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家底”到底有多少,你造吗?

 灵璧家园 2020-11-16

灵璧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家底”到底有多少
文/潘明英

  灵璧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家底”到底有多少,你造吗?你见过尹集镇的“贼不偷”萝卜和虞姬乡的“弯腰青”萝卜、野生大豆、(霸王鞭)优质芝麻、下楼的红玉米、黄湾的百年棠棣、下楼白莲藕和百年酥梨、四百多年的木瓜、百年老桑和百年柿子树、野韭菜、野山枣以及野生红茹娘果吗?近日,随着第三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在我县的持续推进,一些长期不为人知的珍贵农作物种质资源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灵璧地处淮北平原地区上三省交界处,是个农业大县,不同生态差异造就境内生物种类繁多,拥有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但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变化,城镇化快速扩张对农田和一些野生环境的破坏,农作物种质资源流失日益加剧。加强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采集、保护“种业芯片”已迫在眉睫。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部署,2019年起灵璧县正式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行动。此次行动由县农业农村局和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同承担,主要任务是对本县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普查和征集;普查与收集行动5月份启动以来,县农科所普查组深入虞姬乡毛胡李村、黄湾镇三桥村位巷庄、下楼镇程庙村、冯庙镇四张村、高楼镇卓圩村等十三个镇、六个乡全面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对县域的资源进行系统调查、收集,并对所有征集收集资源进行田间性状鉴定、评价,编目移交。

  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是一项全民参与的项目。种质资源普查组积极与各乡镇农工站协调合作,通过培训,科技赶集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积极动员宣传广大农民此项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为了本次普查征集工作的顺利完成,全体普查组成员在保证自己本职业务工作不耽误的前提下,普查组本着走出去,蹲下来、钻进去的原则,以实地考察为重点,采取5+2的工作模式,放弃星期天的休息时间,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不为名利,不计报酬,不畏辛苦,走村入户,认真细致,深入田间地头,家前院后的进行,摸排和调查,耐心寻访,无特殊情况,全体普查组成员均能全程参予普查征集工作,为普查征集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本次行动的前期为了更加快速高效地摸清我县本地特有农家老品种、重要野生近缘植物及国家濒危农作物,让每乡镇农工站农技人员负责前期种质资源分布情况的初步调查,掌握基本情况。经过每位农技人员的悉心搜集调查、登记宣传,在后期收集过程中,我们可以迅速找到每个珍稀资源的位置,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农技人员也为我们工作人员与农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避免了一些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正是这些农技人员帮助我们找到了(霸王鞭)优质芝麻、下楼的红玉米、黄湾的百年棠棣、下楼白莲藕和百年酥梨、四百多年的木瓜、百年老桑和百年柿子树、野韭菜、野山枣以及野生红茹娘果等珍稀种质资源。每当收集到珍稀品种,大家都兴奋不已,每当遇到濒临灭种的作物,大家都百般呵护,为之惋惜。例如,我们就在尹集镇菠林村收集到了尹集镇以前一直种植的珍稀品种“贼不偷”小五缨萝卜和虞姬乡夏家庄的“弯腰青”萝卜,以及在高楼镇卓圩村小朱庄收集到的四百多年的木瓜树,这充分体现了对于这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和必要的严谨性。农技专家们用笔头记录品种性状特征,用GPS仪精确定位海拔经纬度,用相机拍摄作物生长环境,确保将全县古老、珍稀、特有、名优的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数据高质量录入普查与征集填报系统并及时上报,经统一编号后送省农科院进行保存鉴定和研究利用。

  灵璧种质资源普查小组成员、县农科所所长胡开明介绍,普查小组在每乡镇农工站农技人员的配合下,对县域的野生大豆、野韭菜、野山枣以及野生红茹娘果等野生珍贵种质资源和地方品种进行了采集、整理。目前灵璧已发现野生大豆品种6个,这些大豆虽然产量低,但抗虫抗病、生命力强大。截至10月初,灵璧普查登记种质资源102份,种质资源征集种子42份,待征集60份,已提前完成收集任务。  

 

  通过这段时间的普查工作, 不仅锻炼了普查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为丰富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提升竞争力,挽救重要种质资源做出了积极努力,是功在当代,利于千秋。同时以此次种质资源普查征集工作为契机,对我县当地优质品种资源进行保护,提纯复壮,通过和相关部门合作,扩大繁殖面积,向特种种植大户及农民提供优质高产农作物种子,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我县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2019年10月22日

                                            灵璧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