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打造陇蜀之城 娄炳成

 娄炳成 2020-11-17

       基于对陇南地域文化、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与现实状况等基本市情的准确认识和把握,陇南市委市政府提出和制定了要“把陇南建成'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特色城市、生态屏障、美丽家园,打造活力之城、生态之城、陇蜀之城”的构想和规划。其中的“陇蜀之城”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构架模式与中期战略目标。

  打造陇蜀之城,看似是一个经济问题,但说到底还是一个文化问题。从古至今,经济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体现了文化的精髓与实质,抛开了文化,经济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但文化活动并不等同于经济活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而文化唱戏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的繁荣发达反过来又可以保障文化的繁荣提升。我国北宋时期,是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步发展最良好的时期,给我们发展经济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由一方地域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主体居民、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重大事变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等。

  陇南市与陕西、四川毗邻接壤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陇南文化中具有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两种文化的显著特征。当然,陇南文化中还有其他文化的特性。在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意识形态的主导下,陇南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受到历史上主流文化的强势主导和各种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千百年来的民族大融合,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大融合,使得陇南文化还融入了藏、氐、羌、回、蒙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这就使得陇南文化呈现出了复杂多样、异彩纷呈、耀眼夺目的形态。

  陇南是伏羲文化、氐羌文化、秦文化、关陇文化、三国文化等诸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秦陇文化的底蕴极其深厚,分量很重。那么,为什么我们在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时,不是去建设“秦陇之城”,而是要打造“陇蜀之城”呢?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因为,我市属于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江河溪水的流向归属是“南下”而不是“北上”;二是因为,我市处在秦巴山地的最西端,历史上一直与川蜀通商贸易,与川蜀形成了以茶马古道、陇蜀古道等为纽带的长期而又稳定的经济互惠依存关系;三是因为,在明清大移民、土著氐羌主体居民融入汉藏民族之后,陇南的主体居民大都来自于“四川大槐树下”,与川蜀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四是因为,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将巴蜀之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李冰父子苦心经营蜀国的过程中,将秦国的发祥地陇南与川蜀有机地连为一处,形成了历史上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政治经济地域整体。

  《后汉书·岑彭传》云:“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这是“得陇望蜀”成语的出处,原意是指已经取得了陇右,还想着攻取西蜀。现在虽然用来比喻贪得无厌,但也含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正面词义。作为陇南,用“得陇望蜀”来形容比喻,更是恰切不过了。我们既得到了陇右之利,又渴望拥有天府之国那样的繁荣兴旺,这难道不好吗?何况,我们不是“得陇望蜀”,而是“在陇望蜀”,立足陇南,与蜀思齐,充分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历史优势,从而打造出既有陇南特色又有川蜀风情的繁荣兴旺的新陇南——陇蜀之城。

  笔者认为,打造“陇蜀之城”,一定要注重一“软”一“硬”。一“软”是文化软实力,一“硬”是基础硬设施。我们要打造的“陇蜀之城”,不是对陇右川蜀任何一座历史古城或者现代都市的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提高传统文化的含金量,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四方来宾“体验和感受”陇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诱人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民俗风情,难忘的物产饮食,不同的人文景观,秀美的自然风光。

  衡量一座城市优劣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但人气是否旺盛,是最主要的标志之一,而人气的是否旺盛,重在旅游业的是否发达。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许多地级市,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却建设成了一座“死城”,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没有附着于特色文化的经济为支撑,只是一些现代化的空壳楼层林立、单调乏味的柴米油盐而已,不仅不能吸引外来居民、游客,就连当地“土著”居民也外流了。因而,笔者对于打造陇蜀之城的着眼点,首先还是旅游业的发展。

  讲好陇南历史,整合旅游形象。把文化基因注入旅游资源,从文化内容和精神情感上深度挖掘,讲好陇南故事。一方面,打造历史文化艺术相融合的基础设施,如餐饮、住宿、交通、游玩、娱乐、购物、居所(即便是候鸟似的短时居住)等,都要体现陇南文化,形成对游客的强势吸引。另一方面,必须要将区域内的各种景观、景点资源进行整合,塑造出鲜明的整体形象,通过多种渠道对整体形象进行深入持久地宣传。塑造形象时,要根据本地区的地域特色进行,例如,对茶马古道、陇蜀古道及其沿途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整体形象塑造,定位为古今贯通、陇蜀结合、独一无二、流连忘返的梦里陇南。

