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抗菌药物最常见的5个错误认识

 夏季三伏天 2020-11-16

在生活中,你对以下场景一定不陌生,一有个头痛脑热,马上就会有人在身边提醒:“吃点抗生素吧!”或者喉咙痛了,又会有人说:“吃点消炎药,很快就好了。”这样用药真的可以吗?

抗生素和消炎药是一回事吗? 看看对抗菌药物最常见的5个错误认识:

错误一:抗菌药物、抗生素及消炎药是一样的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认为抗菌药物=抗生素=消炎药,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另一类是合成抗菌药,是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咪唑类等。

也就是说,抗生素只是抗菌药物中的一类。

消炎药是指能够消除机体炎症反应的药物,也称抗炎药,有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两大类。激素类主要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错误二:发热就要使用抗菌药物

细菌确实会引起发热,但是引起发热的病原体还有病毒等。

若是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例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什么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分为治疗性使用和预防性使用。

其中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有: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疾病可以使用抗菌药物;

已查明感染病原的疾病可以使用抗菌药物,感染病原包括细菌、支原体等;

抗菌治疗方案是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的。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又分为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和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错误三:输液好的快

抗菌药物种类繁多,剂型也多种多样,为了防止滥用抗菌药物而导致“超级细菌”的产生,以至于最后无药可用。临床一般会按照能口服给药就绝不肌注或静脉给药的原则选择剂型及给药途径。

在抗菌药物的种类上按照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只要针对性高,就能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错误四:为了不生病预防性使用各种抗菌药物

企图长期预防或防止各种细菌入侵的措施往往是无效的。

同时,长期使用抗菌药会使耐药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产生“超级细菌”,我们将无药可用。

错误五:随意停药,或症状已消失还在长期继续用药

随意停药会导致耐药菌卷土重来,诱发更严重的感染。

而症状若已消失还长期继续用药,一方面可能会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也会诱导耐药性细菌的产生。所以抗菌药物使用的疗程还是得遵医嘱。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3-539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11-5362/D

期刊级别: 国家级   

刊期:月刊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作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刊,创刊于1998年,目前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的隶属于中国健康传媒集团的科学性、专业性核心期刊;更是研究和宣传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政策、建立科学监管理念、提高监管水平、服务我国食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

点击封面订阅杂志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喜欢就请点个'在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