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良启丨曲阜印象

 读在现场 2020-11-17

郑 重 提 示

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圣贤庙堂何处寻?曲阜城内柏森森。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曲阜古城向往已久。2018年1月下旬,我终于得以实现夙愿。我是先到兖州,再转乘去曲阜的中巴。乘客中有几位老曲阜很是热情地向我介绍“三孔”和风土人情,话里不时冒出几句“子曰”。虽然尚未到曲阜,但我已经领略到一代儒学宗师思想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根基甚深,影响深远。从兖州至曲阜并不远,大道宽直平坦,放眼朝两边望去,皆是坦荡如砥的平原,路两边栽植的基本都是杨树,因为时值深冬,叶子落光,光秃秃的树干肃然立在两旁,宛如仪仗队一般。

很快车抵住处,很巧,我的下榻之处就在古城东南角,跨过一条马路和城壕,便是一座角门。我详细地查阅过古城相关资料,曲阜城从周武王分封时开始筑建的,已历经两千多年沧桑,此后,汉,宋、明三朝都曾进行过整修或重建,现在的曲阜古城墙便是在明故城的基础上,于2004年在原址复建的,只是多了几座城门,面积却只有鲁故城的七分之一。城周长4.8公里,高7米,厚3.5米外有护城河环绕,五扇正门上建有歇山重檐城楼,下有瓮城。曲阜明故城属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按文物保护规定,曲阜城内和城外若干距离范围内不准修建高层现代建筑,要保持原有的风貌。所以看上去古城和周围的景色很协调。

沿城墙下有七八米宽的护城河,有半河水的样子,呈黑青色,水平如镜。沿河是一排上了年纪的垂柳,寒冬季节里只剩下嶙峋的枝丫,静静地伴随着千年古城。城墙周围行人稀少,极为安静,个别老者靠在护城河的桥栏上默默地望着路上的行人和车流。我进城往西一直走到孔庙大门附近,感觉还是静,偶尔路过的行人也都表情平静,不急不躁徐行,说话也是低声细语。看来儒家“仁者静”的观念已深入圣人故里居民的骨髓。城墙是中空的,所以沿里墙开了不少博物馆,有中外酒器博物馆、毛泽东像章博物馆、汉画像石博物馆等。我依次浏览过来,很是长了见识。

第二天我先参观的是孔庙,孔庙占地三百多亩,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我在孔庙中看到的孔子地位之高足以使人瞠目结舌。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天下之最。曲阜的正南门,直通孔庙的大门,故谓“仰圣门”,(现在改北门为仰圣门了)门楣是当年乾隆皇帝题写的“万仞宫墙”四个字。古时一仞有现在的八尺,也就是八万尺高了。还没进门,天子已把夫子捧入云霄。穿过孔庙门前第一座“金声玉振”石坊,过泮桥东西各有一座石碑,是八百年前金代所立,上刻“官员等人到此下马”,这块下马碑,不光对文武官员庶民百姓有效,皇帝祭祀孔子,到此也要下辇。

进孔庙的第一道大门——石柱铁梁黄瓦红墙的棂星门。入第一进,左右侧有两座明朝所建的对称的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空间包含天上人间,时间纵贯古往今来,都在夫子的盛德和主张覆盖下,称颂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孔庙是皇宫的翻版,帝王的格局。建筑上一律是黄色琉璃瓦,红色的高大垣墙,殿阁楼堂,金碧辉煌。九进庭院,门坊复门坊,有五十四座之多。

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进入第七进院落,穿过孔子当年教学育人的杏坛,便看见双层汉白玉栏杆的台基上,立着金黄琉璃瓦,重檐覆盖的大殿,这就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大成殿。“大成”二字来源于《孟子》中的“孔子之谓集大成”,意思是赞颂孔子的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大成殿的规格甚至超过了故宫太和殿。阔九间,深五间,主殿高24.8米。殿的四周廊下共立着28根整石刻成的龙柱。两侧和后面回廊和的18根石柱是八棱八面柱,上有浅雕云龙戏珠,每一面为九龙戏珠,一根柱子是就有72条龙,18根共1996条龙。前檐下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6米,直径0.8米,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下饰莲花宝座。整个柱雕刀法刚劲,玲珑剔透,波涌云绕,云龙腾起如飞,气势非凡而又极为华美,堪称古艺术中的瑰宝。

大殿内有九座大型神龛,十七座塑像。中间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座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孔子两侧神龛内为四配,东位面西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西位面东的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其余还有一众贤徒等人。

孔庙庭院中到处都是绿荫荫的苍松翠柏,见证着两千多年孔庙的兴衰。枝头有拍翅而翔,啾啾鸣叫各种鸟类,别有一种幽趣和生机。在奎文阁后面的第六进院落中,现存十三座檐牙高啄,勾心斗角的御碑亭,是历代尊孔的实录。57块石碑刻着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各代帝王加封,祭祀孔子和整修孔庙的情形。其实皇帝祭孔远从汉高祖刘邦就开始了,此后还有东汉光武帝、唐玄宗……康熙、乾隆、袁世凯等都亲来祭孔。而且祭拜时行的都是三跪九叩的大礼。朝代有兴亡更替,天子姓刘姓杨也罢,姓赵姓朱也罢,但对孔子的顶礼膜拜却是不变的。

