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青铜器博物院(baoji Bronze Ware Museum)为中国最大且是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地处“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社火之乡”陕西省宝鸡市。全院由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等部分组成。馆藏有何尊、折觥、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镈、卫鼎等一千多件青铜器。 馆藏精品:何尊、折觥、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镈、卫鼎等 展区构成: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 主题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建筑寓意:平台五鼎 宝鸡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自汉代以来,青铜器在宝鸡不断出土,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因此,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数万件青铜器从这里出土,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闻名于世。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筹建于1990年,1998年9月8日建成对外开放。2010年9月28日新馆落成,并更改名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主楼的设计,在造型上把石鼓与铜镜巧妙结合——以石鼓为基座,以铜镜为顶面,饰以典型的西周凤鸟纹,其用意旨在突出周秦之风、金石之韵。在石鼓山巅,这面巨大的铜镜迎接宝鸡每一天第一缕曙光。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主体建筑分为五层,建筑形象运用了高台门阙、青铜后土的建筑语言,寓意着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尊崇地位,同时也完美地结合了石鼓文化与青铜文化。 展厅介绍 青铜之乡 核心看点:杨家村窖藏复原 展品数量:260件 展厅面积:606平方米 展示内容:通过大量窖藏出土青铜器的展示,展现宝鸡青铜器之盛。 踏入第一个展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按比例定制的宝鸡地形沙盘,沙盘上标明了宝鸡的三区九县及重要遗迹遗址。吊顶上设置有“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及“宝鸡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历史上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不计其数,青铜器有上万件,这些青铜器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前出土的传世品和公安部门收缴的盗掘品,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青铜器博物院展出的主要是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考古事业的发展和考古科技手段的进步,使埋藏在地下数千年的青铜器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保护环境,也使得世人可以一睹这些国宝的风采。窖藏是构成“青铜器之乡”青铜文化的一大特点,特别值得一提。在众多窖藏中,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则是重中之重。2003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眉县杨家村通过抢救清理,共出土鼎、盘、盉、盂、壶、鬲、匜等27件大型青铜礼器,这27件青铜器上都有铭文,其中逨盘的铭文长达372字。这个青铜窖藏所在地杨家村自1955年以来屡出青铜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总体上来看,第一展厅以杨家村窖藏复原为展示核心,从而引出“杨家村出土文物陈展区”、“宝鸡其他重要青铜器文物展区”、“青铜器之乡主题陈列区”以及“周之溯源版块”四大展区。 周礼之邦 核心看点:厉王胡簋、墙盘、何尊 展品数量:688件 展厅面积:947平方米 展示内容:通过对文物信息的阐述,描绘出兴于周朝礼制下的辉煌盛世。 第二展厅以对周礼的追溯和阐释为线索,重点展现厉王胡簋,解读一个民族情结的缘起;通过对墙盘的重点解读,以及相关文物的配套陈列,追颂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文治武功;以国宝重器何尊作为本单元的收官之作,重点呈现“营建洛邑,宅兹中国”的铭文特写,追溯“中国”二字的由来。通过对文物信息的阐述,描绘出一幅兴于周朝礼制下的辉煌盛世。 