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拿大华侨的经历

 hnr360 2020-11-14


温哥华有很多香港移民过来的人,因为这里的气候和香港非常相似。不过这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移民过来的香港人,他们在房地产上可吃了大亏了。当时他们在香港250万就可以买一套房子,移民前卖掉,拿了250万现金就移民去加拿大。加拿大的经济死气沉沉,没有什么可以赚钱的事情。等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从2001年开始,经济突然起飞。香港的房地产也跟着长,当年250万的房子变成了600万。从此,移民加拿大的中产香港人掉到了香港低成份的社会阶层,仅仅用了10年,他们由上层变成中低层,原因就是政治选择没有以经济为基础,忽略了经济是基础的概念。

当年,我在北京工作时期,我所在的处分来两个大学生:一个叫沈泽军,他是安徽人,南京毕业的双学士,思想比较活跃。 另外一个叫钟洋洋(音),她毕业于我的母校,北京外贸学院。这两个年轻人后来都去了加拿大。我曾经到沈泽军居住的城市探望过他。

他当时住在蒙特利尔。他也是做进口生意,从中国购买柠檬酸进口到加拿大。这是做食品用的原料。他后来熟悉了这个行业,他也从其他国家进口这类的食品原料。他刚去加拿大没有几年,他就买了一座小洋楼。虽然是贷款买的,但是可以证明他经商意识非常好。

蒙特利尔是个法语区城市,但是英文也可以生活。我记得,这个城市有个赌场,好像在体育馆旁边。另外,我希望他带我们吃一顿真正的加拿大菜。最后也没有吃到加拿大菜。因为最早的本地人都是欧洲移民,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从上次在加拿大见过沈泽军后,再也没有见过他。去年的某个时间,我突然接到他的一个电话。因为他在电视上看到我,通过关系找到我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在上海工作,收入稳定。他孩子考上了哈佛。他好像有两个孩子,学习都特别好,他非常自豪!他是当年分配到我所在的处里双学士大学生里,不断挑战自我的一个人。其他年轻人都没有他这种激情,都在原来机构里没动。人挪活,树挪死!

我同事里面有另外几个朋友也移民加拿大了。其中一个朋友经历了个火灾,特别有意思。

这位朋友组织了一次花园“烧烤”。活动结束后,清理完现场,大家就休息了。没有想到,烧烤剩下的火种没有彻底灭掉。这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车库烧着了,把房子烧着了,最后把一家睡觉人都烧醒了。全家紧急撤退,没有人受伤,但是房子最后烧得七七八八,没有剩下什么东西了。

幸好他买了“火灾保险”。保险公司二话不说,立刻给他们安排高标准的住宅,让他们的生活不要受影响,生活质量不能下降。接着,让他们自己申报损失,包括烧掉的金银财宝,基本上,你说多少,就多少。最后,给他们在原址上,重新盖了个新房子。最后,他们卖掉这个房子,居然赚钱了!

我看了恒大千万年收入的任泽平老师一个演讲,很受启发。他说,80年代,1万元收入就是万元户,相当于今天的亿元户,是中国最有钱的人。在北京,一个四合院的价格也就是1万元。小李认为一辈子都没有问题了,于是把钱存入银行。而小张花了这1万元买了一个四合院。40年过去了,小李今天在银行的1万存款已经变成了6万多元了。小张花1万元买的四合院今天已经价值1个亿以上了。

今天你有1000万的财富,你准备存在银行?你准备投资房地产或其他项目?也许你认为,1000万足够了,一辈子也花不完。你的想法和40年前的小李是一样的。其实,80年代移民加拿大的人,如果没有返回中国香港或内陆继续做生意的话,他们的结果也和小李一样。

加拿大在靠近西部地区有个炼油厂,我们为了考察这个供货商,特意赶过去,参观了这个企业。化工厂的结构都非常类似,不是管子,就是泵,要不就是阀门,化学反应工艺都无法用肉眼看出来。我就记得,那个城市特别冷。我们一同去的还有一个谢局长。当地的炼油厂的接待人员,晚饭后安排我们去看桌子上的跳舞,好像这就是当地的文艺生活,加拿大石油工人的生活比较简单。

在温哥华有两个印象深刻的回忆(除了胃抽筋):有个山涧非常深,一个铁索桥连接两边,在桥上走,桥就晃,搞得我心惊肉跳。另外,有一条公路非常长,穿过市中心,一直不拐弯,据说可以走10公里。好像叫“一条道”,不知道对不对?

这次疫情过来后,加拿大政府一直给公民发钱。发的数量太多了,让很多上班人发现,他们上班辛苦半天,比不上班的人挣的多不了多少。好多上班的人觉得不合理,这是鼓励不上班的政策,不是鼓励上班的政策。

这确实是个问题,发达国家就是这样靠高福利,一点儿一点儿地失去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高福利只能培养懒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