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地之歌:图像构造的向天隐喻》

 kantuoga 2020-11-15

    这里要讲述大地的故事,讲述艺术家王刚在新疆沙湾的近千亩土地上构造图腾印记的事。自2016他在新疆菜籽沟完成大地艺术作品后,他在2017又把大地艺术的内涵延伸为几个文明古国(希腊、埃及、印度、中国)的面部图腾的浮雕构造。

一、深契于“民工”和“泥土”的情节

    王刚的大地系列作品,是从黄河边上的城市郑州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与民工和泥土紧密结合在一起。城市化进程是中国近几十年的重要事件,而背后是作为中国脊梁的“农民”向“民工”、从农村向城市的身份转换。王刚艺术内涵的基本背景离不开这一历史的当下性,他的执着正在于他紧紧抓住这一主题,从中历练了自己的艺术实践,产生了一系列变革性的艺术探索:

    首先是他在美术学院毕业创作的油画“老万”民工群像;

    其次是他的综合材料“泥土头像”系列;作品与泥土的内涵和质感发生最初的纠结。

    再次是他的泥人行为艺术城市公共空间展。王刚从架上绘画转向其它艺术方式的实验;

    后来,王刚完成首件大地艺术展,在一万多平米的露天空间,由几千人联合完成的大地浮雕群像。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王刚在这一时期的艺术基本上是在被称为“中原厚土”的河南作为创作基地的,“泥土”和“大地”的演绎与“土文化”的情节相伴,其视角在于挖掘大地本身的丰厚和孕育,以及祖祖辈辈黄皮肤中国人对大地的感恩。他后来把工作室转移到了北京,艺术的视角和观念转向“大地”与“天地”的演化,进入从实体向意象的转换。

二、关于“大地”与“天地”的际会

    艺术作品的实体性与材料、工具、技法等紧密联系,而艺术的意象与艺术观念、想象、灵感等内在性的关联。王刚艺术实现转化的关键在于:其一,由材料工具的形式化运作去意谓思想和观念,代表了王刚艺术转换前期的特征。其二,通过对艺术本体的思考和感悟,深化艺术思想和观念的创造,并在成熟的观念引领下寻找相应的载体和形式表达,是王刚目前艺术创作的理路。与王刚内在转化所相应的是实体“大地”向意象“天地”的关注视角的转移。“大地”让人沉浸在形色体中,“天地”从形色体向无形天象上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所谓“大象无形”正指向形之上的象征与隐喻。王刚的“大地之歌”包含了他对存在中关于“灵性”、“诗性”、“佛性”的感悟。虽然太行山的灵性、五台山的佛性、黄河咆哮的诗篇都曾把王刚带入某种遐想,但真正进入“向天性”表达的是他在新疆菜籽沟和沙湾所做的“大地之歌:图像构造的向天隐喻”。

三、大地,作为艺术介质和语言的承载

    从人类居于地球的视角观看,作为大地万物的图像与仰观天象的图像有着许多方面的差异。特别是面对没有一丝云的晴空,除了湛蓝的宇宙虚空,没有任何的形体。那么,无形天象是指这种天象吗?有限的地球与浩渺无际的虚空,作为同一时空中的存在,在我们的感知中它们究竟意谓着什么?天堂意指什么?极乐世界意指什么?显然不是指向虚空中的某一处所,而是指向无限的神秘与奥秘,指向不可思议性的存在,因为存在的无限性不可能被有限的事物所穷尽。如何指向无限存在呢?“向天性”就是朝向无限的某种方式。还有许多的方式,比如“形象”,原本是有形的物与无形的虚空的结合,而在如今似乎降格为“形像”,丢掉了“象”的旨意。

    王刚的“大地之歌”似乎有意还原“形”与“象”的“形象”本意,让有形的大地浮雕图腾与无形的天象视角紧密关联,更重要的突出大地之诗赞颂的意谓。“大地之歌”是艺术化的大地和词语化的物性在中国西部大地上的讴歌。为什么是西部而不是东部?因为东部乃至中原已经失去了作为“元语言”的大地。在那里,大地被人工所覆盖,人工远远的超越了大地的声音。而在西部,新疆广袤无垠的大地透出几十亿年生命的呼吸。一切都如原初以元语言的音调唱诵着古老的歌。

    王刚的“大地之歌”还给出了一个独特的阅读视角。我们无法近距离的在大地上阅读,而必须在天空,如飞鸟和飞机上的眼睛来看这一作品。或许人类的太空飞船之于宇宙,就像若亚方舟之于大地,当我们从古文明图腾的大地走向未来文明的宇宙时,王刚留给大地的这片印记,就不只是为了记忆,而是作为启示,有形的大地与无形的天象共存着人类未来的密码。

         看太阳2017.8.与甘孜德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