在这一展厅展出的胡簋属于周厉王,因其是西周唯一的王器,所以它也被称为“王簋”。与此同时,它又是目前出土的历代“簋”中器形最大的,所以又被称为“簋王”。最有意思的是它的铭文,完全颠覆了《史记》中周厉王暴君的形象,待博物院正式开放之后,游客可亲自详读这些铭文。 国宝重器何尊也在这一展厅展出,它于1965年出土自宝鸡境内,是被国家文物局认定的不得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何尊为周成王五年名何者所制,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铭的铜器。何尊内胆底部刻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更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周天子向来注重礼法,制定了严格的《周礼》,而青铜器的使用,在“周礼”中也有严格的规范。随着青铜工艺的进步,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愈发紧密。 在西周时代,簋也是重要的礼器之一,与西周礼器的核心铜鼎配合使用。簋相当于现代的饭碗,在祭祀和宴会场合,簋和鼎的多寡与组合形式显示着古人的不同地位和身份。一般是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相配,标志身份地位的高低。在展馆,周天子宴飨诸侯的盛景也以实景再现的形式出现,参观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定。 帝国之路 核心看点:秦公镈 展品数量:360件 展厅面积:947平方米 展示内容:展现非子养马、始皇加冕等历史节点,游客在此可体验一场民族历史的兴衰之旅。 第三展厅以周王室的衰败和东迁为背景,以秦帝国的崛起之路为线索,展现出曲折流转的历史脉络。以西周的尾声作为展览的开篇,逐次展现非子养马、襄公立国、文公东猎、武公创县、宣公刻石、穆公称霸以及始皇加冕的历史节点。在两个族群发展的此消彼长间,展现了一场宏大的民族历史的兴衰之旅。 虽然周衰秦兴的历史借助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得以全方位展示,但精美而神秘的青铜器同样不可或缺,秦公镈将会是这间展厅的主角。镈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与编钟、罄组合使用,形体特大的镈用以指挥乐队,节奏性强,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常用于贵族在祭祀或宴飨等礼仪场合。 1978年宝鸡市杨家沟乡太公庙村村民在取土时意外发现一个窖藏,经专家发掘清理,共出土8件青铜器,其中秦公钟5件、秦公镈3件。3件镈造型别致、形体宏大、铸造精美,外观装饰有透雕的蟠龙和凤鸟,轻灵有致,纹饰细致活泼,呈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 秦公镈上有铭文135字,从铭文得知秦公镈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礼器,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四代世系,着重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这是一件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三展厅通过重点展示秦公镈,以描述秦王族的兴盛,突出秦世族的逐渐强大,展现了秦“帝国之路”的重要场面。 智慧之光 核心看点:折觥 展品数量:160件 展厅面积:606平方米 展示内容:以复原西周青铜作坊的形式,诠释了青铜器从制模翻范到铸造成器的完整工艺。 第四展厅面积606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60件。以单元叙说为逻辑构成,结合器物图文的静态展陈,漫画语言呈现的电子互动桌面,视觉冲击力强的宽幅多媒体系统,生动有趣的作坊体验,多层面、多角度诠释了青铜器从制模翻范到铸造成器的完整工艺。重点展示国宝折觥,展现青铜器造型及纹饰的独特艺术神韵,突出青铜文化的艺术特色。 折觥于1976年12月15日出土于扶风,它通高28.3厘米,重7.6公斤,是西周昭王时铸造的盛酒器,器物主人名折。它的造型酷似一只又肥又大的绵羊,整个器物造型精美,纹饰设计独特,由十几种动物组合而成,四层花纹显得富丽堂皇,是一件十分精美的青铜艺术珍品。 馆藏精品欣赏 青铜器
朝代:西周早期 出土地点:宝鸡国墓地 历史价值:该器内壁铸有铭文2行5字“夨伯作旅鼎”,铭文中有“夨”字,因而专家断定其可能为古夨国器物。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巩固西周政权,分封诸侯,在宝鸡分封的诸侯国有鱼国、散国、夨国、微国、井国、虢国等,夨国位于今天宝鸡北部的陇县、千阳一带。
朝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岐山县博物馆征集 历史价值:鬲(读立),是古人常用的炊煮器,类似于现在煮稀饭的锅。大多器形为乳袋状三足,既可以扩大容积又可扩大受热面积。“虢”为封国名,西周时曾将虢分为西虢和东虢,西虢是位于今天宝鸡虢镇一带,东虢在河南三门峡一带。
朝代:西周 历史价值:钺(读越),是中国古代武器及礼器的一种,早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已发现玉制的钺,在当时具有神圣的象征作用。后因形制沉重,灵活不足,终退为仪仗用途,常作为持有者权力的表现之用。
