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 燕丨我在大明湖

 读在现场 2020-11-17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正是一年中最恬淡自然的时节,追随着时光的脚步,我来到了大明湖。

在享有“四面荷花三面柳,满城山色半城湖”美誉的济南,大明湖被称之为“泉城明珠”,可见其在历史和地理中都享有较高的声誉。漫步湖边,只见亭台楼阁各抱地势,或掩映于疏竹密林之中,或翼然于一带清溪之上;极目远望,只见碧波清流,垂柳依依,蒹葭苍苍,游船画舫点缀其间,宛如一幅巨大的天然画卷。唯一的遗憾是满湖的荷花已经谢去芳华,只留下片片阔大的叶子和已经老去的莲蓬在风中摇曳,尽管稍显凋敝,却自有一种别样的风韵。让人忍不住感叹,不知满湖“一一风荷举”的时候会美成什么样子?

大明湖是由城内众泉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面积甚大,几乎占了旧城的四分之一。湖内名胜古迹颇多,文化气息浓厚,徜徉其间,只觉洗心濯肺,清幽甘醇,令人流连忘返。

秋柳人家是坐落在湖畔的一处三进小院落,解放前是一王姓人家的住所,前面行医,后面居家,又称王家大院。一进院落是一座倒厦,从屏风上的汤头诀以及屋内摆设的老式柜台和药柜可以知道此处曾是王姓医生诊病之所;二进院落东厢房是制药作坊,西厢房是家塾。家塾的布置古色古香,站在门外,仿佛可以听到当年的朗朗书声。也许,不管岁月如何变迁,父母对孩子的期许却永远不会改变。就如此刻,我带着儿子远道而来,为的是让他多感受一下这外面的世界,多倾听一些历史留下的声音。尽管他每次都不太配合,可我依然“执迷不悟”。

我一遍遍地用眼光抚摸着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散发着历史香尘的陈设,久久不愿离去。我在心里惋惜,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无法和它们做一次细致深入的交流。如果我有一位林徽因那样的挚友,她一定会告诉我这些繁华背后的故事和内涵。这里的门、窗、桌、椅、床不但用料考究,且都雕刻着精致繁复的花纹,寓意美好昌明。院外的围墙全部用石块和青砖筑成,上端用特制的灰瓦垒成千叶形和称心形,寓意幸福绵长,称心如意。

离秋柳人家不远,就是秋柳诗社。说起秋柳诗社,就不能不提到清初名士王渔阳。王渔阳在其《菜根堂诗集序》中云:“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柳千余株,披拂水际,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予怅然有感,赋诗四首。”说的是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24岁的王渔阳与济南一众名士集会于大明湖南岸天心水面亭,即景挥毫赋《秋柳》诗四章,诗中句句写柳,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而且风格独特,境界高远,令人称绝,一时震惊当时文坛。后来历下文人在此成立"秋柳诗社",并建馆舍多间,观柳赏荷,即兴赋诗,雅称“秋柳园”。园内柳阴低垂,花木扶疏,四面皆有回廊。墙上刻着王渔阳以及多位前贤的诗句,我最喜欢的是王渔阳的第一首《秋柳诗》:

秋来何处最销魂,

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

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

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

玉关哀怨总难论。

正堂厅上有一副对联:“风月一庭为良友,诗书半榻是严师”,非常贴合周围的环境和诗社的意境。右侧有一个小小的水池,池水深碧,绿树清幽,就连岸边的石块也雅洁可亲。在池边的镜亭小坐,只觉清风扑面,胸中块垒一扫而光,仿佛有一种灵魂的暗香正从那些水波和绿叶间慢慢透过来。无意间抬头,发现镜亭两侧的柱子上也有一副对联:“萤火出深碧,池荷闻暗香,”不觉会心一笑。

出遐园西行,不远处又见一组端庄肃穆的建筑,这便是稼轩祠了。大门之外,两尊石狮雄踞左右,大门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为陈毅元帅题写。陈毅元帅文武皆擅,横枪跃马之余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对稼轩词有着很高的评价:“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而今,陈毅将军亲手书写的这首诗就陈列在稼轩祠内,供无数后来人敬仰。

与秋柳诗社一样,稼轩祠抄手游廊的墙上也刻有历代与稼轩有关的诗词。过厅内陈列的是当代名人叶圣陶、臧克家、吴伯箫、唐圭璋等人咏赞辛弃疾的诗词、字画。正厅门楣上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楹柱有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楹联与匾额皆为郭沫若撰书。厅内正中为辛弃疾塑像,四壁悬挂名人字画,玻璃橱柜中,陈列有关辛弃疾的各种版本的书籍。

纵观整座建筑,祠内曲桥漾波,方亭临水,垂柳弄影,芙蕖送香,大有辛弃疾田园词中江西带湖的风韵。漫步其中,只觉一股浓浓的书香穿墙破壁而来,又有一种看不见的风骨凝立其上,不觉思接千载,想起稼轩慷慨苍凉的一生。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宋金争战时期,辛弃疾矢志恢复中原,21岁时,在家乡率众起义,带领2000余人加入济南地区耿京的农民抗金忠义军,任掌书记。耿京义军失败后,辛弃疾奔赴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无有实权的地方闲职,在此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分析抗金形势,呼吁南宋王朝“光复旧物”。他在任司农主簿期间,又写了《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上奏宋孝宗,分析淮南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依靠民兵巩固防务的建议。不久,又写了著名的《九议》上奏朝廷,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具体措施。但是,南宋王朝昏庸腐败,满足于偏安江南,致使辛弃疾的壮志雄才无从施展。在万般无奈中,他写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发出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苍凉悲愤之叹。他的词雄浑悲壮,气势磅礴,与苏轼一起,成为宋词豪放一派的代表。

大明湖内,有一处景点名曰曾堤萦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时修建的,西湖的苏堤虽然与曾堤齐名,但苏堤却是苏轼受到曾堤的启发而修建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堤可以称之为苏堤的老师。

还有一处曰历下亭,开元年间,与杜甫在长安结为忘年交的李邕曾在历下亭设宴款待杜甫及济南名士,杜甫即席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首: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署,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杜甫此诗一传,历下亭立刻名声大噪,成为海右名胜。但因为时间关系,我未曾亲至曾堤与历下亭一览风韵。其实,何止是这两处,曲水亭街是当年文人墨客曲水流觞之处,它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这里“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是最具泉城风韵的所在。还有超然楼、铁公祠、北极庙等等,有的是擦肩而过,有的却是失之交臂。但我知道,大明湖不会离去,吸纳着文化与历史的双重精华,她会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愈加熠熠生辉。

人生有憾事,期待再相逢。

大明湖,愿来日再见!

作 者 简 介

子浛,原名孙燕,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城阳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城阳诗词》执行主编,城阳作协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作品发表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齐鲁文学》、《燕山》、《青岛文学》、《中华诗词》等。散文《难忘旧日时光》曾获2010年全国“我的暑假”征文二等奖。作品入选《优秀作家作品选》、《新世纪华文作家文集》、《优秀作品选》、《盛京文学》、《当代优秀诗人作品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