仰望孔庙,斜阳下的琉璃瓦依然闪闪发光,这里的每一处亭台殿阁,一草一木无不充塞着无上尊荣,我突然有些疑惑之感,很难把眼前的皇家气派建筑和生前不受重用,周游列国,有时被人驱赶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联系起来。为什么孔子逝去多年后却一点点被后世帝王捧到天上?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帝王们为了巩固自家皇权,让孔子的理论思想为自己所用。他们深知皇权的巩固,需要一个思想上的绝对上帝,尤其是对读书人而言。而这一招极是成功,看看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华夏读书之人几乎被一网打尽,离经叛道,举旗造反的能有几人?绝大部分走的是“学得一身艺,货与帝王家”之路。

紧挨着孔庙的是孔府——孔子后代衍圣公的府第。孔府的大门,门楼不算太高,但庄严气派,黑漆红边的大门外,两侧摆放着明代精雕细刻的东雄西雌石狮一对,几百年来镇守着孔子后裔的宅院,历经风霜神采依旧。大门两旁的明柱上有一幅蓝底金字的长联,是清纪晓岚所题: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是显赫孔府的真实写照。它的确是与封建君主的天下并荣并休的。从西汉刘邦开始,孔子的后代就受封赐,“衍圣公”是北宋仁宗赐给孔子46代孙孔宗愿的封号,这一封号子孙相继。整整荫袭32代,历时880多年。“衍圣公”是我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被称为“天下第一家”。

孔府的主要建筑有孔府大堂,内宅,后花园。二门过后再过重光门便是一座宽敞的正厅,即孔府大堂。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厅堂5间,进深3间,灰瓦悬山顶。大堂中央有一绘流云,八宝暖阁,正中的太师椅上,披铺一张斑斓虎皮,椅前狭长高大的红漆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印盒、签筒。大堂正中悬挂着一个“统摄宗姓”匾,上刻顺治圣训。

孔府内宅又分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几部分。其中前上房是客厅,前堂楼是衍圣公的卧室,后堂楼是衍圣公儿子的住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相随的思想。孔府后花园位于孔府九进大院的最后部分,占地五十余亩,里面假山池沼,竹林花坞,亭台水榭一应俱全。沿园中羊肠小道一路走来,只见洞邃峰奇,台阶相砌,花木扶疏,整个花园别具匠心,古色古香,俨然同皇家花园可媲美。

参观完孔府,我又来到到孔林凭吊夫子。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一公里,占地三千余亩,坟冢十万余座,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也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踏上长达一千三百米的孔林神道,两排古柏映入眼帘,使你马上处在浓阴的笼罩之下。明朝李东阳有诗云“千年古木在,林深五月寒。”越往深处,越感到阴森,举目古木参天,遍地野草青苔,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深吸一口气,清气沁人,顿时你会感觉市井的喧嚣消失的无影无踪。更有那鸟儿在丛林深处一声声多情地呼唤,让人遐思。三千多亩的林子是好大,据说有十多万棵树,柏、桧、柞、榆、槐、枫……还有许多大树叫不出名,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学生的感情如此之深,为师的可以无憾于地下了。这也说明,在坟地植树,是中国一个相当古老的习惯。

林中有供奉孔子本主的享殿,规模不大,相较孔庙、孔府,简陋陈旧,没有金碧生辉,倒显得实在自然。殿前甬道上四对石雕像,造型古朴。殿后密林深处,便是孔子墓地所在。明朝所立的石碑上,刻着一个至尊无比的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但墓冢并不很大,一抔黄土,青草萋萋,给人以朴实甚至稍显苍凉的印象。我伫立墓前,抚着斑驳的香炉,有肃然之感。墓地的这种风格更接近真实的孔子。地下长眠的是真孔子,是一位著名的哲人和大教育家。给后人留下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做人,很成功。由一个社会下层的普通人,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他做事,很成功。古往今来,有哪位老师,像他一样,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培养出那么多顶级的人才?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范,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做学者,很成功。整理六经,传播文化,中国学术,就是以他为起点,在他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他做政治家,也是成功的。虽然只是在鲁国短期执政,但治理国家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思想和理念,成为“道统”,一直约束着、引领着后世的政治和政治家。他做思想家,最成功。中华民族的民族道德,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气质,就是孔子塑造出来的。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孔子已经成为道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文化核心,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在,他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灵密码。以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了一个民族在两千多年里传承不断,不被灭绝。无论历史上对他是褒到还是贬到登峰造极,那只是后人的任意涂抹或强加的油彩。我们更应该尊重历史本来的面貌。

在一望无际的绿林里,草丛中,碑碣点点,从汉唐以来到明清之际,有无数的书法名家题写的碑石。还可看到《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等历代衍圣公的墓地散布其中。既可访古,亦可录幽。孔林就这样穿越千年战乱和天灾人祸保存了下来。曲阜因有了孔子,何其幸运!

当我离开曲阜返程时,竟有些恋恋不舍了,曲阜的静美,不事张扬,是我最欣赏的人生格调;孔子的教育思想给我太多的收获;孔子的生平给我留下无穷的思索。回望曲阜,阳光下的府庙楼宇依然辉煌灿烂。作为来去匆匆地过客,期望有机会再访曲阜。

作 者 简 介

朱良启,男,现年47岁,安徽省淮北市人。淮北七中语文高级教师,安师大中文本科毕业。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有二十多篇征文在省市区获奖。于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在省市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近120余篇24万余字。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