朝代:西周早期 出土地点:宝鸡市扶风县庄白刘家村 历史价值:盂,是古代盛水或盛饭器。该器时代为西周早期,出土时残缺严重,仅剩底座部分,若整器还在,体积应十分庞大。
朝代:西周早期 出土地点:宝鸡市陇县东南镇纸沟村 历史价值:簋,为古代盛放黍稷稻梁等食器。该器时代为西周早期,器型华丽,纹饰精美,两耳饰浮雕兽头,腹和底座周围均饰有华丽羽冠的凤鸟纹。相传,周文王元年,凤凰聚集在岐山之巅,引颈长鸣,预示着周族的强盛。“周之将兴,凤鸣岐山”的典故即由此而来。这种鸟身舒展修长,羽冠飘逸的纹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凤鸟纹也就成为西周时期非常流行的纹饰之一,显示了西周高超的铸造工艺。
在周原遗址里还发现了多处手工作坊遗址,如云塘村南的制骨作坊、齐家村东的制陶作坊、齐镇东的制铜作坊等,都是大型的手工业作坊,其中云塘村制骨作坊规模最大,以专制骨器为主。遗址中发现有丰富的石、骨料和半成品遗物,还出土铜斧、铜凿、铜锛等各种工具,斧是砍木工具,凿是手工用具,锛则是削平木头的平头斧。时,农具是与农耕工序配合,例如,垦荒时有斧、锛;耕地时有锸(读插,铁锨);播种时有耒(读磊,翻土工具)、耜(读寺,手犁);除草时有斧、铲等耕除草的农具;收割时用刀、镰割取禾穗。青铜农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反映出了西周当时系统而庞大的生产规模,由此可以看到周原不仅贵族云集,还有很多手工业作坊为贵族服务。
朝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宝鸡市扶风县云塘窖藏 历史价值:1976年出土于宝鸡市扶风县云塘窖藏,勺,舀酒器,由一个小杯连铸一条直柄,自铭为爵,器形独特。
朝代:西周中期 出土地点: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 规 格:通高35.7厘米,口径22.8厘米 历史价值:簋(读鬼),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常以偶数的簋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表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该器共出土8件,均由器身和器座构成,装饰有直棱纹,造型古朴典雅。
朝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 历史价值:斝是古代用于温酒的酒器,通常造型为三足,一鋬,两柱,圆口呈喇叭形。折斝铭文记载了器物主人叫折,为了纪念受王赏赐的荣耀之事,特做此器。
朝代:西周早期 出土地点: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 规 格: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 历史价值:尊,为古代盛酒器,往往与卣(读有)或方彝(读夷)相配合使用,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的中原及关中地区。该器庄严雄奇,华美富丽,整体造型呈筒状三段式,通体均匀分布四条扉棱,大敞口,饰兽面纹,器形庄严,厚重,十分精美。
朝代:西周中期 出土地点: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 规 格:通高65.42厘米 重26公斤 历史价值:在庄白一号窖藏中发现了大量精美青铜酒器,其中就有体积巨大的三年兴壶,该器形体庞大,造型庄重,纹饰古朴,在其腹、腰、颈用两条素带相隔,装饰波曲纹,宽疏有序,线条流畅,是西周中期青铜壶器的典型作品。
朝代:商代晚期 出土地点:宝鸡县硖石 历史价值:簋(读簋),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常以偶数的簋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表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这件兽面纹带铃簋样式凝重精美,方形座上装饰有古代的饕餮纹,传说饕餮是贪吃的凶兽,龙生九子之一。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朝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眉县杨家村窖藏 历史价值:早在1985年,眉县杨家村还曾出土窖藏青铜乐器十三件,分别为逨钟4件、云雷文钟2件窃曲纹钟4件,编镈3件。编钟一般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悬挂起来,斜挂的钟称之为甬钟,直悬的钟称之为纽钟。编钟不仅是西周时期祭祀、朝聘、宴飨的主要乐器,也是区别贵族等级身份高低的标志。 逨盘 规格: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重18.5公斤 朝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眉县杨家村窖藏 历史价值:盘为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用于古人行沃盥之礼。该器造型优美,腹部及圈足处装饰窃曲纹,铺首为兽首衔环,盘外部布满翠绿色铜锈。