,字意上可对,但十四字的长联好像又有点不对;如果说下联少一字,那“了”又应对哪个字呢?不管如何,这流传的对联肯定是有错误的!至于是缺?是多?没见过相关正式记载,也没人澄清与研究,这只有历史才最清楚了,这第一个上传资料的人错了,后面盲目引用的人,也就全错了!真相如何?

单看网络图片,清晰度不够,自然就不好猜了,不知这亭中的135块石碑上面,会有答案吗?其实还有个简单的方法,现场去数对联字的印迹是十五还是十四,就知道答案了,但,几十里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又什么时候能实地走走,一探这百年误传呢?又或者当地有谁能回复一下?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七——上都里(大洋大湾),乐洋桥对联谣传

历史就是如此,因这样,因那样,一代代传下来的东西,你缺一点,我错一点,慢慢也就传误了,事实也就不清了,历史也就模糊了。

不过现在清晰的是:

大洋,明代末年成圩,附近大洋村,属当时的上都里三堡范围,民国时期也划分在乐洋区,南区,直到解放后在圩场建设,慢慢的,村,圩合一,经过几十年改革,1984年改称大洋乡,到如今镇辖15个村委会,172个自然屯,355个村民小组。

大湾,清初成圩,从建制来说,都相对晚于大洋,一定意义上说,行政上和大洋同级,也有过做大洋的下级,1966年从当时的大洋行政中分置出10个大队,最后在1984年也改并为大湾乡,再到如今镇辖18个行政村,258个村民小组。

山水千年,人间多少都有所改变,现在的大洋,成了西瓜之乡,作为“吃瓜群众”,看着大湾千年的营生——米粮依然兴盛,毕竟优质大湾米在区域业内还是拿得出手的!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更多的桂平故事,你不了解的各乡镇的历史,可以点击链接阅读:
桂平西山:人文遗迹系列

桂平:城乡行政区域划分历史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一——桂平城 (更多的桂平人文历史文章链接)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二——永和里(西山镇不含城区)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三——军陵里(寻旺乡)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四——上秀里(下湾乡)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五——中秀里(社步镇)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六——下秀里(油麻镇)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七——上都里(大洋,大湾)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八——中都里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九——下都里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十——罗秀一里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十一——罗秀二里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十二——大吉一里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十三——大吉二里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十四——大宣一里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十五——大宣二里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十六——武平里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十七——崇姜里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十八——甫里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十九——赵里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二十——厚禄一里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二十一——厚禄二里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二十二——厚禄三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