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故事】白居易与灵璧女孩湘灵的爱情往事

 灵璧家园 2020-11-16

千古诗王白居易泪抛湘灵

文/王元顺




    白居易(772年一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因安史之乱,白居易父亲白季庚(曾任徐州令,徐泗观察判官),举家迁居宿州古符离东菜园村(唐时称毓村)东畔东林学堂。白居易于此地寓居数年。他昼夜勤读诗文,结交文士,畅游山水,徜徉于灵璧岭岚之间。

    符离东菜园村有一民女,名为湘灵,湘灵又名婵娟子。由于父亲是湖南人,母亲是安徽灵璧人,故名曰湘灵。此女性格温婉,貌美歌甜,比白居易小四岁。

    湘灵母亲曾于家乡灵璧带去一方灵璧石,放至家中欣赏。常常睹石以慰思乡之情。白居易一日闲逛,偶见湘灵家中藏石,不由得爱慕之心顿生,口中喃喃赞誉之词。由于白居易的诗早以流传民间,为平民所喜爱。湘灵早识白居易,又暗慕其才思,加之她又冰雪聪明,岂有不解他的心思。便将家藏灵璧石赠予,白居易爱石成痴如获至宝,喜极而归。每于好友相聚,必置此石于案头,焚手操琴,饮酒赋诗。

     这一年,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正值情窦初开的年龄。白居易开始了他人生的初恋。他为湘灵写了一首《邻女》 追叙湘灵的美好,赞叹其貌美与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为了家庭与自己的前途,不得不离别符离至江南叔父处。一路上写了三首思念湘灵的诗,即《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诗中流露与湘灵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之情。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回符离十个月,向母亲要求婚娶湘灵。却被观念陈旧的母亲拒绝,他怀着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804)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家迁长安,他再次苦求母亲成全姻缘,但门户大于天的母亲再次相拒,不允两人会面。在近八年里,母亲禁止他休再提起湘灵!

     由于二人家境门第之别,注定了他们无果的爱恋。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处西楼上,夜凭栏杆独自愁。词句中充满多少无奈的相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斋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唏嘘之叹留传千年。

     湘灵也自知自己是一乡野俗女,怎敢高攀官宦人家。自知无果,强忍痛苦,反而善良地频频给予白居易无尽安慰!把亲手所做的绣花鞋送于白居易,这是一枚村姑最真挚的心意!她的心情如巨浪惊空澎湃不息,此刻无语凝噎。一别头,泪坠尘埃。可怜这对有情人即各红尘陌路,天各一方。欲忘忘不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方空白头。这是后来白居易的感怀之作,谁怜情殇?而那一双绣花鞋,他将会永远珍藏心底,也成为他终生之痛。

     此间,他又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句:《冬至夜怀湘灵》、《感怀寄远》和《寄远》。

    白居易37岁时,在母亲以死相逼之下,娶了同僚杨汝士之妹。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曾经的恋人,可见情真意切。如《夜雨》、《感镜》、《花非花》、《生离别》、《潜别离》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湘灵父女,两人抱头痛哭,泪水冲涮着尘世的无奈,草木也皆为动容。并写下了《逢旧》诗。其一: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其二: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此时白居易已44岁,湘灵也40岁了,可她仍未婚,是否心底给他永留一份曾经的纯真!此诗白居易再此用了恨字,以后的《长恨歌》也是在此诗基础上而作的。

     二十年光阴弹指而过,指缝中漏了春秋,白云依旧见证人世几多的悲喜哀愁。时任杭州刺史任满的白居易,在回朝复命途中,专门路经符离,去探望那梦中的乐土与故人,但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欲觅君行处,唯聆鸟吟秋。别首挥涕泪,白云空悠悠。

     白居易手抚老树虬干,不禁怆然老泪纵横,留下了: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堪称思情悲唱。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爱情悲剧至此划上句号!

王元顺  安徽灵璧人,多作有诗词、散文、散文诗随笔等。业余涉猎书法、国画、篆刻等。作品散见于国内各个网络平台及报刊。现为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会员,宿州市作协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