它是杨家村窖藏出土青铜器中史学价值最高的一件。盘内铸铭文21行372字,详细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从文王到宣王共12代天子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铭文大意为:“逨说,我的赫赫有名的皇高祖单父,威武英明,知人善任,是一个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他辅弼文王、武王,讨伐殷商,接受皇天大命,抚佑四方的诸侯国,建立了周王朝,操劳国家,顺应天意。我的皇高祖公叔,能辅佐成王,为王所使,接受大命。(当时)北方的戎狄不来奉献天子,(成王)安定了四边万国。我的皇高祖新室仲,沉稳英明,安远善近,四方诸侯都来朝见康王。但是鬼方背叛朝廷。我的皇高祖惠仲盠父,善和于政,成于谋略,奉侍昭王、穆王、经营四方,讨伐楚荆。我的皇高祖零伯,耳聪心明,尽职心责,侍奉龚王、懿王。我的皇亚祖懿仲,直言规劝(四方左右庶民),(协助)孝王、夷王治理国家,有成就于周邦。我的已故父亲龚叔,端庄恭敬,严肃谨慎,和询于政,德行显著,辅佐厉王。逨继承我的祖父、父亲的职事,夙夕恭敬自己的职责,故天子多赐逨休。天子万年长寿无疆,保佑周邦,治理四方”。 逨盘铭文巧妙的以单氏家族的8代祖先为主线,穿插对应了西周十二位天子,如文王、武王兴周灭商,成王、康王开拓疆土,昭王讨伐楚荆,穆王征伐四方等,将天子的丰功伟绩与单氏家族的功劳结合在一起,既歌颂了周王的丰功,又昭示了家族的伟绩和荣耀,同时,它还印证了《史记·》中西周诸王世系,证实了《史记》的真实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青铜史书。
朝代:西周晚期 规格:通高59厘米、重25公斤 出土地点:眉县杨家村窖藏 历史价值:壶为古代盛酒器,出土共两件,造型、纹饰及铭文均相同。该壶在器盖、器腹、圈足处,以数条造型各异的龙纹装饰,表现出变化多端的龙的形态。这对铜壶造型优美,纹饰缛丽,铸工精湛,堪称精品。
朝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眉县杨家村窖藏 规格:通高48、通长52厘米、重12公斤 历史价值:盉,为古代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该器造型独特,构思奇妙,从铭文得知,是西周单氏家族第八代逨为祭祀皇高祖单公而做的一件礼器。器身呈扁圆形,两面以龙纹装饰,盖首为凤鸟,凤首高昂,展翅欲飞,形象逼真。盖与器身连接处,是一只老虎,它歪着头向上攀爬,悠闲自得的样子却不失兽中之王的威严。盉的鋬手是吞云吐雾的龙首,好像在空中遨游,呼风唤雨。12厘米长而直的管状流,像是一条舞动身躯的长龙,正张着嘴准备吐出美酒。整个器身由四个龙首支撑而起,灵动稳健。逨盉以威风凛凛的老虎连接着刚强雄健的龙与柔美仁善的凤,烘托出一种龙腾虎跃凤呈祥,吉祥画面。龙与凤、刚与柔、动与静相互烘托,彼此呼应,和谐统一。
朝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眉县杨家村窖藏 历史价值:43年逨鼎共十件,该组器形、纹饰与四十二逨鼎相同。因第九、第十号两件器形较小,不能通篇记铸,而将全文分为两部分,分铸于两件器物内壁,其余8件内壁均通篇铸录全文,铭文31行,计316字,记载了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六月中旬丁亥这一天,逨因治理林泽,供应王室山泽物产有功,周王室册封其为官司历人(类似于监察部长一职),训导其如何施政,及受到奖赏的情况。文中年、月、干支、月相俱全,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新的资料。
朝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点:眉县杨家村窖藏 历史价值:42年逨鼎共两件,纹饰、铭文均相同,唯大小有别。鼎自夏代开始出现后,一直沿用至汉魏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烹煮肉食的炊具。相传大禹平定水患后,铸九鼎象征九州,九鼎遂成为传国重器,是王权的象征。 器内铸铭文共25行281字,记述了在周宣王42年(公元前786年),司工散导引逨入中门,立中庭,北向而接受册命。王说:“逨,我的显赫高贵的文王、武王,从皇天那里接受大命,抚佑四方的诸侯方国。从前,你的先人辅佐先王,尽心操劳大命。因此,我没有疏远、忘记圣贤的子孙们。你要效仿你的先辈,助我攻打戎狄,你没有懈怠征战之事,在弓谷彻底打败了戎狄,抓获了俘虏,缴获了器械和车马,你勤勉于征战之事,战斗很顺利,我亲自赏赐给你一壶黑黍酿造的酒和土地。”逨拜首,接受了天子的册命,感激天子的赏赐,作了此鼎,用来追念有文德的先人。铭文详细记述了周王命逨辅佐长父,征伐戎狄有功,受到周王室册封、奖励之事,将逨受到册封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奖励内容记载的十分清楚。 其他青铜器欣赏 陶瓷器
金玉器
佛造像
此博物馆为中国唯一一家以青铜器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收藏了丰富的青铜器藏品,是爱好者学习研究非常好的场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对了解青铜历史、文化、青铜器器形、宝鸡地区青铜器特征等更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