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散文】月饼皮的故事

 灵璧家园 2020-11-16

月饼皮的故事

文/晏金福

中秋节到了,餐桌上自然少不了月饼这道传统美食,可是,面对名目繁多的各色月饼,我实在不知道摆哪些好。于是我把孙子、孙女们喊来,让他们选择。孙子、孙女都到了。可是我希望见到的那种欢呼雀跃、争着下手的场景并没有出现。相反,他们的反应都很冷淡。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都说“随便”,我只好打开各色各样的盒子,什么豆沙的、蛋黄的、果仁的、椰蓉的、莲蓉的、凤梨的……胡乱地拿一些,最后总是忘不了我和老伴的最爱:本地产的土月饼。我把往外浸着香油的椒盐月饼拿出两块,小心切成四瓣儿。撒下的月饼皮我顺手捏在嘴里。“爷爷真会过,月饼皮也吃。”孙子说。“你们不要看爷爷是教师,一月拿那么多钱,想当年,爷爷想吃这月饼皮还吃不到呢。”我说。“怎么会呢?”孙子、孙女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时,一旁的老伴耐不住了:“说给他们听听!”

于是,我给孩子们讲起了月饼皮的故事。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的物资十分匮乏,中秋节一口人只能供应一块月饼。那时,我的堂侄在大队代销店负责卖副食品。全大队三千多口人的月饼都由他到供销社拉回来,再卖给社员。那时月饼全是散装的,用笆斗装。月饼的皮本来就很脆,容易掉,他再有意无意地碰一碰,月饼皮自然脱落得非常多。这些月饼皮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的战利品,堂而皇之地拿回家去,供他的老婆孩子享用。我家和他家住邻院,孩子们看他家人整天吃月饼皮很眼馋。偏偏侄媳妇又是一个肯显摆的人,到处讲,月饼皮全家都吃够了。还说什么,吃鸡蛋吃够了,一股鸡屎味。既让人馋,又惹人烦。尽管我是教师,老婆是大队副书记,处境居然不如一个代销员,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切完月饼,我随手将垫月饼的纸胡噜到垃圾桶里。“咦,最下面的那一层最好吃,爷爷,你怎么扔了?”孙子问。“傻孩子,那可不是你们奶糖外面的包装。奶糖外面的是用米浆做的,当然能吃。可这是纸呀,怎么吃?”我说。“月饼下面为什么要放纸呀?”孙子问。“这也是有故事的。”我回答。“爷爷,你讲呀。”


于是我又讲了个月饼最外面的那层皮——纸的故事。


据说,月饼下面垫块纸源于元朝。那时,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实行的是高压政策。比如:十五户共用一把菜刀,不准互相串联等等。汉人为了推翻鞑靼族的统治,便利用中秋节前互送月饼的传统习俗,送月饼时悄悄地在下面放块纸,在纸上约定:中秋节晚上起义。俗语说,八月十五杀鞑靼——不约而同,其实是错误的。不是没有约,而是约得秘密罢了。为了纪念祖先们的智慧和勇敢,从此以后,就留下了月饼下面垫纸的习俗,只是不用再写字了。


“爷爷,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呀?”看着孙子、孙女们羡慕的眼神,我得意地笑了。接着,勉励他们:“孩子们,只要认真学习,你们将来懂得一定比我还要多得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