  提高旅游品质,让“文化+”和“旅游+”双向互动、深度融合。引导陇南旅游消费从单一性低层次向多样化高端化发展,可以加入“矿山美化元素+全区旅游”“酒业酿造元素+全区旅游”“精准扶贫元素+全区旅游”“美丽乡村元素+全区旅游”“特色农业元素+全区旅游”“红色经典元素+全区旅游”“羌藏白马元素+全区旅游”“特色饮食文化+全区旅游”“珍稀动植物元素+全区旅游”“农耕文明遗存+全区旅游”“影视创作元素+全区旅游”等各种元素。这样一来,“文化+”和“旅游+”就会深度融合、互相促进,真正实现通过陇南文化把游客吸引进来、再通过旅游把陇南文化传播出去的良性循环,让陇南的旅游发展格局提档升级,让陇南文化旅游品牌源远流长。从而,在打造陇蜀之城的过程中,促进陇南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加大投资力度,推动文化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引导市内民间资本从矿、电、酒等行业进入文化产业,吸引省内省外资金投入,营造有利于陇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开发观光农业、工业遗存、民俗风情、特色餐饮、地质科考、地质知识普及等新型旅游项目,扩大产业链,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全方位、全天候实现旅游业业态从观光旅游向深度旅游的转型升级,推动陇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注重对民族、民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陇南西和的乞巧、文县的白马池哥昼、宕昌羌寨的鬼面舞、武都高山戏等,都是全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陇南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保护传承与发展,并充分开发利用,对于我们打造陇蜀之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要尽可能地拿出资金,号召甚至安排民营企业入股,成立艺术团体,培养后继人才,支持艺术创作,打造经典剧目节目,保证常年演出活动,使其成为陇蜀之城的彩门和窗口,吸引全国乃至世界游客认识陇南,记住陇南,宣扬陇南。

  大力发展陇南文创产品,提高从业人员素养。发展多样化文化旅游商品,培养高素质的导游人员,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加强对地方特色产品的文化包装,拓展和延伸文化产品的纪念意义、审美功能、收藏价值,递次推出具有特色性、观赏性、便携性、宣传性、多价性的产品,逐步形成品种齐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体系。

  大力开展文化交流。加强与周边省市,特别是四川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接,深化文化旅游领域合作。加强国际友好省州合作交流,扩大朋友圈,提升人文交流的规模层次。积极申办文化旅游项目,锻造国家级、国际化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内外展销会,邀请境内外的媒体、旅游客商来陇南参观考察。大力开展针对性宣传,强化新媒体推介,讲好陇南故事。

  做大做强陇南特色物产宣传推介节会。通过各种节会、电商、物流等形式,将陇南的特色物产铅锌、黄金、硅铁、水泥、大理石、花岗岩、花椒、核桃、橄榄油、黑木耳、茶叶、纹党、红芪、当归、大黄、银杏、苹果、粉条、山野菜、小杂粮、小药材、小商品,以及金徽、成州、九台、苦荞等系列品牌酒极力宣传,加大推介力度,提高经济效益。继续大力发展特色产品数量,提升特色产品质量,使之形成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可持续发展效益,作为陇蜀之城的物质支撑和经济支柱。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现代田园综合体。陇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在后工业和信息时代,人间烟火不灭,则农耕犹存。只是新时代的农耕,已不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不再以散落的农户家庭为单位,不再是围墙庭院、果蔬小园、田野稼禾、鸡鸭逐食、牛羊满山、鱼虾戏池、袖手晒冬、古槐夜话、山歌唱答、媒娘联姻、稳婆接生、全身入土、入祠受祀的那种田园风光了,而是机械化、流水线、合作化的大作业,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大流通,是集农业、农村、农民之大成,既有农耕文化的主体特征,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田园综合体,板块化、模式化、有传统、有新意、有共性、有个性、重农时、反季节,日日新鲜、月月变幻、四季丰收的新时代的新型田园。其内涵内容更加厚重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现代新式农耕,是种植、收获、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大农业,是广阔田野里玲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大观园”、农展区和休闲旅游观光居住避暑胜地。

  在建设陇蜀之城新陇南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现代田园综合体,既是陇南各级政府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也是陇南农业发展、农村兴旺、农民过好小康生活的根本出路。没有新型的农业、农村、农民,就不可能有新陇南——陇蜀之城的出现。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千百年遗留下来的重大问题,是现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经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并且已经取得了前未有的成效。相信在陇蜀之城建设有序推进的过程中,陇南在解决这个重大问题上,一定会有所作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